本書以王五救譚嗣同為引子,帶出大俠霍元甲的傳記,再介紹晚清各路英雄。
據書裏面說,譚嗣同的傳奇詩《去留肝膽》指的是康有為和大刀王五。
本世紀初,為了爭奪諾貝爾文學獎,李敖大師嘔心瀝血創作了《北京法源寺》,其中也有王五的身影。
可見,王吳是壹個時代的俠義英雄象征,他的名字將流芳百世。
那麽,《美國往事》中這樣壹個俠義英雄最後的結局是什麽呢?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看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戊戌變法失敗後,大刀王五心灰意冷,疲於奔命的局面。他拿著大刀,隱居到森林裏過著悠閑的生活,就這樣安詳地死去了。
這種說法,好心人感到欣慰,畢竟比起譚嗣同的溫德爾·迪金森橫死,大家都希望好人過上好日子,英雄好死。
但大刀王五是英雄。在很多人眼裏,英雄壹定要有英雄的死法,即使後悔也要轟轟烈烈。
或許是為了滿足人們扭曲的心理,另壹個關於大刀王五的結局悄然流行: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王五拔劍保護國家和人民的財產,帶領弟子抗擊侵略者。不幸被德國士兵槍殺,壹代英雄慘遭殺害。
嗯,英雄就是這樣死的!
很多人歡呼雀躍,認為王五應該以這種方式死去來滿足自己,這與他的英雄之名相符。
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可靠的數據支持——抵抗侵略者的情節直接抄襲了短篇武俠小說《馮婉貞》,卻以悲劇收場,滿足了市場上讀者的好奇心。
無論如何,以上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好人希望成為第壹;好奇心獵人希望成為第二個。
“戊戌六君子”之壹劉光第的兒子劉彭年提供了另壹種大多數接受真理的說法,但很多人難以接受,所以未能流行開來。
但劉彭年自己說,父親劉光第曾帶他去拜見王五,他自己也正式拜王五為武術老師。他和王五是師徒關系,對師父的下場相當了解。
劉彭年說,義和團土匪亂,京城很多達官貴人都逃去避難了,帶不動的財物都交給了經營鏢局的王五。拳匪的口號是“助清滅洋”,但很多人都想渾水摸魚,亂世發財。當他們到達首都時,他們盲目地搶劫。聽說王五保有大量財產,他們壹個個垂涎三尺,成群結隊地前來索要。王五斬釘截鐵地不肯說:“我答應,但為了保住它,我就要拿走它,我會死的。”拳匪也知道王五武功蓋世,不敢貿然動手。相反,他們從黑暗中拔出槍,砰的壹聲殺死了王五。
壹個名滿天下的俠客突然死在黑槍下,有點窩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