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澎湖鎮旅遊資源

澎湖鎮旅遊資源

澎湖山清水秀,四季如春,風景如畫,名勝古跡眾多,人文薈萃,民風淳樸,猶如蓬萊仙境,旅遊資源豐富。南宋大理學者朱曾用“千瀑飛如練,萬人畫卷”的詩句來形容澎湖的自然風光如畫如仙境。澎湖旅遊資源豐富,以仙靈鄉科技文化園、關山、棠城風景帶為兩翼,以福建省唯壹的炎帝和閩南人祭拜中華民族始祖神農的仙洞山、以念經著書傳佛的高僧福賽基,俗稱“桃源甲沙”,輻射周邊雪山秀美、繁花似錦的無極巖,形成永春中部的生態朝聖旅遊中心。同時還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完善的旅遊配套設施,如三角古街、跳馬天險、溫泉地熱、南音、白鸛武術、白鶴拳、舞獅等。我們期待您的探索、解讀和發展。澎湖旅遊資源豐富。全鎮有20多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景點。其中百丈巖(馬廟)、仙洞山、福塞集、南莊庵、湖口橋、馬跳峽、鰲山新石器遺址、白水祭祀瀑布、唐城溫泉等著名,是宗教朝聖、旅遊度假的好去處。65438-0999已聘請華僑大學旅遊科學研究所對“澎湖壹日遊”的發展進行整體規劃。近年來,鎮政府籌集資金近億元,投入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澎湖壹日遊”初具規模,每年迎來20多萬遊客來澎湖觀光、宗教朝聖和休閑度假。澎湖有七萬多海外鄉親。改革開放以來,這三個群體紛紛回鄉觀光、經商、公益,至今已在國內捐款2000多萬元。百丈巖,國家AAA級旅遊區,位於福建省永春縣澎湖鎮白谷山南端。山頂被稱為馬德山,山頂上的寺廟俗稱馬史和馬寺。寺前有五顏六色的巨石,對著天空像蠟燭壹樣,所以又叫百丈巖。這裏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山勢險峻,登上往下看就像壹輛九天攬勝。遠遠望去,村中炊煙點綴,桃溪蜿蜒,讓人心曠神怡。它因其獨特的山峰而被稱為“小泰山”。

百丈巖,相傳是谷修行的地方。這座寺廟始建於宋代。這是獻給馬的女兒,通常被稱為馬的仙女媽媽。據民間傳說,在宋代,馬的女兒進入山區實踐和治療疾病的窮人。她的道德感令人震驚。當地百姓在廟裏坐定後,建雕像,上香,希望仙姑幫助眾生。歷經900多年的風風雨雨,供奉在馬寺的火星仙女是閩南罕見的肉身佛,火星信仰隨著海外華僑在東南亞各國和港澳臺地區廣為流傳。

許多遊客善於不遠千裏來到百丈巖,或在攬勝中歌唱,或向馬鹹展翔許願或祈禱,以求事業有成,平安健康。民間流傳著許多祈求仙夢並得到驗證的故事。中秋節是每年朝聖的高峰。屆時海內外遊客蜂擁至頁,人山人海。很多遊客占據香火入夢,睡在地板上,希望能有壹個吉祥的好夢;還有人徹夜未眠,賞月聊天,欣賞桃園夜景。是天上的圓月,仙鄉的夢好,人神合壹,家國長春。仙洞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澎湖鎮梅山村。古稱瑞豐、陳燕珊,海拔580米。位於澎湖鎮西北部,距鎮政府駐地約2公裏,距永春縣城27公裏,距泉三高速出入口僅4公裏,交通便利。景區面積16平方公裏,是集朝聖、避暑、森林浴、風景名勝、歷史人文探索、愛國主義教育為壹體的旅遊勝地。

仙洞也是桃園名山之壹。其崎嶇的山脈,高聳的山峰,郁郁蔥蔥的森林,幽靜的寺廟和眾多的景點使其成為旅遊和避暑勝地。山上覆蓋著壹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罕見的亞熱帶季風森林。

其中壹座古剎,鎮寶寺,原名顯應寺,建於五代末年(581-586),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八閩少有的供奉中華民族祖先之壹神農的古剎,是壹座坐姿13米的天然石佛。它是福建省最古老、最完整的顏地廟。南宋理學家陳之柔曾在此講學,教徒,並與朱同樂。朱贊曰:“彭山雖美,陳艷更勝壹籌”,並欣然題於柱上:“千瀑飛如練,萬人畫圖”,留下了“風箏飛月洞,魚躍天”的墨寶。元朝時,惠安的任永春郡尹,曾多次訪問。他曾經寫過兩首關於“蓬壺老”七律的詩。還有壯觀又危險的地方來河臺,醉石,供奉海峽女神的天後宮,無極寺。隱藏在永春澎湖鎮吳班山腹部的吳班山,也就是五座山峰,從西南向東北延伸,形成壹個大弧形屏障。這裏遠離繁華的古鎮,獨特而寧靜。扶桑寺創建於五代(公元907-960年)。因為它的名字叫精卓喜,所以它被大師言溯取而代之。1936,和尚願為方丈,振興寺院。1939年5月,壹代高僧弘毅大師來到扶塞吉,蓋風俗、揚佛法、寫佛經。弘毅大師在福賽基住了壹年半,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三衣兩餐過冬。他稱普濟幽僻,風俗古雅,仿佛是世外桃源。他堅持不開山,不教弟子。他除了念經、著書、弘法,還抄寫了無數佛經,寫得壹手好字。永春求道佛的,都是為了借墨而寫佛經答問。因此,弘毅墨水在永春隨處可見。這位大師也是在扶桑寺度過了他的60歲生日。他最好的朋友,柳亞子,夏丏尊,徐悲鴻和他最喜歡的學生豐子愷,都在詩中贈送了桃子。

上殿正中供奉如來,兩側弟子文殊、普賢,後殿為觀音,正殿兩側十八羅漢,下殿左右廂塑四天王,下殿鐘鼓林立。主樓前有壹半圓月池,兩龍吐霧,氣場十足。

如果妳留在扶塞吉,早上看日出,天邊的雲在變,但仙洞山是寧靜而聖潔的,可想而知;日落時在這裏冥想,看西方的天堂歌頌黃昏。扶桑寺寂靜宜人,松濤泉盡人皆知,猶如進入壹片凈土。馬條峽位於澎湖鎮西北部,是晉江東夏的發源地,也是永春地形氣候的分界線:馬條境內山多山多,較為寒冷,馬條外多低矮的丘陵和盆地,四季如春。

馬跳峽將澎湖與程響、金鬥分隔開來,是天然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非常危險。它是福建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永春劍門”。

錦江桃溪幹流順澎湖龍潭而下,流向馬跳橋,進入峽谷。湍水流長約400米(穿過三層池塘),到達“義夫關”(今馬條二級電站蓄水壩下)。這條小溪從入口到這裏的水平落差是35米。谷底窄如梯,冰冷水冷,波濤聲如雷。過了關隘,景色豁然開朗,溪水逐漸平緩,但仍在峽谷中奔流,長達700米。

古代附近有重要的村落、城門、驛站,懸崖裏有棧道。馬條古棧道叫蕭公路。相傳唐代蕭父子將城墻鑿成壹條羊腸小道,路口鐫刻“壹夫人關”四字,體現了“壹人守則無敵”的特點。宋代,陳之柔修建了“高倩石橋”,羅氏修建了雨亭。

有趣的是,在峽谷的兩邊,有兩塊相對的大石頭。壹個印有四個馬蹄形軌道,另壹個印有兩個馬蹄形軌道。相傳宋代名將楊在平南時,曾騎著馬縱身壹躍而下,故名馬跳峽。

馬跳峽下遊南岸有壹個“蝙蝠洞”,據說很神奇,懷疑是原始先民的居所。

解放後,由於張泉公路的發展,許多歷史遺跡遭到破壞,如“女兒關”、“馬蹄徑”、“古棧道”、“古橋”。目前的景點有:峽谷、深潭、壹級電站、蝙蝠洞等。位於永春縣澎湖鎮的三交街,有著獨特的閩南風情。是全省唯壹壹座叉形布局的騎樓式建築群,堪稱民國時期閩南集鎮建築最科學、最精美的傑作。

澎湖位於永春縣東半部和西半部的分界點。是壹座歷史悠久、人口眾多、交通便利的著名古鎮。民國時期,盤踞全州、莆田的地方軍閥首領(南安人)為了鞏固和發展武裝力量,特別重視永(春)德(化)公路及其沿線橋梁和各集鎮市場的建設。在1930,他看到澎湖雙溪路口浦鬥阪雙溪口有壹片荒地和沙灘,適合建新街,於是請工程師設計圖紙,強迫澎湖的酋長和士紳納稅,分攤建店任務。於是按照圖紙統壹規範施工,於1932竣工投入使用。從此形成了20世紀中後期澎湖僑鄉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中心。

整條街幾乎呈三角形,因此得名三角街。主街根據地形和交通需要分叉,三條街的出入口通向壹個方向。南面通往大浦鎮的街道叫彭達路,東面通往蘇坑鎮的街道叫蘇鵬路,西北面通往金鬥鎮的街道叫金鵬路。永德公路穿過彭達和蘇鵬路。三個十字路口略高於街道中心,寓意中國財庫聚財。那壹年的規劃設計還是相當科學和有前瞻性的。第壹,三條街的走向符合澎湖的地理特征;二是建築材料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石料、黃土、石灰、木材來源充足;第三,建築風格具有科學性和僑鄉特色。壹般店面寬16英尺,深54英尺,高36英尺,寬14英尺。店面是三層騎樓式建築,三樓有個小陽臺,適合高度。店門口的避雨亭寬8尺,由方磚柱支撐,門窗中西合璧,主人喜歡。街內中路寬33尺,排水溝各65,438+0.5尺(均在魯班池)。在每條道路上設置兩條公共車道,以方便交通。街後挖三口井,有利於飲水和防火。這條街的總長度是360米。壹開始是120店面,後來增加到136店面。外觀整潔華麗。是福建省少有的保存完好的老街建築之壹。

在這條老街上,曾經漂浮著壹代高僧——弘毅大師。1939年,弘毅大師決定去永春的福壽寺閉關。從永春縣城坐車到福賽基。路過澎湖三角街,師傅下車步行。日寇侵華,閩南動蕩,廈門淪陷,泉州也陷入恐懼,城鄉破產嚴重。法師在街上慢慢走著,看到城裏的農民郁郁寡歡,痛定思痛,也不是沒有嘆息。法師特意告訴澎湖郵電局代理人林,今後寄給他的信件,除豐子愷、、、葉聖陶、柳亞子等少數人外,壹律退回原處。法師還親自把碎宣紙剪成細條,手寫“收件人不在,退回原處”,把這麽大壹疊字留在署裏備用。隨後法師壹行人向扶桑寺走去。

澎湖鎮是中國最大的桂花種植基地鎮。同時也是全省最大的杜鵑花、山茶花基地鎮。

澎湖鎮有30多萬株桂花樹,300萬株桂花苗圃。經紀人網上交易平臺已成為福建省最大的桂花交易市場。仙靈壹居民通過網絡交易平臺出售壹棵桂花樹,價值34萬元。發達的食用菌產業是全縣最大的食用菌產地,有草菇、香菇、鮮菇、金針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