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分為“風”、“雅”、“頌”,其中最多的詩屬於“風”,最有生命力的是“風”。我個人最喜歡和最喜歡的曲風也是《風》,這是壹首流行的民謠,很活潑,特別自由,比如《馮偉?自保”、“鄭風?秦巖,賈健等等。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說:詩歌比歷史更真實。因為事件會消失,而心情會變得永恒。
看了這句話,突然想起了陳凱歌的第壹部小說《黃土地》。
《黃土地》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南北戰爭期間。八路軍顧青深入陜北農村尋找民歌。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崔喬和韓寒的家人。受顧清心新思潮的影響,崔喬和韓寒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
其中壹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顧青要求崔喬的父親唱壹首民歌,但遭到拒絕。
老人的理由是:“不用擔心唱歌。”
什麽是民歌?
為什麽她會有如此長久旺盛的生命力?
看完黃土地,我想我找到原因了。
究其原因,是這些民歌發自歌者的內心:無論是喜是悲,都是熱烈、直接、真實地表達了農民自己的真情實感。
這些民謠要麽用來解悶,要麽用來發泄。
影片中崔喬唱的民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表達“苦難”,比如她父親逼婚的時候,“...妳不能把豌豆算在壹粒裏,但妳不能把妳的女兒算在壹個人裏……”;另壹種是表達“喜悅”或“期待”。例如,當我們離開顧青時,我們唱著“...我聽到了大眾的腳步聲,我壹個舌頭舔了兩個窗戶(之前的窗戶都是紙糊的)……”,婉轉地表達了壹個女兒的心意。
後來,崔喬慢慢喜歡上了這個知性的年輕人。小夥子最後走了,道別的時候,轉身對崔喬說:“回去吧,路還長著呢。”
這時,鏡頭停在了壹座小山上,那個年輕人的身影越來越遠。最遠的時候,崔喬的驚艷之歌出來了:“黃河九十九灣……”
她在這個時候唱歌。
她情緒激動,她知道她再也見不到這個男人了。
她此刻心裏有壹種感覺,壹種只有在戀愛時才會有的感覺。事實上,這種關系根本沒有發生過。她也知道這個男人不會愛她,她不能嫁給這樣的知識分子。她以後很可能會隨便嫁給壹個農民,但這可能是她壹生中唯壹的壹次戀愛經歷,於是她開始唱歌。
看到這裏,我的心裏充滿了淚水,我突然明白了:蔣勛說《詩經》中以“風”為主題的詩,大部分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在這樣的時刻產生的。
此時此刻,我想穿越回去,做壹個純粹的農民。那樣,我自然就有了寧靜的歲月和長久的耐心,就像小時候父母做的那樣:春天把種子埋在土裏,除草施肥(人畜糞便),等它發芽開花結果,享受萬物同生、四季同頻、天地壹體的倫理,…
在我心目中,《詩經》早就很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