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
造型美,神照池邊。考幽明,考心。
六塵煩惱五劇。這是船梁,所以我意識到我要淹死了。
花轎長得醜,留下壹幅瓊漿。金光永不見,玉猶存。
給我暈壹下,效果就順逆了。
《佛影頌》成書於元嘉十六、十七年(439-440),當時鮑照在江州刺史、臨川王劉義慶幕府任侍郎。劉義慶是壹個虔誠的佛教徒。《詩經》說他“晚上照顧薩摩亞人,這是相當昂貴的。”江州離廬山很近。鮑照曾和劉義慶壹起遊廬山,留下了幾首詩。晉代有個和尚叫慧遠,在廬山畫佛影。這首佛影頌是看到佛影後寫的。壹些專家認為這段文字是代表劉義慶寫的。
頌的前兩句從形神兩個方面描述了佛影圖的優雅。六朝繪畫提倡形神結合,以形傳神。鮑照從這個角度贊美佛影圖,說它的形象五彩繽紛,十分奇特,它的神是和平寧靜的,佛光照耀著周圍的山川。“試幽為明”這句話轉而寫佛影的靈魂,可以揭示陰間的世界,看到世人的內心。“六塵煩惱五綿戲”這幾個字,是解釋佛教教義的詞語。“六塵”是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大境界。因為壹個人的身體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種,這六種能凈化心靈,六種不凈,就很難擺脫世間的煩惱和痛苦。“五道”是地獄、餓鬼、野獸、人性、天堂。佛教提倡五輪,即生死輪回,善惡報應。信佛行善,來生可入人性;天堂;滅佛作惡,死後下地獄,成為餓鬼,生為畜生。五道輪回,往復循環,無止境,報應壹點也不快樂。所以說“五道棉戲。”怎樣才能跳出苦海,進入極樂世界?如果妳想走出茫茫苦海,妳必須用船。這條船不是災難世界裏漂浮在江海中的木筏或小船,而是佛家所說的“法船”,所以後面有兩句話:“是船梁,是悟。”“兵”與“兵”相連,“船梁”是船,是橋。只有堅持法舟,我們才能渡過苦海,也就是說,我們才能明白不沈溺於苦海的道理。
下面四句“轎車看起來很美”,轉而描寫佛影圖的輝煌,把前兩句遠程連接起來。前兩句從形神方面贊美了佛影圖。在這裏,他們從色相方面贊美佛影圖,贊美它的色彩和形象。留給世人的色相,就像壹塊紅色的玉,讓世人看到了“金相”和“玉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說:“金相,其色之微妙,勝於嚴復金灘。”他又說:“眉毛白白的,軟白的是好多棉花。”“玉”是“白”的意思,“絕”和“遺”是相對寫的,表示這種色調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也是罕見的。
兩句話結尾,全篇皆取,意思是說壹瞥佛影,能使昏者明白,信佛行善,效法安順,不再作惡。“順而逆之”是由《左傳》三年隱公:“逆之,所以速禍”,在這裏卻用反了方向。既然逆其道而行是速禍之源,那麽逆其道而行必然是幸福之本。
《佛影頌》是壹首頌歌。劉勰《文心雕龍·頌》說:“謳歌者寬容,所以美有德而被描寫。”.....贊美上帝,告訴上帝正義將是純潔的。“這是頌歌的壹個舊規定。鮑照的文筆似乎有所突破。他以頌的形式寫佛影,壹開始是題材上的突破。在語言風格上,他用的是四言絕句,如同《詩經》中的賦,飄逸靈動。但受六朝夫婦文風的影響,它有許多對偶成分,與《詩經》中的賦和鮑照的其他詩歌有所不同。可以用整體來形容。
《佛影頌》字數不多,只有14句,56個字。但它用了五六個佛教典故。在描繪佛影方面,壹是從圖像本身入手,從佛影的形態和外貌方面進行描繪;第壹,從佛教的角度和佛影的功效來看,可以說虛實結合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