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這部現實主義的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305首詩篇,故此又被稱為“詩三百”。
《詩經》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分別是指民間歌謠、士大夫作品、祭神頌詞。《詩經》主要運用了賦、比、興的表達手法。風、雅、頌與賦、比、興合稱為“六義”。
《詩經》多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詩經》中的詩歌,可以考證具體寫作年代的並不多。壹般來說,“頌”和“雅”產生年代較早,大致產生於西周時期;“國風”除“豳風”及“二南”的壹部分外,都產生於春秋前期和中期。從寫作性質上來說,“雅”、“頌”是以某種特定目的為前提而創作的、在特定場合中使用的樂歌,而“國風”則大多是民歌。當中“小雅”的壹部分與“國風”類似。
《詩經》在內容上,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西周、東周、東周春秋中期)的社會生活狀況,真實地刻畫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的詩記載了後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成為了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有的詩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披露出了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寫實地反映出了人民對理想生活的向往;有的詩描繪了征夫思家戀土、對戰爭的哀怨,以及家中思婦對征人的思念。當然,《詩經》中也有不少詩篇,細致地描寫了男女之間真誠熾烈的愛情,這些詩篇或以男女之間如夢的追求為主題,或以男女之間戲謔的歡會為著眼點,或以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為中心,或反映家長的幹涉和社會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
《詩經》的內容對我們研究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狀況來說,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孔子曾經將《詩經》的宗旨概括為“無邪”,並教育其弟子、孩子以《詩經》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的不止壹二,其中更不乏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他們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詩經》作為中國第壹部詩經總集,其部分篇章已經被收錄進學生課本,成為賞析品讀的經典。
刻於石頭上的詞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