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麽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麽寫?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背影》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背影》教案 篇1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愛的深沈。
2.學習文章抓住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3. 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學習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誦讀課文,在品詞析句中,體會父愛的深沈。
難點:學習文章抓住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教學過程
壹、 激情導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
以上熟悉的文字來自於哪篇課文,妳能把其余的部分背出來嗎?
學生回答,引入文題,走近作者。
二、美讀賞析,聚焦“背影”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寫的重點,進行初步賞析。自讀,提問,感知。
1.文題為“背影”,那麽文中幾次寫到了父親的背影?“背影”在全文中起什麽作用?
2.妳認為最感人的是哪壹次背影?
3.文中描寫普普通通的“背影”,為什麽會如此感人?描寫“背影”時主要刻畫了哪些細節?(理解細節描寫的作用)現在,再讀這幅文字描繪的畫面,妳又讀出了哪些剛才妳沒讀出的東西?(學生朗讀,再次體會第二次背影)
三、品詞析句,讀懂“橘情”
通過主問題的挖掘,讓學生體味出父親買橘的不易以及生活的艱辛,在反復的揣摩中體會父愛的深沈。
問題探究:父親為什麽給兒子“買橘”?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四、總結
板書設計
背 影
(四次)
父親 朱自清
動作艱難 理解深情
買 橘 祝福(局氣、吉利、好運)
溫暖關心(與冬之冷心情灰暗對比) 壹顆愛子之心
父子情
(最感人)
《背影》教案 篇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認讀課文下註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2、品味細節描寫,體會作者多角度表現文章主題的寫作特點。
3.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體味並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讀為主,通讀、選讀、品讀、析讀、誦讀貫穿課堂,分不同階段理解父子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作者在特定環境下感受到的父愛,感受文中的人性美。
2.體會自己父愛的深沈與偉大,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會關愛他人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課時安排 : 2課時
第二課時
壹、父親的背影壹點都不美,不夠瀟灑。為什麽不捕捉生活中父親美的壹面、美的事物去寫?會有很多素材啊,為什麽要選不美的背影?
老境的父親頹唐、憂傷、給人壓抑、沈重的感覺。但大家想想如果是個健壯靈活的父親,健步如飛、幹脆利落,還能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那種關愛的深刻性嗎?作者寫的是真實的再現,那個背影已經深深地長在每個中國人心中。
啟示:單有獨辟蹊徑的精神、角度還不夠,還必須有真實的、感人至深的內容支撐,否則會華而不美。
那回答作者為什麽用背影做標題?
視角新穎獨特
是文章的線索。
是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印記,凝聚著父親對兒子的愛,是父子依依惜別時留給兒子最深的印象,體現了父親的愛子深情。
二、買橘子的背影令作者念念不忘,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情?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幾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 “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3、我買幾個橘子去。妳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5、進去吧,裏邊沒人。
① 安慰兒子,也表現自己的堅強。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壹個善良而又堅強的父親!
② 擔心照顧不周。兒子已二十歲,可是在父親心目中仍是壹個小孩,最後還是決定親自去送。“不要緊”,是對兒子的寬慰;“他們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實想法。這句話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深切地體現出了他對兒子的關懷。
③ 擔心兒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車,替兒子揀定了椅子,鋪好了座位,既關照兒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要做的幾乎都做了,要說的幾乎都說了,但又忽然想到兒子路上口喝怎麽辦,他怕買橘子回來找不到兒子,又怕車上東西丟失,可看到這位慈父對於兒子的照顧是多麽周到、多麽細心!
④當父親與我告別時,他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他走了幾步,又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
關註安危,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北京。分別在即,今後就是關山阻隔、天各壹方了,妳經常來信吧,好讓老父減輕對妳的刻骨思念!這壹句話所表現的,就是這位父親對於兒子的這樣的真摯而深切的期待!
父親的話語是最樸實無華的了。可正是這樸實無華的的話語,燃燒著火熱的情感,請從文中畫出父親說過的每壹句話,體會其中潛在的情感。父親的語言都很簡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5、事事為兒子著想。依依惜別,不勝留戀,擔心兒子在車外久立受寒,所以還是叫兒子“進去吧”。可看到這位父親對於兒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這五句話都很簡短,然而飽含感情,有豐富的潛臺詞,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充分地表達了父親的壹片愛子之心。語言樸實,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是偉大的父愛!
三、兒子感受到父親的愛了嗎?表現在哪裏?父親的背影,是否讓作者有所觸動?表現在哪裏?
四次流淚。兒子總***流了幾次淚,為什麽流淚?
1、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2、感動之淚:望父買橘,父子離別。
3、感傷之淚:背影遠去,依依惜別。
4、傷心之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第壹次的“淚”:祖母亡故,老父解職,家境慘淡,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淚來”,為“背影”渲染了悲涼的氣氛。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淚”是父親為買幾個橘子,不顧年紀大、手腳笨,攀上爬下,被其深厚、真摯的愛激動得“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第三次的“淚”,是在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著了”的時候,離情別緒,悲傷惆悵,惜別,感激、同情父親不容易。哀傷、悲愁的眼淚。
第四次的“淚”,是接讀父親來信時,父親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不禁淚如泉湧。
寫此文時作者28歲,在清華教書,已為人父。8年前和父親車站分別的壹幕展現在眼前,思念在腦海瞬間打開。
四、看到父愛子,子愛父。但子愛父是有過程的。
.文中第五節壹連用了兩個“聰明”。妳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聰明”的?
當父親忙著和腳夫討價還價的時候,“我”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親實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澀。作者自嘲並稱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父親囑托茶房好好照應兒子,“我”暗笑父親的迂,自以為看破世情,其實是不理解父親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還是自嘲稱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這是告別了少年輕狂的歲月之後才意識到的。感情是層層推進的!
“父慈子孝”。對父愛是經過背影的發酵後才理解的。瑣事消磨,那封信勾起回憶。 不能忘懷的是背影。不管是自己的學業事業、孩子多煩事多、代溝啊等。都不能消磨對父親的愛以及他對父親的理解,最不能忘懷的就在這裏。
五、我們該怎麽做?關愛父母。
上課了 。老教授讓同學們做壹項問卷調查,兩道題。
1、他很愛她。她美麗動人。可因壹場車禍,她臉上留下幾道大大的醜陋疤痕。妳覺得,他會壹如既往地愛她嗎?
A、他壹定會 B、他壹定不會 C、他可能會
2、她很愛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忽然他破產了。妳覺得,她還會像以前壹樣愛他嗎?
A、她壹定會 B、她壹定不會 C、她可能會
統計,發現:第壹題有10%的同學選A,10%的同學選B,80%的同學選C。第二題呢,30%的同學選A,30%的同學選B,40%的同學選C。
“看來,美女毀容比男人破產,更讓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這兩題時,妳們是不是把他和她當成了戀人關系?”
“是啊。”同學們答得很整齊。
“現在,我們來假設壹下,如果,第壹題中的‘他’是‘她’的父親,第二題中的‘她’是‘他’的母親。讓妳把這兩道題重新做壹遍,妳還會堅持原來的選擇嗎?”
教室裏變得非常寧靜,壹張張年青的面龐變得凝重而深沈。幾分鐘後,再統計,兩道題,同學們都100%地選了A。
教授的語調深沈而動情:“這個世界上,有壹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沈,這就是父母的愛啊!”
請同學們關愛父母。
六、小結。
七、作業;熟讀課文。
《背影》教案 篇3教學設想:
本課是名家名篇,主要圍繞特定環境中背影的描寫,來表現父親的愛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學適合采用自主參與活動的教學方式,實施探究性學習,掌握自主式學習的方法。教師首先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通過閱讀感悟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以自編提綱卡的學習方式,將本文的內容系統化。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抒發的父子間看似平淡實為深切的感情。
2、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以及作者抓住某壹特定情景展開內容的寫法。
教學難點 :
學習在敘述和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沈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
壹、導入 課文:
同學們,有誰知道孟郊的《遊子吟》這首詩嗎?
(教師用幻燈片打出,師生***同朗誦這首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歌贊頌的是誰?(它是歌頌母愛的。)世上只有媽媽好,很多的詩和歌都是詠贊母親的,說明母親的確偉大。然而,父親偉不偉大呢?同學們愛自己的父親嗎?今天,我們來感受壹篇表現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情況,正音正字。(打投影片)
差使(chāi) 交卸(xiè ) 奔喪(sāng) 遊逛(gung)
躊躇(ch?u ch) 柵欄(zhà ) 蹣跚 (p?n sh?n) 瑣屑(suǒ xiè)
2、由學生自由上臺寫出其它的生字詞,集體討論解決。
3、簡介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歐遊雜記》等,收在《朱自清文集》裏 。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於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述的那壹回,想起來跟眼前壹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三、初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父親說過的五句話。
1、由生活導入 :根據同學們的觀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個人的話語多些呢?父親壹般沈穩少言。朱自清的父親也壹樣。大家找找看,父親壹***說了幾句話,用直線劃出來。(以快速閱讀抓文章重要信息為突破口,分組討論。)
2、提問:父親說第壹句話是在什麽情況下說的?我與父親見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 ; b: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 (禍不單行,家境慘淡)
提問: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重點詞:死、交卸、禍不單行、狼藉、變賣典質、虧空、喪事、慘淡、賦閑等)
提問:這些沈重的精神和物質負擔均壓在父親身上,但他對兒子說的話是憂傷的嗎?
(讀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壹句,體悟理解父親對兒子的愛寬厚豁達。)
3、父親的第二句話是在什麽情況下說的?
(護送兒子過江上火車。不要緊,他們去不好!他們是單指茶房那壹類人,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達父親情感的細膩的壹面。)
提問:兒子遠行,父親開始決定送還是不送?
(先不送後又送。)
提問:父親為什麽送呢?表達了父親對兒子哪壹側面的愛呢?
(忙、不送、囑茶房甚仔細、不放心、頗躇躊。抓住躇躊壹詞,反復悟解,聯系前文背景介紹,體會父愛的深沈而細膩。)
4、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三句話,並體會所含的意思。
我買幾個橘子去。妳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進去吧,裏邊沒人。
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再現背影(別後懷念)
3.《背影》壹文的結構重點圖。
4.《主題明,結構簡,描述細——我的父親>示寫》,原載《走進記敘文寫作世界(初中版)》,蘇州大學出版杜20xx年7月版。
摘自《語文學習》20xx年7、8月
《背影》教案 篇5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學習本文記敘事實,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本文表現的民族傳統美德,父親對兒子的壹片深情。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與上篇課文不同。《這不是壹顆流星》反映的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而本課反映的是舊社會家庭親人的關系。前者是父親心目中的兒子,後者則寫的是兒子心目中的父親,人物形象的懸殊,也構成了課文完全不同的內容。但作為記敘性文章,在寫作方法上還是有很多***同點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親情,同樣是壹脈相承的。
教學本文,重點應放在特定環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達方式,抓住文章命題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線索來作為分析的突破口;還應抓住本文獨特的寫人記事的樸實自然的語言,從中體會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兩課時講授。第壹課時主要是劃分段落層次,分析貫串全文的線索,側重完成第壹個教學目的;第二課時則以重點語段、語句的體會為主要教學內容,側重完成第二個教學目的。
第壹課時
教學重點
突出往事回憶的結構形式;用“背影”連接貫串故事情節的藝術構思。
壹 布置預習(可在課前進行)。
① 讓學生認真閱讀壹遍課文。
② 結合課後練習三、七體會課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層,概括出它們的主要內容,並找出起、訖語句。
二 教師導語(先板書出課題)。
《背影》是壹篇著名的記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同《這不是壹顆流星》壹樣,屬於記敘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壹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壹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本文作為壹篇記敘文,與《這不是壹顆流星》有很多相同點,如都是寫家庭親情,都是從生活中選取典型的、生動的材料、都是通過壹定的情節線索來組織材料、通過場面和人物的描寫來表現中心意思。在這些相同點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現方法,閱讀時要善於在學習新課文的過程中,聯系舊課文,比較鑒別,從中融會貫通,得到壹些新的啟發。
我們在閱讀《這不是壹顆流星》時,是從分析結構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節及表現形式。本課的學習也應該這樣。
三 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 :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 :喪,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 :猶豫不定。另,形容得意。
迂腐 :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回”,曲折、繞遠。
蹣跚 :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精神委靡,意氣消沈。
瑣屑: 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光潔透明。
四 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五 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能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壹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① 開篇寄思
② 往事回憶
③ 結尾懷念
此板書上的概括不是唯壹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處千萬不能約束學生發揮自己見解的能力及創造能力。當然,這種概括必須是正確的。這裏有個嚴格的界限,也必須讓學生了解並掌握。
語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標簽: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 不忘背影
② 描寫背影
③ 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敘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壹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
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中間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壹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為三個小的層次:
第壹、 細心照顧
第二、 車站買橘
第三、 車門話別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成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是作具體分析。有的是這樣分也可以,那樣分也未嘗不可;有的則是絕對不行。劃分層次還是有原則的,不是可以任意劃分的。學生進入中學開始,就有這樣的認識,養成獨立閱讀和分析的習慣,比教師“壹言堂”、只接受教師的現成結論的灌輸性教學,不知要強多少倍,不必擔心學生會有損失,也不必擔心達不到教學目的。
六 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麽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是很容易找到的。這就是“背影”。
現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了“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麽情況下,每次有什麽不同的特點?
第壹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著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語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第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著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說,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為線索連貫起來的呢?
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板書設計如下:
情節線索
開篇寄思──不忘背影
交代家境──烘托背影
望父買橘──刻畫背影
車門話別──註望背影
結尾懷念──再現背影
2.作者為什麽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著高明的藝術構思:
(1)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郁,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2)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確描寫次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3)藝術視角的創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後,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這三點對初壹學生來說,認識上可能有壹定差距,只要求能夠壹般的理解即可,重點在於提高認識,不要求掌握。故教師講清楚,不必整理筆記。
七 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這不是壹顆流星》壹文在結構形式、情節線索方面,在選取材料組織材料方面,以及寫法上都有相同之處。試作比較。
《這不是壹顆流星》的結構形式是:
“現實──回憶──現實”
《背影》的結構形式也是:
“現在──回憶──現在”
《這不是壹顆流星》以熊皮手套為線索貫串全文;《背影》則以背影為線索貫串全文。
《這不是壹顆流星》的主體部分選擇病房這壹場合表現主人公的活動;《背影》的主體部分則選擇“車站送別”這壹特定環境重點描寫。
《這不是壹顆流星》選取孩子關心阿婆凍傷的手這壹主要情節來表現主題;《背影》則選取“浦口送別”這壹主要情節表現父子深情。
布置作業
1.做課文練習壹、四、五。
做練習壹,將重點劃在書上。熟讀課文第6自然段,並學習重點分析。
可按照這樣的順序思考:①寫了什麽,②怎麽寫的,③好在哪裏。將思考的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準備課上口頭回答。
2.做課後練習二。
這壹題要認真思考,有明確的觀點,簡要整理成文字,準備在課上口頭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