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華為的詩句

關於華為的詩句

1.贊美手機的詩句有哪些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釋義:

三秦之地護衛著巍巍長安,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蜀川。和妳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沈。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2、恰如燈下,故人萬裏,歸來對影。

出自宋代黃庭堅的《品令·茶詞》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裏,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釋義:

幾只鳳凰在鳳餅茶上團團飛舞。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鳳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將茶餅用潔凈的金渠細心碾成瓊粉玉屑,但見茶末成色純凈,清亮晶瑩。加入好水煎之,湯沸聲如風過松林,已經將酒醉之意減了幾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氣持久。飲茶亦能使人醉,但不僅無醉酒之苦,反覺精神爽朗,漸入佳境。就好比獨對孤燈之時,故人從萬裏之外趕來相逢。此種妙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惟有飲者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

3、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出自兩漢的《舊題蘇武詩 / 別詩四首·其壹》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壹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我有壹罇酒,欲以贈遠人。願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釋義:

兄弟的親密關系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朋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相親。四海之內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幹的陌路人。何況我們是枝幹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妳同出於壹個身體。從前親近的如鴛鴦,現在像是居於西方的辰星與居於東方的商星彼此出沒不相逢。

從前總是在壹起,現在遙遠的像北方的胡人與南方的秦國人。在即將離別之際,越發覺得情誼日益親切。麋鹿遇到好草總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壹起來吃,它可以用來比喻我宴飲嘉賓的心情。我有壹樽酒,想贈給遠行的兄弟。希望妳再多留壹會酌飲此酒,以敘我們平日的親愛之意。

4、別來半歲音書絕,壹寸離腸千萬結。

出自唐代韋莊的《應天長·別來半歲音書絕》

別來半歲音書絕,壹寸離腸千萬結。難相見,易相別,又是玉樓花似雪。

暗相思,無處說,惆悵夜來煙月。想得此時情切,淚沾紅袖黦。

釋義:

別後半年未收到妳的信,思腸為妳斷作千百寸,每壹寸都系結著萬千的愁,每壹個愁結都揪著我的心。相見的機會是那樣難得,悔不該就那樣輕易地離分,又是去年壹樣梨花白如雪,登樓看花更傷春。

相思的情只能在心中郁結,相思的話兒無處去訴說,愁過白天又愁煙雲遮明月,愁到此時心情更淒惻。傷心的淚不停地流淌,把鮮紅的袖口染成黑黃顏色。

5、壹語不入意,從君萬曲梁塵飛。

出自唐代李白的《夜坐吟》

冬夜夜寒覺夜長,沈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閨,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滅,啼轉多。掩妾淚,聽君歌。歌有聲,妾有情。情聲合,兩無違。

壹語不入意,從君萬曲梁塵飛。

釋義:

寒冷的冬夜,覺得特別漫長。壹個女子久久地坐在北堂沈吟。寒泉結冰,冷月入閨,壹燈如豆。發出清冷的寒光,繚著女子的滿面淚痕。燈火忽被寒風吹滅,她更感淒涼,哭得更加悲切。忽然聽見了壹個男子的歌聲,她擦幹了臉上的眼淚,停住了悲泣,專註地聽著。

歌聲有深意,妾心有深情,情與聲相合,兩情無違背。若有壹言不合妾之意,任妳余音繞梁歌萬曲,也不動心。

2.論述以王維詩歌及水墨山水華為代表的禪境

王維詩歌中的山水畫意與禪趣境界作者:劉曉文 內容提要 王維壹生詩作四百余首,成就最高的當屬山水田園詩。

在對山水自然的觀照中,詩人任運隨性,意出塵外,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本文擬從山水畫意與禪趣境界兩方面探求王維詩歌的藝術精神。

關鍵詞 王維 山水田園詩 畫意 禪趣境界 壹 王維身兼詩人、畫家於壹體,且善書法、識音律,與之同時的殷璠評價摩詰詩“在泉成珠,著壁成繪”,後世子詹謂之“味摩詰詩,詩中有畫;觀摩詰畫,畫中有詩。”這些評價都十分精當地指出了王維詩中所具有的詩情畫意的內蘊。

蓋詩畫雖有體式章法、水墨氣象之不同,其終極指向卻是殊途同歸,即覺萬象之情,發壹己之思。具體到王維,其詩中之畫境,畫中之詩境,構成了其藝術觀照中獨特的審美意趣。

山水詩自謝靈運始,便使山川成為了獨立的審美對象,其詩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開了壹代之詩風。如: “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

(《過始寧野》) “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晚出西射堂》)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登池上樓》) “野曠沙岸靜,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語詞清麗精煉,境界天然,為其可愛之處,然謝詩摹形窮相,描物雕貌,寄以玄言奧理,極盡刻畫之能,只得山川皮相,於其神韻之理,猶有未得。

且意象密集,重於寫實,將山川隔於人外,情景割裂,未能以情貫之。故有人批評其詩“尚巧似”(鐘嶸《詩品》),此亦謝詩之桎梏。

反觀王維之詩歌,靜秀清逸,語尚天然,不事雕琢,多以常境入詩,精於寫意,詞句多真純簡約,寓大美於清淡。與陶潛有可通之處,於至淡至純之處,閃爍著生機與光華。

觀其詩作中清淡天然之意,殆與陶潛之境略有相似。如《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 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 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 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壹處攢雲樹,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住武陵源, 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 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 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 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 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 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 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 辭家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 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 青溪幾度到雲林。

此為長篇敘事詩,直接取材於陶淵明《桃花源記》,而《藍田山石門精舍》詩則意通桃源: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 探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

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愜所適。 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 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 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

不同之處僅是為詩為文之別,兩者***同構建了桃花流水、雞犬相聞的世外仙源,成了中國士人失意時精神逃遁之所。 又如:“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渭川田家》)之於“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歸園田居》其壹) 又如:“執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春中田園作》)之於“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輞川雨居贈裴秀才迪》)“狂歌”是壹種瀟灑的生命姿態,逍遙於禮法之外,“五柳”語出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詩人亦以此自喻。“狂歌五柳前”可理解為二人精神之境趨同,在藝術上,王詩與陶詩應存在壹種續傳的關系。

人生際遇之坎坷,兩人皆有所遇,陶潛之辭官毋庸再言,王維早年因伶人舞黃獅子獲罪,後歷經變亂,無意於仕途,於輞川半官半隱。山川田園發其幽思,使詩人更多地親近自然,與眾生契合,故其詩多有可觀之處。

由此觀之,王維山水田園詩繼承了陶淵明的自然與寫意,素淡與真淳,別開生面,另辟境界。 而山水詩至謝眺,已不拘於對自然形狀的摹寫,詩人的主觀情感亦融入詩中,進入了情景交融之境,壹改大謝之玄言晦澀,益顯清新流麗。

且看如許詩句: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讀之令人耳目壹新,而境界遂出。至王維處,又有新變,以畫、樂入詩,既具層次色彩之視覺感,又兼音樂鼓蕩之節奏感,在感觀視聽上為我們營造了壹個玲瓏秀致、氣韻生動的詩歌境界。

“渡頭余落日,墟裏上孤煙。”(《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歸嵩山作》) 王維詩中用字精準,恰似珠鏈,將不同的意象綴連起來,構成畫境。這些字詞看似平常,卻字字熨帖,足見功力。

“余”字描述日光殘落衰敗之景,將光影闌珊之景之意刻畫得十分傳神,下聯中的“上”字則顯示出壹種動態,輕煙裊裊,直上無礙,在另壹首詩《使至塞上》亦可參考理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詩中“孤煙”這壹意象大抵相通,由“上”而“直”,由“直”則顯其靜,且伴有“孤”字,頗有清冷意味。

而《歸嵩山作》因了壹“臨”字而使雄渾之氣勢噴薄而出。“滿”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