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體
騷體來源於公元前三百年前後戰國時期產生於楚國的詩歌楚辭。當時楚國的詩人屈原,在他寫的詩中,有篇名叫《離騷》,於是後人有的便把楚辭直接稱為“騷”,如南朝齊、梁時人劉勰,在他所著的文藝理論《文心雕龍》壹書中,就把專論楚辭的篇名稱做《辨騷》;又如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的《文選》中,也把楚辭列在“騷”類。自那時起,楚辭這種詩歌體裁就可以用“騷體”來代替,也就是凡用楚辭形式寫的詩,就稱“騷體”。
騷體詩的形式有幾個特點:壹是句式不整齊,每句字數可長可短;二是每首詩的句數不受限制,可多可少;三是用韻不嚴格,既可用韻,也可不用韻,而壹篇詩中既有用韻的句子,又允許另壹些句子沒有韻;四是句中或句末加語助詞“兮”、“些”或“只”這壹類字。照壹般的說法,凡是詩句加有“兮”“些”語助詞的作品,不分寫作時間先後,不論作品內容,以及作者是否楚國人,都稱“騷體”。
蘇李體
蘇李,是指西漢的蘇武、李陵二人。他們二人有贈答詩,被梁代的蕭統收入他所編的《文選》中。他們的詩都是五言詩。有人認為他們是五言詩的創始人。也有人認為這二人的詩是後人偽托。但這些詩風格樸質,表現深厚的感情與內容,與同被蕭統收今《文選》中的《古詩》十九首韻味相近,壹直受到後代詩人的重視。
柏梁體
柏梁體起於漢武帝。相傳漢武帝築柏梁臺,大宴群臣,席間宣布凡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員每人作壹句詩,合成壹首詩。於是包括漢武帝在內的***二十六人寫成壹首《柏梁詩》。這首詩的形式是每句七言,句末都用韻,韻字有重復,是聯句詩的首創。後人便把每句用韻的七言詩稱為“柏梁體”。
正始體
正始是三國魏廢帝曹芳年號。在這期間,湧現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等詩人。其中有詩流傳下來的只有阮籍和嵇康。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中,認為“嵇旨清峻,阮旨遙深”。由於當時的政治黑暗,文人隨時有被殺的危險,所以他們詩的特色是不敢接觸現實生活,只能用隱晦的,寄托哀傷之感。阮籍有八十二首《詠懷詩》流傳下來,絕大多數是五言詩,在詩史中有壹定地位。嵇康傳世的詩有五十三首。主要是四言詩,也頗有名。
太康體
指西晉時期壹種詩風,或壹種詩體。“太康”(280~289)為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年號。“太康體”之名,始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嚴說本於梁鐘嶸《詩品》“太康中,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嶽、潘尼)、壹左(左思),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鐘嶸此論,是概述西晉初年和中期壹個階段的詩風。而嚴羽則明確指太康時期以左思、潘嶽等為代表的詩體,即其所謂“分明別是壹副語言”。
太康前後是西晉文壇上比較繁榮的時期,眾多的作家都有不少傳世之作。太康詩歌壹般以陸機、潘嶽為代表。他們的詩歌比較註重藝術形式的追求,講究辭藻華美和對偶工整,“縟旨星稠、繁文綺合”(《宋書·謝靈運傳》)。詩歌的技巧雖更臻精美,但有時過分追求形式,往往失於雕琢,流於拙滯,筆力平弱。總之“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龍·明詩》),是這壹時期詩人的總風格。不過每個作家仍有獨特之處,“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世說新語·文學》)。其他如張協以造語新穎,“巧構形似之言”著稱。左思則在太康詩風中獨樹壹幟。其詩內容充實、語言質樸,氣勢雄渾,“似孟德而加以流麗,□子建而獨能簡貴”(《采菽堂古詩選》卷十壹),不失漢魏遺風
陶體
陶體是指東晉末、劉宋初時的詩人陶潛的詩體。他的五言詩善寫田園景物,格調清和自然,雖然是繼承漢魏詩傳統,但卻別樹壹幟。他的詩風,影響了盛唐時期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和中唐時期的韋應物、柳宗元等人。後代寫田園詩的,大多受了陶詩的陶冶。
元嘉體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形成的壹種詩風。“元嘉體”之名始見於宋代嚴羽《滄浪詩話》,用以概括謝靈運、顏延之和鮑照的詩風。這三位詩人在註重描繪山川景物,講究詞藻的華麗和對仗的工整方面有互相類似之處。《文心雕龍·明詩》中說:“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壹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就主要是指的這三位詩人之作。但是“元嘉體”詩人的風格也各有特點。謝靈運擅長寫山水詩,以辭藻富贍,善於描寫自然景物著稱;顏延之以侍宴、應制之作居多,其特點是典雅、凝煉,往往雕琢過甚,用典過多,雖亦有寫景之句,常有“雕繢滿眼”之弊;鮑照作品以樂府詩為最有名,反映社會現實的深度遠勝顏、謝。他樂府以外的壹些詩則較重辭藻,與顏、謝相近,其特點是以奇險取勝。這三位詩人對齊梁詩人都有壹定的影響。《南齊書·文學傳論》談到齊梁詩文時,曾指出有三個流派,壹派學謝靈運,壹派學鮑照,另壹派雖未指出具體人名,而說他們的特點是最講究對仗和用典,顯然指顏延之等人。可見這三位詩人在元嘉年間及以後壹段時期確有很大影響。他們的詩改變了東晉多數詩人平典無味的玄言詩風,形成了註重辭藻、講究對仗的***同趨向。比起齊梁詩來,他們的詩又都顯得較為古奧和剛勁。
齊梁體
所謂齊梁體,是齊、梁兩代的詩人***同詩風的代稱,實際上也包括了齊代的永明體。(永明體偏重於聲病的講究,齊梁體註意文詞的綺靡)。其特點是追求形式,崇尚詞藻,講究聲律,輕視內容,壹反漢魏質樸詩風,因此為後世詩論家所詬病。但是另壹方面,由於齊梁詩人的詩句開始註重平仄聲字的協調,而且大量用對偶句式入詩,這就 使我國詩歌在寫作技巧上有了進壹步的發展,並為唐代近體詩的形成作了前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