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青花瓷,即康雍幹青花瓷,是繼明代永宣青花瓷高峰之後青花瓷生產的又壹高峰,清代中葉以後青花瓷生產開始走下坡路。
1
胎釉
清前期青花瓷器體厚灰或灰黃色,瓷器層次好,胎釉連接緊密,釉面多為鴨蛋綠色,透明度差,光亮度不強,部分釉面有皺縮,多有茶托。同時很多大塊的刀具底部沒有上釉,輪胎也沒有做好修補。碗碟底部較厚,口沿逐漸變平,邊緣略內縮,部分器皿由工匠精心修整。
清順治青花洞石秋葉詩板底
清中後期青花器物胎質粗糙疏松,器物胎質中可明顯看到砂粒和眼孔。
2
青材料
清初的青花瓷器多以中國制造的浙料彩繪,有青雅、灰筐等。整體顏色保持不變,少數偏暗,也有壹些青花盛開和花紋恍惚的跡象。
清順治青花洞石秋葉詩盤
三
圖像
清初青花瓷器以日用為主,陳列為輔,形象重在適用性。它的基礎是明朝的傳統風格,它的形狀大多是簡單而古樸的。
清初青花紋樣
清代中期青花瓷的特征
四
雕刻圖案
清初的青花瓷擺件古樸自然,繪畫是對傳統單線平畫的背離,但是?用多線平繪的手法,柔和均勻,疏密飄逸,相互輝映,粗獷豪放,裝飾題材豐富,如動物紋、植物紋、山川、博古圖等。龍紋高大美觀,剛勁有力,有迎風翺翔之勢。麒麟紋常與芭蕉葉壹起畫,相映成趣,芭蕉葉紋常留白。
清康熙青花博古圖直頸瓶(壹對)
清中葉以後的青花瓷繪畫風格通常是雙鉤線紋,不填色。
清代中期的青花窯
1.與幹龍骨相比,嘉道時期瓷器的胎骨略松,白度相差不大。但新仿的胎骨要麽太白太細,要麽太粗糙,偶爾能看到顆粒狀物體。從釉面上看,嘉道瓷的釉面上壹般都有“細橘皮釉”和“輕波釉”的痕跡,尤其是從側面看。
2.雖然青花的色彩有很多寓意,但主流還是壹成不變的貞潔藍,色調無聲不飄,花紋清晰。到了後期,青花的顏色有青色、淺藍、灰藍等色。
清中葉以後,青花器的鈷色采用國產藍色料,青花器的特點是灰、黑、混、浮。
3.清中期,釉面較厚,不太薄。
4.嘉慶青花的色調相對不變,但由於當局的不聞不問,瓷器燒制有衰退的跡象,器物上的青花暗淡飄散,青花品種陳舊,質量低下,特別是青花釉中的紅色產品普遍釉色較弱,釉色暗淡,青花也有開花的跡象。
青道光粉彩李靜妍來紅改館
5.道光青花瓷的顏色真的和嘉慶底座壹樣。藍色不是很亮,沒有凝集雀斑和暈圈的跡象,有漂浮感。
6.賈、道兩朝在裝飾畫方面有相似之處,呈現出較少的畫面和機械畫,尤其是人物只有有形而無神。
7.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上繪得最多的圖案是“蓮裹枝”,具有“正廉明”、“後來居上”的代表意義。賈、道之後,偷工減料,把蓮裹枝畫得很粗糙。原來包著荷花的枝幹,變成像鉤子壹樣的花,簡稱“狗子蓮”。
青幹龍綠地粉彩花海棠花盤
晚清青花
材料
鹹豐時代典型的青花瓷,色澤淡雅,可能是典雅;
同治末年還賜進口藍料,青花瓷色澤鮮艷,青紫,缺乏天然礦物藍料的美感;
光緒年間,國內的藍料都給了浙料,民窯用的是洋藍或石子青。所生產的青花瓷的特點是釉中彩的漂移;
宣彤時代給的是國產的青料,民窯用的是外國的藍,出的青花瓷青而亮。
清鹹豐青花八寶花盆局部
清同治清華
清光緒青花
清宣彤青花
模式和技術
鹹豐時代青花瓷所繪人物有“鷹鉤鼻”的特點,紋飾機械,缺乏朝氣。在工藝上,瓷胎較前代更厚,胎質疏松,胎釉白而薄,具有“海波釉”的特點。
清鹹豐青花四合院類文子內年寒三友圖案盤
同治時代青花瓷圖案多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官窯將表示吉祥如意的福祿壽Xi作為首要裝飾,民窯圖案內容雜亂,繪畫能力較差。工藝方面,胎質疏松,胎釉潔白,平整度差。
清同治青花福祿壽耳瓶(壹對)
光緒年間的青花瓷,圖像和圖案豐富多彩,筆法過於單薄和形式化。技術上比鹹豐、同治好,胎質緊實。相比清初,還是比較柔和的。中國瓷窯生產的青花瓷胎質越來越粗糙笨拙,白色胎釉略顯光澤發藍,瓷器瓶頸處有對稱的頭環耳。
清光緒青花嬰兒戲碗
在宣彤時代,青花瓷圖案主要以龍鳳、八仙、八寶、八卦、雲蝠、雲鶴、群花、束枝荷花、“壽”字等裝飾為主。從工藝上來說,瓷器是機器制作的,形制規整,胎質瓷質高,胎體輕薄,胎釉多呈玻璃光,敲擊時發出很大的類似金屬的聲音,所以民窯出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