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的主要山脈包括廣東和福建交界處的武夷山支脈和潮美-鳳凰山交界處的蓮花山。鳳凰嶺是粵東最高峰,海拔1497米。主要河流有漢江和黃岡河。韓江自西向東南斜穿潮州市區,流經潮安縣,在澄海入海。黃岡河自北向南流經饒平,乘著黃岡鎮的東風入海。兩條河流為潮州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丘陵,南部為漢江沖積平原。山地丘陵占全市總面積的65%,主要分布在饒平和潮安北部。北部山區適宜茶樹種植和杉木、桐樹、橡樹、家庭樹生長;丘陵和低山區主要適宜竹子、橄欖、桃、李、李、菠蘿和馬鈴薯的生長;漢江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有利於水稻、紅薯、花生、大豆、蘿蔔、柑橘、楊桃、香蕉的種植。歷史上,這裏是“稻子壹熟,蠶五收”的福地。
潮州海岸線長,海域廣闊,有25個島(礁)。較大的海灣有柘林灣、高沙灣和大成灣。柘林灣面積68平方公裏,三面環水。這裏風平浪靜,水深泥沙少,是天然良港。潮州港位於柘林灣,距高雄186英裏,距香港192英裏,距廈門98英裏。擁有三條海上航道,被列為國家壹類口岸。海洋魚類種類繁多,已發現470多種。主要的海洋水產品有龍蝦、對蝦、石斑魚、海鰻、牡蠣、海馬、格氏鱘、鱸魚等。淺海灘塗面積79.9萬畝,可利用63.9萬畝,開發前景巨大。
潮州水資源豐富,可供開發的水能可達144800千瓦。礦藏近20種,主要有錫、銀、鎢、鈹、黃鐵礦、鐵、磷礦、水晶、鉀長石、高嶺土、花崗巖等。僅高嶺土(瓷土)初步探明儲量就超過6543.8億噸。
【城市特色】
潮州歷史悠久,山水秀麗,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底蘊豐厚,文化獨特。它與臺灣省和東南亞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是著名的僑鄉。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生活在緊密的社區中。從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人骨化石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古代文明的輝煌。唐太宗參加科舉,潮州有秀才。韓愈的貶謫,鄉村學校的遷址,教師的延伸促學,使得潮州文風興起。宋代的潮州更是繁榮,“壹州二院,其他縣無”。南宋時,潮州主客人口為1.4萬余人,但端平以後,參加科舉的人數實際上是“壹萬余人”。宋朝末年,潮州進士多達1.72人,其中建言二年9人(1.1.28),轟動壹時。明朝有160個秀才,流傳著八俊同榜、兄弟連族、壹個三才的榮耀等故事。明代鄉試多達1088人。在歷代科舉考試中,湧現出了、、姚等人才。潮州古城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依河而建的城市略顯狹長,北高南低,東西略傾斜。城北是衙門區,城南是住宅區,城東是商業區,城西是手工業和平民區。整個布局以易為基調,突出“北富東富西”的特點。太平路是壹條貫穿南北的大道,兩旁排列著40多座形態各異的石牌坊。這些建於明清時期的牌樓,就像壹部潮州的文明史,也成為潮州古城壹道獨特的文化景觀。白墻黛瓦、瓷雕木雕的潮州民居也頗有特色。無論是“四馬拖車”、“四分金”這樣的深院大宅,還是“拋獅”、“竹罐”這樣的平民民居,無不展現出深厚的潮州民俗,體現出精致典雅的文化內涵。潮州也有自己的方言、戲劇、音樂、工藝美術,馳名中外的潮州菜,聞名世界的工夫茶。這些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潮州文化,與臺灣省和東南亞有著深刻的影響和聯系。
[文化史]
潮州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考古資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古代,土著畬族的祖先創造了口頭文學——畬族歌子。
潮州人的祖先屬於古閩越族。秦漢以來,中原漢族後裔南遷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南越被平定;設象郡、桂林郡、南海郡,隸屬南海郡,開始有人管版圖。
西漢丁原六年(公元前111),潮屬南海縣揭陽郡。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六年(公元331年),東關郡位於南海郡東部。東晉藝兮九年(公元413年),東關縣設在依安。
這個伊安就是潮州話的前身。依安縣這個名稱已經沿用了260年。
文帝十年(公元590年),全國撤縣設州。依安縣屬於依安縣,遵循國家。2004年,依安縣升格為州.因靠近南海,故名“潮汕”,依安縣屬州治。後人也有詩:“潮洲,海在南方”。“潮州”這個名字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1400年後,基本上壹直用這個名字。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恢復州縣,潮州壹度改為朝陽縣。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第二次稱潮州。在唐代,潮州的疆域很大,可以說是東有泉州,北有江西,南有大海,西有徽州。
唐朝第二年(公元686年),從潮州到泉州,割出壹部分,設漳州。現在,潮州話可以通漳州,漳州下轄的小蕓、詔安、東山、漳浦、和平等縣市都有潮劇團,表演潮劇。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相通的。於是,唐朝的潮州壹度與福建福州、江西前州接壤。漢江壹源是汀州長汀,壹源是河源紫金。可想而知,韓愈當時的漢江,完全是在潮州自己的區域內流行的。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潮陽縣,甘棠元年(公元758年),恢復潮州。
在元代,潮州被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道,建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寬的壹年,包括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原、程響、大埔、鎮平***11。
隋唐以後,隨著戰爭、邊防、流放和民族遷徙,大量中原漢人來到南方,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過幾代宋明,人文逐漸興盛,名人輩出。朝軍被稱為“海濱鄒魯”。
到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對潮州的認識也基本在此基礎上定型。此時潮州共轄九縣: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汕頭港、南澳島。
這九縣也有汕頭、南澳人,歷史上統稱為潮州人。潮州人稱謂的定義是以上面提到的九縣和汕頭、南澳為依據的。後來豐順和大埔也被排除在外,但近代史上的壹些歷史名人,比如豐順的丁日昌,還是習慣把他當潮人看待。
20世紀初,汕頭港逐漸成為潮汕地區的沿海城鎮,工商業發達,並崛起為連接廣州、香港、上海和海外的新港。
1904年,梅縣松口人張玉南看到這裏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於是成立潮汕鐵路有限公司,修建從潮州府所在地到汕頭港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建成,同時配備“潮汕”號機車車頭,接車。於是有了“潮汕”這個新名詞。
1 . 907年5月22日,丁偉黃岡起義爆發,這是孫中山親自領導的推翻清朝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南洋總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社會,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這個名字逐漸在報紙上廣為人知。“潮汕”這塊土地逐漸引起了外界的關註。
1921年後,汕頭建立了市政廳,隸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為繼潮州市之後粵東的又壹區域亮點。
這個地區叫“潮汕”的說法,是在官方文字中正式公布的。後來,汕頭逐漸成長為粵東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這樣人們就習慣說潮汕平原,潮汕人之類的話。
到1949,潮州的版圖還是比較大的,包括汕頭市和揭陽市。從轄區來說,還包括梅州和汕尾。
中國解放後的第二次大規模領土調整,產生了“潮州”兩個概念,壹個是廣義的,壹個是狹義的。
廣義的潮州,即歷史上的潮州,包括現在的潮州、汕頭、揭陽。* * *與生活習慣,* *與民俗風情,* *與文化背景,* *與語言環境,* *與價值取向,* * *與潮州人的稱謂。
狹義的潮州是現在的潮州市,是199165438年2月對潮州原副地級市進行升級擴容。潮州作為地級市,現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楓溪區。湘橋區又稱府城、潮州市。
但是,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甚至是廣義的。可見歷史是不斷被封鎖的,不可替代的。
由於潮州已成為潮汕三大地級市之壹,當地人更註重區分潮汕與潮州,如“潮汕話”、“潮汕工夫茶”,而不是稱之為“潮州”。但海外潮人還是喜歡自稱潮州人,海外潮人俱樂部也叫“潮州會”,大概是習慣稱呼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