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思孟(DonaldHolzman,1926-),1926出生於美國的芝加哥,是德國後裔,1955年,以壹篇研究阮籍五言詩的論文獲得了耶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1957年受教於法國漢學大師戴密微門下,以《嵇康的生平和思想》(LavieetpenseedeHiK’ang)為題,獲得第二個博士學位:巴黎大學中文博士學位。
中文名:侯思孟
國籍:德國
出生地:美國芝加哥
出生日期:1926年
職業:文學,語言家,漢學家
畢業院校:耶魯大學
代表作品:《嵇康的生平與思想》
個人履歷
侯思孟1960-1968年任《漢學書評》(RevueBibliographiquedeSinologie)的編輯;此外曾在高等研究實驗學院第六組負責“中古社會”(經濟社會組)和“中古時代洛陽城”(文化組)項目的研究,並開設“中國中古時代文人與政治集團-文獻研究”課程。1968-1969年曾到臺灣進修,師從臺灣大學著名學者屈萬裏、臺靜農教授門下。1974-1978年任國立科學研究中心古典漢學研究組主任。
1980年代初期侯思孟就是巴黎高等漢學研究所所屬的協作研究組第586組即中國文學與歷史研究組的主任,領導該組工作。當時中國文學與歷史研究組有研究人員18人。這個研究組在研究明清話本小說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績,用法文翻譯了《喻世明言》、《搜神記》等中國小說,編輯了《中國通俗話本小說分析與評論性目錄》(Inventaireanalytiqueetcritiqueducontechinoisenlanguevulgaire.3Bde.Paris,1978、1979、1981),編制這套《目錄》的工作,系由另壹位法國中國學家雷威安(AndréLévy,參閱有關雷威安的人物介紹情況)主持,已於1978、1979和1981年相繼出版了3冊。這個研究組還編輯了已譯成英、法、德文的中國文學譯本的書目。
1986-1989年任法國高等漢學研究院院長,負責ERA586組(中國歷史研究組)。這個研究組曾編輯了英、法、德文的中國文學譯本書目。1993年退休前任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學院研究所長。在社會科學高等研究學院從事中華帝國制度的研究。此所原由白樂日(?tienneBalazs,1905-1963)負責。白樂日退休後,侯思孟接任所長。侯思孟曾在密西很大學、京都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執教,歷任講師、研究學者、訪問教授等。退休前後,在世界上作了壹系列的廣泛演講,先後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慕尼黑大學、日內瓦大學、京都大學等地講學。
成就
侯思孟主編了壹系列的中國小說目錄提要,但他的專業領域卻不在此,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主要研究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的詩和樂府”。也正因為如此,英籍漢學大師崔瑞德(DenisC.Twitchett)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主編的《劍橋中國史》,其中漢魏六朝至隋初的文學史部分,就由侯思孟教授編寫。
侯思孟在師從戴密微期間,壹心想學中國的“陶淵明”,可是老師戴密微認為要懂陶淵明,先得了解魏晉名士清淡之風,於是讓他在“竹林七賢”的阮籍和嵇康二人中先選壹人進行研究,侯思孟選了作品比較多的嵇康。其實侯思孟對這兩人都有研究,不論是阮籍的詠懷詩,還是嵇康的幽憤詩,甚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數量眾多的樂府,都是侯思孟研究的對象。他在這方面的最著名的研究成果就是漢學著作《嵇康的生平與思想》和《詩與政治:阮籍生活與作品》兩本書。
侯思孟教授的《嵇康的生平與思想》是法國漢學界研究中國古代詩人的第壹本專論(1980年,他又將嵇康的詩全部譯成法文,逐壹加以評析,刊在《亞洲新聞》第268卷上)。這本著作的鮮明特點在於,將作家、作品放到其時代境遇中去考察,準確地把握了作品的真實含義,描述出了作為崇尚老莊的詩人嵇康之形象。在他的另壹部著作《詩歌與政治:阮籍的生平和作品》裏,他繼續運用這種“知人論世”的方法,探究82首《詠懷》詩的精神脈落和人生創見,洞燭幽微,超絕千古。
評價
侯思孟是法國的中國六朝研究權威人士,材料功夫非常到家。他的兩篇論文《神弦歌:中國5世紀的通俗宗教詩歌》與《曹植的神仙思想》,很見功力。作者傾向於認為曹植的遊仙詩接受了楚辭的諷喻傳統,發掘了思想上的壹個真實而意味深長的發展過程。他認為,在這些詩裏曹植得以從日常生活的挫折中解脫出來:“他必然把那些挫折視為自己所有抱負的徹底失敗。他把這種神仙傳統用作神話,再也不只是他在政治上失意的寓言,而是從他的采邑和監獄的狹小限制中解放出來的幻想。”
在與歌德的思想進行對比中,有壹個觀點是頗有啟發性的,歌德也並不相信中世紀天主教背後的教義,但天主教的想象使歌德賦予浮士德最終的神化。浮士德得到了升華,而曹植使我們相信他也可能對某種不朽的向往。侯思孟對曹植的作品所持有的認真而堅定的態度,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大事年表
1926出生於美國的芝加哥
1955年,以壹篇研究阮籍五言詩的論文獲得了耶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
1957年受教於法國漢學大師戴密微門下,以《嵇康的生平和思想》(LavieetpenseedeHiK’ang)為題,獲得第二個博士學位:巴黎大學中文博士學位。
1960-1968年任《漢學書評》(RevueBibliographiquedeSinologie)的編輯
1968-1969年曾到臺灣進修,師從臺灣大學著名學者屈萬裏、臺靜農教授門下。
1974-1978年任國立科學研究中心古典漢學研究組主任;
1986-1989年任法國高等漢學研究院院長,負責ERA586組(中國歷史研究組)
學術成果
《嵇康(223~262)的生平及其思想》〔法文標題為LavieetpenséedeHiKang(223~262)〕,此書於1957年在荷蘭萊敦布裏爾出版社出版.
《詩歌與政治:阮籍生活與作品》(劍橋,1976)
《中國上古與中古早期的山水欣賞:山水詩的產生》,臺灣新竹,臺灣清華出版社,1996。
編纂《中國劍橋史》中的漢魏文學史部分。
《孝子與孝女:古代中國長期遵奉孝道》,載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信使》雜誌中文版1987年第1期即總第79期
《中國詩歌中追溯出的最早期五言詩》(法文標題為LespremiersverspentasyllabiquesdatésdanslapoésieChinoise),載於1974年在巴黎出版的《獻給戴密微先生的〈漢學雜編〉》第2卷。
《公元3世紀早期的中國文學批評》(用英文寫成,英文標題為LiteraryCriticisminChinaintheEarlyThirdCenturyA.D.),載於瑞士伯爾尼出版的《亞洲雜誌》(德文刊名為AsiatischeStudien)第28期,該期於1974年出版。
《竹林七賢和他們所處時代的社會》(法文標題為Lesseptsagesdelaforêtdesbambousetlasociétédeleurtemps),載於1956年在荷蘭萊頓出版的《通報》雜誌第42卷。
《嵇康的詩》第1部分〔法文標題為LapoésiedeJiKang(1?er?partie)〕,載於1980年出版的《亞洲雜誌》第268卷第1~2期(法文刊名為JournalAsiatiqueCCLXⅧ,1~2)。
《嵇康的詩》第2部分〔法文標題為LapoésiedeJiKang(2?epartie)〕,載於1980年出版的《亞洲雜誌》第268卷第3~4期(法文刊名為JournalAsiatiqueCCLXⅧ,3~4)。
《老舍:〈北京居民〉》,由保羅·巴迪、李治華、弗朗索瓦茲·莫勒、貝羅貝、馬蒂娜·瓦萊?特—?埃默裏5人合譯,由保羅·巴迪作序,巴黎伽利瑪爾出版社1982年出版,這是侯思孟寫的壹篇新書評介。《北京居民》的書名是幾位法譯者給加上去的,並非作者老舍原用的書名。侯思孟的這篇書評載於巴黎法國研究中國協會刊物《中國研究》1983年第2期內。
《為政治服務的藝術》(法文標題為L'artauservicedelapolitique),載於1987年5月在巴黎出版的《文學畫報》242期。
論文《神弦歌:中國5世紀的通俗宗教詩歌》。
論文《曹植與神仙》。
論文《民歌與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