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漢代的貨幣

漢代的貨幣

西漢貨幣

三銖錢: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它鑄造於漢武帝建元元年,故名“三銖”。三銖錢重八銖,銖字在王旁,背面無輪廓。三銖錢剛鑄壹年,武帝下令停止鑄三銖,改鑄五銖,錢的背面加大輪廓,重五銖。

四銖錢:又名韓半兩。它的直徑為2.4-2.6厘米,重量為2.2-2.8克。錢洞比較小,沒有內外輪廓。錢文的生產相對標準化。四銖半用了四十年,因為符合當時的國情和民情。

五銖錢:五銖錢重量適中,符合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所以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歷時739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長、最成功的長壽錢。

貔貅:貔貅是漢武帝元壽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的,宮中用白鹿皮制成。

白金幣:又稱白金三品。“西漢的銀錫合金硬幣。鑄於元壽四年(公元前119)。當時認為天如龍,地如馬,人用獒如龜,所以作為白金幣圖案。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壹次用鐵作為材質。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擴展數據:

漢初鑄造的銅錢比較輕,重三兩,後來越來越輕。文帝時期,三銖錢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於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錢,重四分之壹秒,但幣值是半秒。漢代的貨幣危機其實起源於政府的讓民私生錢政策,本意是為了加快貨幣流通,提高財政收入。

然而,這壹政策的缺點遠大於優點。貨幣最初是用銅制成的,但鑄幣者摻雜了鉛、鐵等低值金屬,貨幣逐漸貶值,私營經濟逐漸混亂。許多人借此機會通過鑄造貨幣發財。例如,鄧通,文帝的最愛,通過鑄造銅幣超越了王子。

再加上諸侯都挖礦鑄銅錢,吳王劉濞鑄銅錢比皇帝還富,所以有底氣發動“七王之亂”。漢武帝連年在匈奴身上花費巨資,文景統治積累的財富也逐漸被消耗殆盡,所以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建國元年開始,武帝就開始了貨幣工作,期間把四塊錢換成了三銖,後來又換了回來。來來回回相當於不改變,問題自然得不到解決。元壽四年,出現了大規模的貨幣改革。漢代發行了白鹿原幣和白金幣。下令嚴禁民眾私自鑄造錢幣,違者必死。

元壽五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硬幣,鑄幣技術也有所提高,有效防止了私鑄硬幣的發生。經過壹番探索,漢武帝決定壹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並下令禁止各諸侯國私自收錢,並將收錢的權利歸還中央政府。這個政策壹直沿用至今。

百度百科-貨幣

百度百科-五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