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12分,每小題3分)1.C 2.B 3.B 4.A 二、(9分,每小題3分)5.C 6.D 7.A 三、(9分,每小題3分)8.B 9.B 10.C 四、(23分)11.(10分)(1)恰巧元朝派遣脫脫來征收糧餉,用那些聳人聽聞的話威脅梁王,壹定要殺掉王煒。
(2)上天已經結束了妳們的元朝廷的命運,我們的朝廷取代了它。妳們這些微火殘灰,竟敢與日月爭輝嗎! 12.(8分)(1)這首詩描寫了素碟隨蜂悠遊,遇雀躲藏;映襯日光騰起,順著風勢返回;在花叢中時出時沒,於樹葉間上下翻飛。
是通過素碟和周圍事物的關系、對不同情況的反應來描寫的。(2)這首詩通過對素碟的活動描寫,表現了詩人在現實勝過中的悲歡、沈浮,最後兩句突出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依戀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 13.(5分)(1)吾將上下而求索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2) 漸車帷裳 士貳其行 二三其德可以為師矣落霞與孤鶩齊飛 五、(22分)14.(6分)①寄托作者對童年時光生活的深切留戀和懷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圖景更真實、具體、生動,給人壹身臨其境的感受;③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15.(4分)(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燈,在貧困的年代裏也是很寶貴的;②燈下的溫暖和苦讀,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寶貴財富。(2)①曾經擁有的燈下的溫馨已經逝去,“我”有壹種不知身在何處的悵惘;②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失去壹些美好的東西。
16.(6分)第壹問:①文章以第壹人稱作為全文的基本視角;②偶爾插入第二人稱,構成兩種不同人稱的相互交叉。第二問:①不同人稱的出現豐富了文章的敘事手段,有助於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②營造了壹種親切的氣氛,拉近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17.(6分)①燈火讓作者不時想起與它***處的那段時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燈火下的祖孫相連,使作者貧窮的童年生活變得溫馨而富有詩意;③作者的成長離不開燈火下的夜讀,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壹步。 六、(15分)18.(4分)①赫然;②悄悄;③擴散;④綴滿;⑤匯聚;⑥顯現;⑦陶醉;⑧映襯。
19(5分)①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②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
2. 2010湖南卷語文答案2010年湖南高考語文卷答案1—9:ADCDB ABBC10:(1)寄身在偏遠的地方,只不過是稱霸的人的臣子罷了。
(2)諸葛亮不敢據守渭水,這容易對付。(3)率領軍隊渡河,背靠渭水築下營壘。
11:(1)“蓑”字勾連“新綠”,“新綠”如蓑,引人聯想,近觀長短參差,遠望延潤澤,形象生動。“映”字體物甚細,將綠草與前句之白蘋、紅蓼相映襯,構成壹幅深淺對比、冷暖交融的色彩豐富的美景,足以怡悅人心。
(2)下片緊扣江行特點,抒發了自己只需以酒為伴、生活上別無奢求,乘風順流、隨意飄蕩、處處為家的曠達自適的情懷。12:(1)蘭澤多芳草 。
所思在遠道 。(2)谷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池,(3)不有佳詠 ,何伸雅懷 ?13—14:BD15:①從人對社會的融入(社會角度)看,少了壹種擴大說、交往面、凝聚交往對象的重要場域,對價值合理性社會意義的關註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標都可能趨於淡化;②從個人發展角度看,少了壹個提升個人素質的平臺,壹條讓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人的發展進程中可能出現畸形走勢。
16:明指“我”欣賞池荷的時間;暗寓荷的生命狀態,雖已由“喧嘩”走向“寥落”,“將謝而未謝”,但它安靜地等待來年再唱,在“我”心中永遠是“盛開的”。17:通過“誠心”“緊張”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準備和心理期待,該段是全文的關鍵,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壹個秋末的下午”緊承上文,而“再輕步向荷池走去”則引領下文。
18:①形象美:由花的嬌美、葉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韻致美;在雨中英姿勃發的矯健美。(3分)②精神美:風雨中偉岸、挺拔的氣質美;將謝未謝而安靜溫柔的孤寂美;接受命運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19:第壹次觀荷,面對雨中之荷矯健、挺拔、矜持的形象,聽到“欣賞別人的孤寂是壹種罪惡”,“我”有些不解,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發了“我”第二次誠心觀荷,第二次觀荷在花殘季節,面對“空虛向我襲來”,“殘荷來欣賞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興蓑無非都是生命過程中的壹部分”,從而認識到“孤寂也並不就是壹種羞恥”,欣賞孤寂也不是“壹種罪惡”,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觀照中得到升華,兩次觀荷,圍繞“欣賞別人的孤寂是壹種罪惡”,展示出“我”不解——思索——升華的心路歷程。20:①能,事物是在不斷地運動中發展變化的,認識會跟隨事物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改變乃至深化化。
②否。辨論與觀照須得在靜止的狀態或運動結束之後,,靜觀默會、凝神結想,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整體與全貌,才能達成“清晰”的認識。
③辨證地認知,既可地運動中也可地靜止的狀態下認知事物。 此外,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和因認識事物的角度等的不同,認識也會有變化。
21:當今時代,網絡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但其傳播的“黃毒”信息等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它還引發國際爭端,成為利益集團博弈的工具,因此,用法律的手段監管網絡,已成為國際社會的***識。
3. 誰有2010湖南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啊《諸葛孔明》(陳亮)翻譯 (參考)孔明是伊尹、周公之類的聖賢人物。
然而有關評說孔明的言論多有不同,這是因為他身逢亂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們身處不幸的境況之中。在大家紛紛用世進取的時候,而唯獨孔明退守壹隅,結廬隱居,等到劉備多次登門造訪請教,才肯出山做事。
孔明在白帝城接受托孤遺命後,暫主國政,他既不放棄理政權力,也不專斷獨行,然而眾人沒有說過孔明的閑話。他權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會懷疑他有謀位的異心,他權勢蓋過所有臣子,然而沒有受到群臣的嫉恨。
他精心盡意治理蜀國,使得蜀國上下風俗教化整頓有序。寬宥小錯,而不用嚴刑,因此沒有像小霸王那種去施暴政。
用輕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勞苦,也不會理會自己疲勞。用能讓人求生的辦法來刑殺犯人,即使死去,犯人也不會埋怨被殺。
這些都是作為壹個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確實是壹個伊尹、周公壹類的聖賢人物。
然而談論他的人卻說孔明自認為有管仲、樂毅的德能,寄身於偏遠的地方,只是壹個小霸主的臣子罷了。這怎麽能和孔子在魯國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壹類人物放在壹起相比談論呢!還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為孔明不能與仲達對抗,這與小孩的見識無異啊!那些人莫不是認為仲達的話說得對而相信了仲達?卻不知道仲達的話都是些詭辯的話啊!仲達不能使他的詭謀得逞,因此經常暗中找尋孔明行軍布陣的進退之機,妄自放出大話詭騙他的部下。
談論孔明的人只是沒有細考到這壹點罷了。當初,孔明帶兵出祁山,仲達帶兵抵抗,他聽說孔明將收割上邦的麥子,他就飛兵星夜前往擾襲。
孔明因缺糧退兵,仲達詭辯說:“雖然我帶兵星夜行軍勞累將士壹場,這是我懂得進軍就要有所圖。孔明不敢依渭水駐軍,這是因為那裏容易被攻占罷了”軍中沒有了現成的糧食,而要移軍與敵人交戰,即使能打贏對方,接下來的戰鬥如何去繼續?這是稍有隨機處變機智的人都肯定不會去做的。
仲達心裏明白孔明會這樣做,表面上假裝著失言,詭詐哄騙他的部下。不久,孔明進攻斜谷,仲達又帶兵抵抗。
他知道孔明的軍隊還沒有逼近渭水,就帶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築成營壘。孔明帶兵將到,仲達放出詭言說:“若諸葛亮是個勇敢的人,他應該進攻武功,在那裏依山紮營列陣。
如果進軍五丈原,他們將無功而反。敵方的士兵已經處於絕死之地,而妳帶兵徑直進攻,與他開戰(這樣做妳肯定要吃虧)。
這也是稍有隨機處變機智的人都肯定不會去做的。仲達知道孔明肯定不會進攻他駐軍的地方,故意說這種話來掩飾他的膽怯,來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眾軍士的軍心。
所以孔明帶著嚴正的軍隊,不憑詭詐的手段,不貪圖微小的戰功(果然沒有進攻仲達),仲達又發話了:“孔明誌向遠大,卻不知道抓住作戰的戰機,計謀雖多,卻不能決斷用兵,表面會帶兵卻不能權宜行事。”這些情況都是仲達暗中尋找孔明行軍用兵進退制宜,而虛造欺詐語言哄騙部下的手法,這哪裏是他的真實面目啊!凡是能夠察見壹個人的真實面目,不在於敵人真實對陣的時候,而是在敵人被消滅之後。
當仲達的敵人孔明真實與他對陣的時候,仲達說的那些話是事實。等到仲達的敵人被消滅之後,仲達按照自己的方法行軍布陣,端坐軍帳中自嘆:“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對方察見他用兵的計謀,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覺到自己心中悵然若失,不自覺地流露在言語中了。
從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的真面目了。談論這事的人不信事件的真實情況,而相信他的詭詐語言,難道不是又被仲達的語言所誆騙了嗎?唐代的李靖,是談論兵法最厲害的角色。
我曾經讀到他的兵法對答書,看到他論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詳,曾經很看不起仲達的能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來都對兵法略知壹二。
壹般讀書的人,何嘗不是這樣認為的?孔明離現在將近千年了,沒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我不平於對孔明評價的不幸,因此,寫下這些文字表達個人的看法,讓那些以成敗論英雄的人或可作為借鑒。
4. 跪求2010年湖南和重慶高考語文卷的詩歌鑒賞題和答案1、2010年湖南高考語文卷的詩歌鑒賞題賞析陸遊《好事近》好事近 陸遊湓口放船歸,薄暮散花洲宿。
兩岸白蘋紅蓼,映壹蓑新綠。有沽酒處便為家,菱芡四時足,明日又乘風去,任江南江北。
註:本詞寫於作者54歲東歸途中。(1)賞析上片“映壹蓑新綠”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處。
(2)簡析下片中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參考答案:(1)“蓑”字勾連“新綠”,“新綠”如蓑,引人聯想,近觀長短參差,遠望綿延潤澤,形象生動。
“映”字體物甚細,將綠草與前句之白蘋、紅蓼相映襯,構成壹幅深淺對比、冷暖交融的色彩豐富的美景,足以怡悅人心。(2)下片緊扣江行特點,抒發了自己只需以酒為伴,生活上別無奢求,乘風順流、隨意飄蕩,處處為家的曠達自適的情懷。
2、2010年重慶高考語文卷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菩薩蠻 ·北固題壁 清郭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儂也替江愁,山山不到頭。 片帆如鳥落,江住儂船泊。
畢竟笑山孤,能留儂住麽?(1)、簡析“片帆如鳥落,江住儂船泊。 ”中“住”字的含義。
(2分)(2)、詞的上闋說“依也替江愁”,下闋說“畢竟笑山孤”,“愁”與“笑”是否矛盾?為什麽?(4分)參考答案(1)“住”字寫出了因看不見江水流動而產生的錯覺,也形象地表現出水流平緩之狀。(2)不矛盾。
從“愁”到“笑”,表現了作者主觀感受的變化。作者先為群山重疊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
然後,又為青山畢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5. 求兩篇2010高考的文言文及其翻譯(越短越好)胡叟,字倫許,安定臨涇人也。
世有冠冕,為西夏著姓。叟少聰敏,年十三,辨疑釋理,知名鄉國。
其意之所悟,與成人交論,鮮有屈焉。學不師受,友人勸之,叟曰:"先聖之言,精義入神者,其唯《易》乎?猶謂可思而過半。
末世腐儒,粗別剛柔之位,寧有探賾①未兆者哉?就道之義,非在今矣。"及披讀群籍,再閱於目,皆誦於口。
好屬文,既善為典雅之詞,又工為鄙俗之句。以姚政將衰,遂入長安觀風化,隱匿名行,懼人見知。
時京兆韋祖思,少閱典墳,多蔑時輩,知叟至,召而見之。祖思習常,待叟不足,叟聊與敘溫涼,拂衣而出。
祖思固留之,曰:"當與君論天人之際,何遽而反乎?"叟對曰:"論天人者,其亡久矣。與君相知,何誇言若是也。
"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賦韋杜二族,壹宿而成,時年十有八矣。
其述前載無違舊美,敘中世有協時事,而末及鄙黷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筆。世猶傳誦之,以為笑狎。
叟孤飄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漢中。劉義隆梁秦二州刺史馮翊吉翰,以叟才士,頗相禮接。
授叟末佐,不稱其懷。未幾,翰遷益州,叟隨入蜀,多為豪俊所尚。
時蜀沙門法成,鳩率僧旅,幾於千人,鑄丈六金像。劉義隆惡其聚眾,將加大辟。
叟聞之,即赴丹陽,啟申其美,遂得免焉。復還於蜀。
法成感之,遺其珍物,價直千余匹。叟謂法成曰:“緯蕭何人,能棄明珠?吾為德請,財何為也?”壹無所受。
1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A.尠有屈焉 屈:屈辱。B.鳩率僧旅 鳩:聚合。
C.將加大辟 大辟:死刑。D.遺其珍物 遺:贈送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A.其唯《易》乎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 倚歇而和質C.遂得免焉 風雨興焉D.復還焉蜀 且貳焉楚也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壹項是A.胡叟與友人的交談,顯示出他對經典的獨特見解,以及對當時那些缺乏真才實學的讀書人的不屑。
B.文章敘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見的過程,刻畫出他言辭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C.文章通過 為別人解難壹事的敘述,贊美胡叟敢為他人仗義執言但又不求回報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聰敏過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韋祖思,以致仕途受阻,壹生坎坷。20.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3分)其述前載無違舊美,敘中世有協時事,而末及鄙黷人皆奇其才,畏其筆2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1)遂入長安觀風化,隱匿名行,懼人見知(2)吾為德請,財何為也?17.A 解析:屈:屈服。
例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18. B解析:而:皆為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
19.D解析:“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韋祖思,以致仕途受阻,壹生坎坷。”與原文“叟孤飄坎壈,未有仕路”不合。
20. 其述前載||無違舊美||敘中世||有協時事||而未及鄙黷||人皆奇其才||畏其筆21. (1)於是(他)來到長安觀察風俗民情,不露姓名,隱藏行蹤,害怕別人看見並認出。(2)我為德行而請命,拿錢財幹什麽?譯文胡叟,字叫倫許,是安定臨涇人。
他的上代有做官之人,(他的姓)是西夏大姓。胡叟小時候很聰明,年近十三歲,辨析疑難解釋事理,在鄉國聞名,他心裏所領悟的(事理),同成年人辯駁,很少有被折服(的時候)。
他所學的知識沒有經過名師傳授,友人勸他,胡叟說:“先聖的言論,精義傳神的地方,它只有《易》嗎?(我)還是認為值得思考的地方過半。末世迂腐的讀書人,略微轉變剛柔的地位,哪裏有探索深奧的道理沒有征兆的呢?接近真理的精義,不壹定在今世了。”
等到他博覽群書,再次用眼睛精讀,都能在口中背誦出來。(胡叟)喜歡寫文章,既善於寫典雅的詞句,又精通通俗的詞句。
因為姚政將衰,於是(他)來到長安觀察風俗民情,不露姓名,隱藏行蹤,害怕別人看見並認出。當時的京兆尹韋祖思,很少讀典章,蔑視當時的人,知道胡叟到此地,宣召他與他見面。
祖思像平常看待壹般的讀書人那樣,招待胡叟很輕慢。胡叟略微與祖思說了幾句天氣冷熱的話,就拂衣而出來了。
祖思堅決挽留胡叟,說:“正想同妳談論天人的時候,為什麽急匆匆地要回去呢?”胡叟回答說:“談論天人的人大概消亡很久了,同妳互相了解,何必像這樣誇耀自己啊。”於是不落坐就離開了。
到了主人家,為韋、杜二族作賦,壹夜就寫完成,當時他年齡十八歲。他的文章記述前人的記載,不違背舊美,敘述中世之事,有調和當時的事,然而不涉及輕賤侮慢之詞。
人們都以他的才華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筆。世人還傳誦他的文章,認為(他的文章)純屬玩笑不莊重。
胡叟孤身飄零困頓不得誌,沒有做官入仕的路,於是進入漢中。劉義隆時梁、秦二州的刺史馮翊(yì)吉翰,認為胡叟是才士,對他相當地禮待。
授予胡叟輔佐之職,不適合(胡叟)的誌向。沒有多久,吉翰調往益州做官,胡叟隨他進入蜀地,時常被豪俊所尊崇。
當時蜀地的和尚法成,聚集帶領僧兵,(人數)差不多達到千人,鑄造丈六高的金像。劉義隆憎恨法成聚眾,將對他施加殺頭刑罰。
胡叟聽到這件事,馬上趕赴丹陽,開口申訴法成的好事,於是法。
6. 2011年湖南語文高考答案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湖南卷語文卷
答
案 1-5 CDBCA 6?8 BBD 9-11 ACC
12.①人不經歷磨難,智慧就不明達。
②如今卻是妻子兒女靠我養活,想不做官,也辦不到。
③賞賜給他車輛馬匹卻推辭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13.引用重耵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說明遭遇困境、憂患等遷變,能使人彌補不足,增進能力,學到更為豐富的東西。
14.①秦詩之理趣:作者闡發了季節更替、風物變化乃自然之理,認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癡心兒女對春逝無需遺憾,夏天深幽的樹蔭也足以怡人。
元詞之情趣:作者用“綠窗猶唱”“花落”“鶯無語”“煙中樹”“暮”“疏雨”“夢”等詞語刻意營造春逝之氛圍,用“留春”“問春”“尋春”等傳達出他對春逝的悵惘意緒。
②語淡情濃,表明作者不忍春逝,著意到夢中尋覓春天的蹤跡,正可見(現實世界中)春逝之無可挽回。起結回環,結句更凸顯此詞蘊藉之特點。
15.⑴ 推此誌也雖 與日月爭光可也
⑵ ①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②早歲哪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16.(“許多人”看“雲”後覺悟到對國家、民族的責任以及人生價值後的)莊重或莊肅的樣子
17.讓雲物的美麗景象陶冶我們、改造我們;使我們習慣於向遠景凝眸,不敢墮落,不甘心墮落。
18.①將“雲”與“人事”勾連起來,為寫雲南的雲給人的深刻的教育意義鋪墊張本。
②運用了對舉、鋪陳、比擬、誇張等藝術手法。
19.主要特點:素樸、單純、象征意義:始終堅守壹個莊嚴偉大的理想把個人的發展統壹到與國家、民族發展的同壹目標上,抗戰必勝(抗戰到底)。 20.賞析提示
(1)根據題意,須緊扣“看”字,賞析文章主題的責達。要求意思完整、語句通順、書寫規範,300字左右。
(2)既可作全面而概括的賞析,也可就某壹方面或特點作具體深入的賞析。
賞析要點如下:
①本文的主題是通過對人們看雲的不同結果比照敘述,寄望人們從“靜觀默會天空的雲彩”的意義中得到教育和啟發,表達了“抗戰到底”的堅定信念。
②賞析應當緊扣文本進行,角度可以多樣。例如:
A.提綱挈領的概括式賞析:“看”壹字是全文的主脈,通過看雲、看地方的人事、看盧先生的雲物的攝影,在比熙中“深思”自然與藝術之“雲”的現實教育意義,進而“向遠景凝眸”,“相信堅持抗戰必然翻身”,將文章主題逐漸“看”出,眼中之景之物之事與心中之思之慮之望相間相融,臻於壹體。
B.以點帶面的對比式賞析:
a.從“許多人”看雲的實用和自利(“得到壹點晴雨知識”“把壹個頸脖昂酸”而“仰望結果,不過增加了許多人對於財富得失的憂心罷了”)與藝術家看雲的感興和熱情(“靜觀默會天空的雲彩”“向遠景凝眸,不敢墮落,不甘心墮落”)的對比中賞析主題的表達;
b.從看到“雲”的美麗景象與看到“人事”的庸俗(“似乎到處就只碰到‘法幣’”“糊口混日子了事”)的比照中賞析主題的表達。
C.從“向遠景凝眸”與“只顧艱前”的對比中賞析主題的表達。
七、寫作(60分)21.作文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