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趙孟頫寫的壹首詩。
意思是我這輩子做過的事情總是尷尬和羞愧,只有我對書畫藝術的感情還在。(沈迷於筆墨)
文言文中羞恥的含義
羞恥:羞恥;慚愧的
《自警》詩中說:“壹個六十三歲的少年,壹顆無牙的頭,總是以他生命中的壹切為恥。唯有余筆之情猶在,留之為與世人之笑談。”
在這首詩裏,趙孟頫流露出他的無奈和他的野心,那就是沈湎於筆墨。
果然不出所料,依然鐘情於殘存的筆墨硯臺的趙孟頫,在書畫上開創了壹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當時,趙孟頫表面上是朝廷官員,實際上卻是壹個居住在浙江吳興的宋雪道士。《闕花秋》的彩圖和《水村圖》在趙孟頫的兩個時期也似乎是兩種不同的生命形態。在《鵲華秋色圖》中,我們看到壹個不落俗套的趙孟頫,而在《水鄉圖》中,我們看到壹個崇尚寧靜沖淡的趙孟頫。前者意氣風發,勇於創新,後者沖淡平和,渴望隱居。這種變化可能與他的仕途密不可分。
趙孟頫33歲時,元世祖忽必烈在元朝首都接見了他。年輕的趙孟頫興奮不已,不禁有點沾沾自喜,於是說:“幾個讀書人學而優則仕,蓋也要為國所用。”然而,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他很快就感到了悔恨。三十七歲,在北京四年後,寫出了《誤墜塵網,四度北京春》這首詩。後來他寫了壹首詩《罪出》,心裏的難過無以言表:
山中有誌氣,山中有草。
老話說得好,見事不早苦。
這輩子想壹個人,山川峽谷送我臂彎。
讀書時自娛自樂,狂野時自我保護。
是誰讓塵網落下,被輕輕纏住。
曾經是海鷗,現在像籠中鳥。
哀嘆誰來照顧妳,毛玉會每天督促妳。
在這首詩裏,趙孟頫內心的矛盾和痛苦非常明顯。這種痛苦的心情無法對人訴說,於是他帶著妻子關道生做了虔誠的佛教弟子,只能從佛教中得到解脫。
趙孟頫沒有辦法改變現實,只能在詩中感慨世事艱難。他還寫了壹首詩:
名氣如何?富有又安全。
只有過了百年,文字才能代代相傳。
就像春天裏誕生的小溪,妳必須下定決心去做。
悠閑地背詩,安靜地學習右軍的文字。
此時的趙孟頫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古人的詩詞,模仿魏晉的書法風格,對書法藝術表現出的喜愛,成為趙孟頫擺脫內心痛苦的精神寄托。
貞元年間,元世祖忽必烈駕崩,趙孟頫借口生病,終於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吳興。趙孟頫在江南生活了四年,他覺得相當自在。然而,當我回顧我的壹生,我不禁感到悲傷,並寫下另壹首詩:
如果妳已經六十三歲了,妳會壹直為生活中的壹切感到羞恥。
只有剩下的壹筆壹畫和硯臺還在,留給世人當笑話。
牙齒和頭發都沒了,他感到慚愧的是,在他63年的生命中,除了繪畫和書法,他壹無所成。他的妻子關道生寫歌詞勸他:
做人貴得不得了,名利也不是免費的。
就像壹艘船,我要回家休息了。
1322年,趙孟頫病逝,享年69歲。他的書法飄逸靈動,前無古人。後人把他的書法稱為:“肉不去骨,筋不露。雖然姿態嫵媚四溢,但是浪很成熟。如富肌玉環,霓虹舞,而非銷魂。”趙書是美的典型,就像王羲之書法的中和之美,顏真卿書法的風格之美,無與倫比。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史上豎起了壹座豐碑。蒙古軍隊征服了南宋,而趙孟頫用優秀的漢文化征服了可汗的後代,使火種不滅,古法不失。對於這樣壹個把學者的微薄之力發揮到極致的人,人們還能要求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