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側面描寫人的文言文

側面描寫人的文言文

1. 有正面側面描寫的文言文(除了《口技》)

《陌上桑》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解答:

正面描寫

運用正面描寫刻畫人物的外貌壹般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的容貌、姿態、神情、服飾的特點加以具體的描摹,給讀者以直接、真實、具體的感受.而《陌上桑》中對羅敷外貌的正面刻畫獨運匠心,用生產器具的精美和衣著裝飾的華麗來映襯羅敷的美貌:“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側面描寫

《陌上桑》在對羅敷進行上述正面描寫後,引得讀者欲罷不能,都急於知道羅敷到底有多美.作者不是直接寫羅敷本身,而是筆勢壹蕩緊接著運用側面描寫的藝術手法,去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2. 運用正面和側面描寫的人物描寫(用古文表達)200字

正面描寫:他,站在那盛開的櫻花樹下,點點的花星掩沒了他的左臂,卻沒掩住他那定格於瞬間驚人的美麗,是在剎那間凝人。

瑩潤的膚色上,有著壹雙像朝露壹樣清澈的眼睛,時而被他水綠色的襯衣遮隱,壹種潮濕的花霧環繞在四周,活像個幽靈! 是美玉麼?白皙的皮膚襯著他淺淺的唇色,是純熟的品紅?是幽幽的曦紅?還摻雜了少許的腥紅。 唇角的微笑還是那麽溫柔,卻不乏天使般的矜持 側面描寫:只見壹名身著白衣的妙齡女子娉娉婷婷的走了進來,她有著壹對非常奇特的眸子,眼瞳非常大,卻總是讓人覺得迷迷蒙蒙的,仔細壹看又好像壹汪深潭般不可捉摸。

除此之外,她的五官無壹不像是在展現造物者的才能:婉約纖長的黛眉,秀美挺直的瑤鼻,還有壹張粉紅嬌嫩的朱唇,配合著那雙幽深淒迷的眉目,真叫是我見猶憐。2吃過晚飯,我們壹家人正在院子裏納涼。

突然,“周大爺!”“周大伯!”門外傳來了好多人的叫聲。“怎麽?晚上還有人來采藥?”我正在納悶,只見幾個人手裏提著水果、蔬菜上門道謝來了。

“周大爺,多虧您的草藥啊,小柱子現在沒事了!”“周大伯,您可真神啊,我的腳傷全好了!”……爺爺笑著迎了上去,說:“唉,妳們怎麽又送來了?給妳們的草藥都是我自己種的。我的藥只要對大家有用處,我就比什麽都高興。

快拿回去!”眾人知道拗不過爺爺,只好提著大包小包往回走。望著漸漸散去的人群,我忽然覺得爺爺是那麽瀟灑,那麽高大。

3. 初壹至初二運用側面描寫的文章,古詩,文言文

詩歌中的側面描寫臨沭壹中 陳冠寶中國的文學向來講求以含蓄取勝,避免對事物的直接描述,而是習慣於從側面對之烘托渲染,以收到含蓄蘊藉之妙。

最突出的是《三國演義》裏對關羽溫酒斬華雄的壹段描寫:(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

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作者不是用大量筆墨去寫雲長如何與華雄壹招壹式鬥得正酣,如何險象環生。

相反的,作者對此倒是只字未提,反而筆鋒壹轉,去寫帳內諸侯的感受。也正因為此,關羽的神勇才得以渲染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比之用多少筆墨來正面寫打鬥的場面,恐怕也難以收到此等效果。

這是小說中的側面描寫,而詩歌中的側面描寫同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最著名的要數《陌上桑》中對秦羅敷的描寫了: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鞘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寫羅敷之美,偏偏不正面著筆,而是寫觀者的神態。至於羅敷的美,只好讓讀者馳騁想像,去遐思邇想了。

如果作者不惜筆墨,對羅敷從頭至尾作壹細致刻畫,恐怕反而難以收到這種效果了。那麽詩歌中的側面描寫是如何運用的呢?首先,可以通過環境描寫來從側面烘托所寫事物或人物。

例如陳羽的《從軍行》: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詩的壹二句先寫從軍將士面對的環境極為嚴酷: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後兩句意在寫人,卻又不正面寫出,更不和盤托出,而只是拈出與人相關的兩個事物――“橫笛”與“紅旗”。

不說人怎麽在嚴酷的環境下如何行軍用兵,而是極力渲染環境的惡劣,但是讀完全詩,詩中將士高昂的士氣、壹往無前的精神卻已如在眼前了。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廣闊的想像空間。

還有李益的《聽曉角》: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於》。

本詩寫征人邊愁鄉思之情,也是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未讓征人出場,也未直接表達征人的愁思,而是選取了特定邊關氣氛當中的角聲、塞鴻,折射出征人的處境和心情。

前兩句以邊霜、角聲和孤月渲染出淒清孤寂的氛圍;後兩句描寫從塞北飛到南方的鴻雁,聽到畫角吹奏的《小單於》為之動情,在邊關上低回留連,盤旋不定,這樣寫,以雁帶人,征人的感受可想而知。再看唐人姚合的《窮邊詞》:將軍作鎮古 州,水膩山春節氣柔。

清夜滿城絲管散,行人不信是邊頭。本詩意在歌頌將軍的防守之功,但是如果正面去歌頌,很容易就會落入俗套,而且會毫無詩意可言。

所以詩人借寫景來從側面著意加以渲染。詩人寫景,著意選取春日的山、水、節氣和清夜的絲管,用這些美好的充滿欣欣向榮的春天景象來烘托邊地歌舞升平的景象,從而顯示將軍的防守之功。

最後又借行人的感想,再次從側面贊揚邊鎮發生的巨大變化,對將軍的防守之功的贊美,也就不言自明了。有些時候,被描寫的對象不宜作正面描寫,正面描寫時要麽是無從下筆,要麽就會流於空洞或者落入俗套,這時候也可以通過寫與之相關的人或物來對所要描寫的對象進行側面烘托。

正如梅堯臣所言,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試舉《詩經·邶風·靜女》壹詩為例: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中的“靜女”是壹個極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僅用了“姝”“孌”二字作正面描繪,而且還是極籠統的兩個字。

但是為什麽卻給讀者留下如此深的印象呢?這恐怕就要歸功於側面描寫之妙了。如果真的光是寫“靜女其妹” “靜女其孌”,讀者自然是不會有什麽印象的,可是作者在第壹節寫的是“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不寫女子了,而是將筆鋒轉向了壹個小夥子。

這樣壹來可就不同了。壹個能夠讓小夥子急成這個樣子的姑娘,應該是什麽樣子呢?這是作者有意讓讀者也跟著著急。

不直接寫那個女孩,而是寫等待她的小夥子,可其實又是寫女孩的美麗,這樣的寫法就是側面描寫。接下來兩節,幹脆連小夥子也不寫了,又轉而寫“彤管”、“荑”這兩個事物。

“彤管”只是樂器罷了,有什麽可寫的呢?但是在小夥子手裏、眼裏剛不同了,它的顏色好看,它的光彩也美麗。在這裏,彤管已不僅僅是壹種樂器了,而成了愛情的象征。

而“荑”也不再單純的是壹把野草了啊,“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是美人所贈啊,它怎麽會不美呢?愛屋及烏之情可見壹斑了。原來美的不是這些事物啊,而是它們的主人美!詩到這裏就完了,沒有下文了,可是,讀詩的人卻在等待著,詩裏寫的那個美人到底是個什麽樣子呢?讀者也在搔首踟躕。

可是作者,點到為止,不再寫下去了。接著寫下去好不好呢?不好。

詩到這裏,已經將讀者的情感調動起來了,下面的完全可以讓讀者去想像。再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人寫夜雪先是從感。

4. 寫人的文言文有哪些

原文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①。

少而好山林,既為兵,不獲如誌。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與人,而逃至華山下,以其衣易壹刀十餅,攜以入山。

自念吾禁軍②也,今至此,擒亦死,無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復恤矣張鵬 10-21 19:38:49唯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餅既盡,取草根木實食之。壹日十病十愈,吐利③脹懣無所不至。

既數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饑。然遇猛獸者數矣,亦輒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獸類能識人氣,未至百步輒伏而號,其聲震山谷。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須臾奮躍如將搏焉,不至十數步則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試之前後如壹。後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為候者所執,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孫謂之曰:“吾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張公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夫孟德可謂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顧,故有所慕、有所畏。慕與畏交於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見於面顏,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見侮,強者見笑,未有特立於世者也。今孟德其中無所顧,其浩然之氣發越於外,不自見而物見之矣。

推此道也,雖列於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也。張鵬 10-21 19:39:17註釋①神勇:禁軍神武營,平時戍守京師,有邊警時戍邊。

②禁軍:北宋正規軍。原指皇帝親兵。

北宋削藩,收境內甲兵,集中京師,名為禁軍。③利:同“痢”,泄瀉。

張鵬 10-21 19:39:28訓練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1)以其衣易壹刀十餅()(2)此三死者吾不復恤矣( )(3)然遇猛獸者數矣() (4)逡巡弭耳而去(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A.不獲如誌 如:隨順;實現。

B.凡猛獸類能識人氣 類:大抵;大都。C.德自分死矣 分:意料;料想。

D.張公安道適知秦州 適:往;到。張鵬 10-21 19:39:403.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A.①德以不顧死 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B.①試之前後如壹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C.①人望而知之 ②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D.①乃使為自告者置之秦州②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張鵬 10-21 19:40:004. 下列對文章思想內容及表達手法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A. 文章詳略分明,對傳住孟德逃亡的原因,僅用“幼好山林”,“不獲如誌”壹筆帶過,而對於其逃亡後出入山林,與虎狼毒蛇為伍,九死壹生的非人生活及其心理,則作了詳盡的實錄。B.文章著力描寫孟德在深山的苦況,卻也不願為兵,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宋代兵役之害有甚於虎狼毒蛇;作者對兵役制的不滿,對孟德悲慘遭遇的同情,盡在不言中。

張鵬 10-21 19:40:11C.作者認為孟德是有“道”之人。這種“道”是指在人不知畏懼時自有壹種無形的強大氣勢,形成壹股令猛虎也不敢傷害的力量。

D.作者借孟德的必死之心和無所顧忌而發揮議論,他稱孟德為“有道者”,這既是對他以無畏精神戰勝千難萬險的贊許,也是作者對壹種修身養性的境界的推崇,對人生哲理的思索。張鵬 10-21 19:40:225.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

(1)故弱者見侮,強者見笑,未有特立於世者也。譯文: (2)雖列於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譯文:張鵬 10-21 19:40:33參考答案與簡析1.(1)交換;換取(2)憂慮(3)屢次;多次(4)猶豫不決2.D(應釋為“正好;恰好”。)

3.A(A.①②都作連詞,意為“因為”;B.①代詞,“它”,指“老虎”;②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C.①順接連詞,可不譯;②並列連詞,相當於“而且”;D.①連詞,“於是、就”;②副詞,“才”。)張鵬 10-21 19:40:424.C(孟德的“道”指的是“中無所顧”,具有“浩然之氣”。)

註:這壹點牽涉到蘇轍的思想與文風的問題。他主張“養氣”,為人為文皆如此,5.(1)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強者受人譏笑,沒有壹個是超凡脫俗、獨立於世的人 。

(2)即使列於天地之間也是可以的,那些猛獸又哪裏值得壹提呢! 張鵬 10-21 20:07:39翻譯 孟德,是禁軍神勇營的逃 兵。年 少時喜好山林生活,當了兵,“好山林”的誌願沒能夠實現。

宋仁宗嘉佑年間,戍守秦州,陜西關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兒子也給了人,逃到華山腳下,用他的衣服換了壹把刀十個餅,拿著進了山。

自己想:“我是禁軍的壹員,如今到了這裏,被捉住也是死,沒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對這三種死,我不再憂慮了。”

只管張鵬 10-21 20:07:58向山的深處去。他的餅吃完了以後,采草根樹果來食。

壹天病十余次,嘔吐、下痢、腹脹、胸滿,全都出現了。數月以後,吃這些如吃五谷壹樣平安。

因此進山二年不餓,然而多次遇到猛獸,也總是沒死。孟德說:“凡是猛獸,大都能識別人的氣息。

離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號叫,聲音在山谷中震響。我因為不怕死,沒有被它嚇住。

過壹會,它就跳過來像是要與我搏張鵬 10-21 20:08:08鬥,離我十幾步,又停下來蹲坐在那裏,遲疑不決,終於俯首貼耳地走了。再試之其它猛獸,前後都壹樣。”

後來孟德來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處死。商州知府宋孝孫對他說:“我看妳不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