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作者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資料。

作者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資料。

羅貫中(約1330壹約1400)

元末明初作家,戲曲家

羅貫中,原名羅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生於杭州,祖籍太原。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茍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今存署名由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誌通俗演義》、《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三國誌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宏大的結構描寫了三國時期尖銳復雜的政治軍事鬥爭,塑造了曹操、劉備、周瑜、諸葛亮、關羽等眾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願望。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著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壹書作者羅貫中籍貫問題存有多種說法,如山西太原說,山東東原說,浙江錢塘說,浙江慈溪說等。20多年的學界爭論,壹直未有定論。在中國古典文史領域多有建樹的孟繁仁,歷經20多年潛心研究後認為:中國元末明初發現的《錄鬼薄續篇》史料中,有關羅貫中是太原人,及羅氏別號、性格、作品、行蹤等記載,是確定羅貫中籍貫的重要資料。他在太原市清徐縣鄉村發現的《羅氏家譜》及羅氏後代,考證出自“五代後唐”時,羅氏家族就居住在此地。羅貫中原名“羅才本”,後略名為“羅本”,字“貫中”。這部《羅氏家譜》始修於明代穆宗隆慶元年,後經多次續修,由羅氏22世後裔羅禮重保存至今。相關大量史料證實,羅貫中籍貫太原清徐無疑。孟繁仁反復細讀《三國演義》等羅貫中的作品,發現:這些作品中隱含著作者諸多的故事情節,其中有大量的清徐壹帶所特有的方言俚語,更使他確信自己的結論。他還通過對太原近郊“晉陽古城”遺址史料研究,考證古代唐堯初遷太原,遺名“唐城”。公元前497年前晉安予重修晉陽;李唐王朝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和北宋初年趙匡胤、趙匡義兄弟毀滅太原城等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及對羅貫中文學創作的影響等,證實自己對羅氏籍貫的發現。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原籍東都,壹說錢塘。曾中進士,做過官,與當道不合,棄官回家,從事著述。與劉青田為同門師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為恥,致書誚之,友誼遂絕。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氣橫溢,舉凡群經諸子,詞章詩歌,天文、地理、醫蔔、星相,壹切技術無不精通。洪武初,隱於江陰,設館授徒,從學者甚眾。每為人蔔決疑難,當驗如響;鄰近有病者,自往診視,藥之無不愈,群詫為神。自言青田劉伯溫長於為政而拙於軍旅,中駟材耳。若余不仕則已,仕必文為宰輔,武致將帥,握兵十萬定天下,如壹棋壹局而已。嘗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滸》壹百二十回,文筆精工,狀物肖妙,坊賈喜而刻之,風行遐邇。賈因而致富。此書後展轉流入禁中,太祖見而惡之,曰: “ 此倡亂之書。是人胸中定有逆謀。不除之必貽大患。 ” 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終。

《水滸傳》也稱《水滸》、《忠義水滸傳》。《水滸傳》是明代長篇小說,它的作者,明人說法不壹,有說施耐庵和他的學生羅貫中合作,現在大都認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壹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說,並非壹人壹時之作,而是在民間口頭傳說、藝人講說演唱的基礎上,由文人加工編撰而成。全書前半部寫 “ 官逼民反 ” ,好漢林沖、魯智深等壹個個被 “ 逼上梁山 ” ,在宋江上山後,寫了幾場反土豪、打官軍的戰爭;後半部寫宋江被招安,攻遼,打方臘,最後以悲劇結局。它反映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的規律。起義英雄的行動,是由小到大,由個人反抗到集體行動,由無組織到有組織,最後匯成壹股浩浩蕩蕩的起義大軍。作者對起義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謳歌,特別是對壹些出身下層社會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們受剝削壓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強,為了正義事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些朝廷的叛逆,所謂 “ 不赦 ” 的罪人,個個可敬可愛,光輝動人。對封建階級的黑暗勢力則盡情揭露,從最基層的鄭屠、西門慶等,到上層的梁中書、高廉之流,以及他們的靠山蔡京、高俅,將他們寫得醜惡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書結構嚴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為主線,每壹個故事如林沖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綱等章回,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語言以口語為基礎,明快、洗練、準確、生動。敘事繪聲繪色,極為傳神。總的說來全書的藝術水平是不平衡的,後半部不如前半部。

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

我國明代著名小說家,他所創作的《西遊記》為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壹。

吳承恩出生於壹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壹個青史留名的忠臣。

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壹目十行,過目成誦。少年時,就已名冠鄉裏,他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

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的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壹去不復返了。

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壹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 ,忠於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裏的才子竟名落孫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著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壹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

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系是沈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不僅付資無由,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為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癡?"

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裏領回六鬥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

品嘗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沈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壹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遊記》後,帶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約於萬歷十年離開了人世。

他雖然終身未能騰達,但他和他的《西遊記》,在中國學史上取得了光輝而崇高的地位,永將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