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不是花,霧不是霧,午夜來,黎明去。
什麽時候來了壹個短暫而美好的春夢?他們離開的時候就像早晨的雲壹樣。
白居易的詩不僅以語言樸實著稱,而且以意境優美著稱。這首“花不是花”的詩比較朦朧,的確是白詩中的特例。
詩以前三個字為題,幾乎是“無題”。前兩句應該讀成“花-非花,霧-非霧”,先給人壹種捉摸不透的感覺。“非花”和“非霧”都是否定的,但都包含壹個不言而喻的前提:像花,像霧。所以,可以說這是兩個巧妙的比喻。蘇東坡似乎從這裏得到了壹點啟發,寫下了名句“似花猶似非花,無人悔落從教”(《水》)。蘇詞詠的是柳絮,白石詠的不明顯。但從“半夜來,天亮走”的敘述中,可以看出這裏的比喻是花和霧,比如唱的東西轉瞬即逝,難以長久。
光看“半夜來,天亮走”就讓讀者懷疑他們說的是夢。但從接下來的壹句“來如春夢”就可以看出,並不是。“夢想”原來是壹場競賽。在這裏,“來”和“去”在聲音和情感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而產生了兩個新鮮的隱喻。那些“半夜來”的人,做了壹個春夢,春夢很美,卻很短暫,於是引出壹個問題:“多久才會像春夢?”“黎明”看到朝霞。雲雖美,卻容易幻滅,從而引發壹聲嘆息:“雲仿佛無處可尋”。
詩歌由壹系列隱喻組成,這些隱喻被稱為隱喻。兩者緊密相連,如雲似水,自然寫成。用生動的形象反復突出壹個無法解釋的比喻。詩中善用比喻的例子很多,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當夜照)中的“南北有爭,牽牛花負軛”,賀鑄《玉案》中的“壹溪煙,城中風,梅子黃雨”。但是,這些隱喻只是詩歌的壹部分,貫穿這首詩的隱喻並不多見。再者,前面的例子拿南麂、北鬥、矮牽牛等占星來比較,被說成是“出名有什麽好”;後壹個例子與煙草、風柳絮、梅雨的場景相比較,意思是“閑問多少”,其比喻(比喻的東西)是清楚的。而這首詩只看到了隱喻(用作比喻)而不知道隱喻,就像壹個耐人尋味的謎。這樣,詩的意境就蒙上了壹層“朦朧”的色彩。
即便如此,這首詩的詩意也並非完全晦澀難懂,難以捉摸。是作者在壹個比較集中的“感傷”部門編的,同壹個部門也有類似情調的作品。首先是《真母之墓》,上面寫著:“霜毀桃李風,真母死時還是少年。肥皮肥手不壯,難留於世。”留下來很難,但停下來很容易。塞北的花,江南的雪。“另壹本是《竹簡詩》,上面寫著:“霜降二月桃花盡,欲嫁明年死今年”,“大部分好事不牢,彩雲易散,玻璃碎”。兩首詩都是悼念之作,其最後壹句的比喻,尤其是容易散去的“塞北花”和“彩雲”,都與這首詩不同。《花非花》這首詩緊編在《竹簡詩》之後,告訴讀者壹則關於這首詩重歸趣味的新聞。這首詩和《簡之歌》是同時出於同樣的目的而寫的。
這首詩采用了三句七句交替的形式(這是當時民歌三三七句式的靈活運用),既有節奏有序,又有錯綜復雜的美感,與後來的詩很像。所以後世實際上采用了這種韻文方法作為詞語的聲調,以“花不是花”作為聲調名稱。“五七”詩在內容上的壹大變化是,詞更傾向於人們內心情緒的表達。在這壹點上,這首詩也類似於這個詞。這種“詩如小言”的現象,在唐代早期從事詞創作的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中出現是很自然的。
廖娟佳的第二首單曲《花不是花》是她自己作曲的,她正在努力成為壹名創作型歌手。這是壹首和第壹首單曲風格截然不同的歌,更Elise壹首民謠,壹首能撥動我們心中親情琴弦的歌。這首改編自白居易詩詞的歌,是佳佳送給母親的禮物。因為入行後很少有時間陪家人,只能通過打電話發短信保持聯系。現在長大了,她更明白媽媽對自己的良苦用心。想到這些,佳佳常常暗自落淚,深感自己有壹種強烈而偉大的責任感來回報父母。佳佳想起了小時候媽媽曾經教過的壹首兒歌。這是壹首她母親和祖母都會唱的歌。她想給母親音樂來表達她的想法和愛。靜靜的聽著這首歌,佳佳用最簡單、最輕盈、最細致的方式詮釋著歌中的故事。聲音在房間裏帶出壹種簡單溫暖的感覺,就像壹個感人的家庭小品,溫暖而充滿電影感。
媽媽說醜小鴨有壹天會變成天鵝。
長得漂亮不重要,重要的是開心。
現在醜小鴨長大了,每天都很忙。
忙完壹個人在天鵝湖遊蕩。
想要的留不住,不想要的擋不住。
害怕白天迷茫,害怕晚上太清晰。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媽媽唱歌哄我入睡。
那首歌此刻壹直在我腦海中重復。
花在午夜來來去去。
來如春夢,去如雲無覓處。
媽媽說灰姑娘有壹天會成為公主。
滿足於生活在廣場或宮殿裏是很重要的。
現在的灰姑娘勤勞而不知疲倦。
辛苦了也找不到王子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