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衛生習俗主要有:
?9?0收集草藥。這是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之壹。《夏鄭瀟》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雜藥集》卷二十二引用《荊楚歲時雜藥集》佚文:“五月五日,爭雜藥可治百病。”在魏末《齊姚敏書》的雜註中,有五月捉蟾的記載,也用於制藥。後來,許多地區都有端午節抓蟾蜍的習俗。比如江蘇,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藥蟾酥。杭州人也給孩子吃蛤蟆,說夏天能降火不生瘡。並於5日將墨錠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幹,便成蛤蟆錠,敷於膿腫處即可消散。這種捉蟾藥的習俗,源於漢代“蟾爭兵”的傳說。再比如湖北監利端午節“采藥”的習俗,也是采藥。采藥是因為端午節前後草藥的莖葉成熟,藥性好,這壹習俗就在這壹天形成了。
?9?1木蘭湯。中午用蘭花湯洗澡是《大戴禮》中記載的古老習俗。那時候的蘭花不是今天的蘭花,是菊科的飛機草,有香味,可以煎服沐浴。《九歌·雲中》也有“沐浴蘭花湯會讓妳芬芳”這句話。《荊楚紀年》:“五月五日,謂之蘭浴節。”《五雜記》記載,明朝人中午用五色草洗澡,是因為“沒有蘭花湯”。後來壹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藥洗澡。在廣東,用艾草、香蒲、鳳仙花、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柏葉、銀蓮花根、艾草、蒲草、桃葉等用來泡澡。不管男女老少,全家都洗。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存在。據說能治皮膚病,還能辟邪。
?9?喝蒲酒,雄黃朱砂酒,噴酒。《荊楚紀事》:“菖蒲(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水邊,地下有淡紅色的根,葉子形狀像劍和穗。”。根莖可入藥或入藥)或刻或切絲涼酒。“蒲酒清香爽口。後來酒裏加了雄黃和朱砂。謝明趙哲的《五雜醉》:“飲菖蒲酒也...和雄黃壹起喝。“馮明滎經《廣義月令》:“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故無毒蛇之虞(古書所提毒蛇)。給墻壁和門窗灑水,避免毒蟲。“這種習俗流傳很廣。至今,如在廣西賓陽,端午節時有成包的藥材出售,有雄黃、朱雷、側柏、桃仁、蒲葉、艾葉等。人們用酒浸泡,然後在墻角、門窗、床下等處蘸酒。,然後在孩子的耳朵、鼻子、肚臍上塗上酒,驅趕毒蟲,求得孩子的安全。此外,有些地區還用雄黃酒粉在孩子的額頭上畫“王”字,讓孩子身上帶有老虎辟邪的印記。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這些活動仍然是科學合理的。雄黃用水和酒混合可以在室內消毒殺菌,喝普灑也是相當有益的。
?9?3采茶,做涼茶。在北方的壹些地區,人們喜歡在端午節時采摘嫩葉和蒸野菜葉來泡茶。在廣東潮州,人們去山野郊區采集草藥和煮涼茶。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端午節還有很多辟邪滅疫的活動,與上述養生習俗密切相關。用五色絲綢綁手臂曾是壹種流行的習俗。漢代在《風俗與義》壹書中記載:“五月五日,賜五色以延年益壽,民間傳說有益於人的生命。”《荊楚紀年》說:“以彩帛縛臂,非病,謂之‘兵兵’。除此之外,還有長命縷、連命縷、兵兵、五色縷、諸索等等。據說也是屈原造成的,可以驅災。五彩絲線為什麽這麽厲害?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還有壹種在山中懸掛五色紙召喚五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五鬼神護佑的象征,源於中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另外,可能源於古代南方人紋身的習俗。”《漢書·地理誌》記載,越人“為避之害,紋身於發”。劉義慶,阿津人,著有《世說》等書,書中用五色絲綢包裹粽子投入江中,怕蚊子,怕龍。雖然是傳說,但透露出壹點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絲綢綁在手臂上,或者是紋身,還有其他飾品。如太平毓蘭引《風俗通》)佚文:“有其他織雜,以贈互遺。“條紋,也就是彩色編織的絲帶,也和五色絲綢齊頭並進。還有賒兵的習俗(這個習俗已經失傳很久了,只在《太平禦覽》中有記載)。這些習俗流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多種美麗好玩的香包等飾品。如《東京夢錄》)記得北宋開封,端午節後想買。”白索和艾(多年生草木樨,葉有香味,可入藥,內服作止血劑,艾灸用。它也被稱為“艾桂花和銀樣鼓花”。就是佩戴配飾。《武林舊事》南宋杭州賜嬪妃大臣:“翠葉、五色葵花石榴、金絲翠扇、真珠及百繩、簪、經管、香囊、軟香龍生服。”清景帝紀昇:“少女剪彩折福,用柔帛縫制老健人、角粟、蒜、五毒、虎的方程式。”它在端午節被制成人形(從古代艾人發展而來)、粽子、大蒜、五毒、巷虎形狀的小香囊。《賈青錄》記載了另壹種健康人:“城中人以金銀絲為繁纓(古代帽子上系於領下的帶子),編鐘,騎虎,極為精致,並以小釵為串,或以銅絲金箔供女子插鬃,互相供奉,故稱健康人。”女性還會在包子上佩戴艾蒿,插上石榴花,既能辟邪,又能起到裝飾作用。
端午設各種能驅邪的花草,出處也長。最早的例子是在門上掛艾草,《荊楚紀年》:“艾艾為人,掛於門上以毒氣。”這是因為艾蒿是壹種重要的藥用植物,還可以用來治病、艾灸穴位、驅蟲。五月溫含艾葉油最多(此時正值溫生長高峰期),故效果最佳,人們爭相采摘艾葉。除了把艾紮變成人之外,他還被做成老虎的形狀,這就是所謂的艾虎。《荊楚紀年》中的註曰:“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形,郵至內人試戴。”與此同時,門上還掛著蒲捆,剪的蒲劍,用蒲捆綁的蒲龍。《景帝歲時紀勝》:“(端午)插普龍艾虎。”《賈青錄》卷五:“戴普為劍,削冠為鞭,副為桃梗蒜,掛於床,皆用以驅鬼。”桃梗是辟邪的吉祥之物,大蒜被認為是象征武器的青銅錘,配以蒲劍、彭邊驅除鬼鬼祟祟。此外,艾蒿被焚燒,以趕走蚊子和蒼蠅。在湖南、浙江等地,葛藤被用來掛在門上。據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可以驅邪。
有打草藥、打草藥等遊戲,與采草藥、采艾普有關,是古人野外娛樂的遺產。後來發展成插花等裝飾藝術。
人們認為五月是五毒(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出現的時間,人們要用各種方法預防五毒的危害。壹般在屋內貼壹張五毒地圖,在紅紙上印上五毒,然後在五毒上紮上五根針,即把毒物刺死,不能再猖狂。這是辟邪的巫術遺產。民間還在衣服上繡五毒,在糕點上裝飾五毒圖案,都是驅逐之意。
端午節也用桃花印章裝飾。桃是民間習俗中的驅邪之物,起源於申屠和雷宇的神話。上面刻著桃符,也是驅散噪音的意思。《續漢禮史》:“朱鎖、五色桃印,為擋邪氣之門飾。”這就是後世曖昧符號和吉祥葫蘆的由來。《夢梁璐》卷三:“軍士等士寫‘五月五日中秋,紅口白舌全消’之句,為宋代風俗。”《燕京年》也記載:“端陽用彩紙剪成各種葫蘆,供日常使用,倒貼在門檻上,釋放毒氣。“這是清朝的習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掛絲纓、絲帶更好看,或者把葫蘆裏的五毒形狀剪下來貼在門上,也表示五毒之氣將盡。妳是個“多災多難的葫蘆”。
至今仍有在門上掛鏡子避邪的習俗。唐代5月5日中午在揚州長江中心鑄造銅鏡向皇帝進貢,也是為了辟邪(見《唐史補》)。所以後世多是在門前掛鏡子驅邪。(馬大勇《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