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妳的胸前
我已變成會唱歌的鳶尾花
妳呼吸的輕風吹動我
在壹片丁當響的月光下
為什麽是“鳶尾花”呢?這種並不怎麽常見的花卉,出現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革命文藝的大花圃裏,多少顯得壹些突兀,令人驚訝。全詩16節,表達敘述者作為壹個普通人需要溫情呵護的生活願望和回應時代的呼應而主動承擔“歷史責任”之間的矛盾心情,以及這壹矛盾如何被克服的心理過程。第1—6節是清新婉轉的愛情詩,所選擇的意象和呈現的意境帶有童話色彩。從第7節開始語調變得雄壯。註意體味這兩個段落在意象的選擇、抒情主體的形象和敘述語調上的變化,以及這兩種情感和意象並置於詩中所產生的“感傷”情調,由此來理解題記“我的憂傷因為妳的照耀/升起壹圈淡淡的光輪”。 選擇幾個段落,分析詩中如何使用修飾性語詞和假設、讓步、轉折等句式,看看這些修辭方式是怎樣傳達出敘述者的曲折情感。
《會唱歌的鳶尾花》創作於1981年,壹個“她的個人生活面臨壹個新的轉折時期”,有兩點背景值得重視“壹是它寫於作者結婚前期;二是圍繞她詩歌的難以調和的爭論已經進行了兩年多”。人們針對這首詩中“跳躍的情緒結構及多層次的空間結構”闡釋出了截然不同的意義,有人認為是愛情詩,有人認為是政治詩,有人直接提出不能理解甚至認為造成了思想的“支離破碎”。這正好反證了詩人在這首詩含混的結構中正是掩藏了自己矛盾焦灼的思想碰撞出的“沈默的話語”。
通過舒婷的這首詩我們首先可以從中發現的“癥候”是詩中通過形成了“受難”與“愛情”這兩個截然相反的世界的鮮明對照,消解了在朦朧詩中反復出現的“鬥爭”哲學下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主題。縱觀《會唱歌的鳶尾花》全詩可以明顯地發現詩中至始至終由兩種不同情感氛圍、不同心理內容與情感色彩的世界構築而成。壹個是“我”與所愛的人所營造的溫馨甜美的愛情世界,與之相對的是“我”被使命所驅使,為了理想和信念而“受難”的世界。全詩***有十六節關於愛情世界的描寫只占六節,而對於“受難”的描寫則占到了十節。“受難”這壹主題在舒婷的詩歌中並非首次出現,在她寫於1980年的《在詩歌的十字架上》中詩人便對這壹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主題進行了引用與渲染。在這兩首詩中都出現了“十字架”這壹蘊含濃厚基督教氛圍的核心性意象,雖然在《會唱歌的鳶尾花》中“我”是背負著十字架而《在詩歌的十字架》上“我”是被釘在十字架上,但是這些從耶穌基督為了人類而自願獻身贖罪中提煉出的覺醒的“壹代”詩人們為了人民、正義、真理而自願獻身的“受難”主題卻是壹致的。
我是第壹個哦,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