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六月初六節日散文詩歌

六月初六節日散文詩歌

農歷六月是個盛暑之月,秦州歌謠:“五月五的粽角、六月六的麥蟬、七月七的圈圈”,同五月五等重日成節壹樣,六月初六在天水也是壹個節日,並有吃麥蟬等濃郁的習俗。

1、天貺節

農歷六月六日又名天貺節,相傳是日為大禹和北極玄武真君的壽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雲:“鯀納有莘氏,臆胸拆而生禹於石紐。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修裸饗,歲以為常。”至宋真宗時,大臣王欽若自言夢見神人於正月和六月將降天書於京師和泰山,故真宗欽定將第二次降天書的六月六日為天貺節,貺為賜之意,並詔京師停止殺生壹天,親率百官行香上清宮。至於後世則各地分別自祀其神,不壹而足。

2、伏日

天水伏日約壹月,叫頭伏(初伏)、中伏和三伏(末伏),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五個庚日為末伏。伏的含義有兩層:壹是隱伏避暑氣之意,《集解》引徐廣曰:伏,祠社,“磔狗邑四門也”。《正義》雲:“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公元前676年)為之,故雲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蠱者,熱毒惡氣為傷害人,故磔狗以禦之。磔,禳也。狗,陽畜也。以狗張磔於郭四方,禳卻熱毒氣。”此即伏日為禳毒節之來歷。

壹是陰氣藏伏或躲避厲鬼。顏師古《漢書》註:“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後漢書·和帝紀》雲:“伏日厲鬼行,故盡日閉,不幹他事。”《歷忌釋》又雲:“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生於立秋以金代火,金畏於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日伏也。”

3、曝曬衣物

天水舊俗,農歷六月六日,家家戶戶翻箱倒櫃,將家裏的衣服被褥、字畫、書籍等物品拿出來曝曬,即可防腐防蛀。明·沈榜《苑署雜記》載:“六月六,曝所有衣物,是日朝內亦曬鑾駕。”天水民俗以為是日為太陽生日,故終年怕冷的貓只有此日不暖熱炕。又因天水位於北緯41度,六月六日前後正是太陽照至北回歸線的時間,光線最為充足,曝曬衣服最為適宜。

4、烙食麥蟬

天水風俗,農歷六月六日家家戶戶將餅烙成麥蟬狀,分而食之,謂之吃麥蟬。言吃了麥蟬就可驅逐蝗蟲,以辟蟲害,舊俗還要祭拜蟲王神。相傳蟲王神為南宗抗金名將劉奇,為天水毗鄰之靜寧人,曾率“八字軍”(臉上刺有“忠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而得名)大破金兀術的“鐵浮國”和拐子馬,取得赫赫戰功。後受秦檜排擠被奪去軍權而做了地方官。他在任上整頓田畝,治理水患,更因驅蝗有功,被宋理宗封為楊威侯、天曹猛將,死後做了蟲王爺,相傳正月十三為其誕辰日。

5、祈豐嘗新

農歷六月六是天水夏田即將成熟的時節,此日,家中主婦將將熟未熟的青稞、小麥等收割回來,趁青炒熟,再用石磨磨成面索,叫麥索,再佐以蔥、蒜、細肉等臊子湯頭,請親戚鄰居食用,稱為嘗新。其儀式是先以新飯祭天地、祖先,然後再按年齡、輩分依次嘗食。待夏田收割結束,又要如此這般,以新飯祭天地祖先,稱臥鐮。

6、潑綠豆湯

《魏典略》記雲:“光祿大夫劉松北鎮袁紹軍,與紹子弟日***飲宴。常以三伏之際,晝夜飲酒,至於無知,雲以避壹時之暑。”此後則為六月六喝綠豆湯解暑。而天水風俗,六月六日夜半子時,家家戶戶為故去的親人(三年未過者)潑灑綠豆湯,寄意和亡人壹起換季消暑,猶活人之解暑也。此俗今市內盛行,鄉村則較少見。7、姑姑節

“六月六,請姑姑”。舊時每逢農歷六月六日,家家戶戶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姑來娘家小住,於是此日又叫做姑姑節。關於姑姑節有個傳說,相傳六月六日是春秋晉國宰相狐偃的生辰,因其權高勢重,氣死了親家趙衰,趙衰的兒子恨嶽父不講仁義,決定在來年六月六日大鬧嶽父的壽筵席並殺他替父報仇,而她的妻子知道後於六月初五日偷偷跑回了娘家,女婿便知事已敗露,只好悶在家裏等狐偃來收拾自己。未料,初六日狐偃卻親來趙府,明以請姑娘回娘家為名,實則為登門向女婿謝罪。從此,狐偃真心改過,翁婿和好。為了永遠汲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後世人則紛紛仿效,以釋仇解怨,免災去難,年長日久,相沿成習,就成了今日的姑姑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