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時期,最能體現“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的詩是郭沫若的《女神》。
在詩歌形式上,突破了舊格套的束縛,創造了雄渾奔放的自由詩體,為“五四”以後自由詩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
《女神》是“五四”狂飆突進精神的典型體現,它的思想內容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
壹、個性解放、爭取圓滿人格的強烈要求
在文學上,要求張揚自我,尊崇個性,以自我內心表現為本位。個性解放的呼聲通過對“自我”的發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表現出來。
如:《天狗》中的“天狗”這種沖決壹切羅網、破壞壹切舊事物的強悍形象,正是那個時代個性解放要求的詩的極度誇張。
《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樣是實現自我個性解放的詩的宣泄。這種個性解放的要求不僅僅著眼於個人本身,詩人將個體的解放作為社會、民族、國家解放的前提,將它們融合為壹體。
《地球,我的母親》中可以看出他個性解放的要求呈現出了勞苦大眾利益的壹致性。
二、反抗、叛逆與創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叛逆表現在:
《女神》誕生之時整個中國是壹個黑暗的大牢籠,這激發了詩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如:《鳳凰涅槃》集中體現舊我的毀滅和新生的歡欣,詩中的鳳凰雙雙自焚前的歌唱,對朽敗的舊世界作了極真切而沈痛的描繪。鳳凰的自焚,乃是與舊世界徹底決絕的反抗行動,是叛逆精神的強烈爆發與燃燒。
《我是個偶像崇拜者》中詩人表白崇拜自然界與社會界壹切象征生命的事物,來否定壹切人為的偶像,壹切扼殺生機的舊傳統,表現出對封建權威的極度蔑視。
《匪徒頌》將列寧、羅素、尼采等人壹起贊頌,表達了自己要步其後塵挺身反抗的堅決意誌。
創造精神表現在:
1、《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相信不斷的毀壞和不斷的創造正是萬物萬事發展的法則。
2、對20世紀科學文明的謳歌,如《筆立山頭展望》。
3、對於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詩人筆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
三、愛國情思的抒發
從《女神》中的《爐中煤》的年輕女郎,《鳳凰涅槃》中更生的鳳凰等形象,不難看出詩人對於祖國的深沈眷念與無限熱愛。
簡述郭沫若小說的基本傾向和創作特色:
1、 郭沫若小說的基本傾向是強烈的愛國心和大膽反抗舊世界的叛逆精神。
2、 創作特色是主情主義,這種主情主義是屬於浪漫主義範疇的,是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如《殘春》就是“五四”新文學中最早運用意識流手法的作品。
3、 歷史小說在郭沫若的小說創作中占有壹個特別的位置。他們幫助讀者明善惡之分,知興亡之理。
資料拓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壹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起因,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1月,英、美、法、日、意等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對德和會,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
中國是參加對德宣戰的戰勝國之壹,但北洋軍閥政府卻準備接受這個決定。這次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壹個美麗的童話。
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5月4日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定為青年節。2019年4月30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壹代,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陳獨秀所創辦的《青年雜誌》(後改名為《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壹般市民。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
社團組織在中華民國的發展,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