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瑞安15海裏(27.78公裏)的地方,有壹個看起來像“圓盤”的島嶼,被稱為“潘通島”。據說,自元朝以來,地方政府壹直對諸如北麂和貝隆潘通島等島嶼行使管轄權。當時福建、浙江的漁民經常成群結隊在這裏捕魚。
當我們登上潘通島時,吹在我們臉上的風有壹種海洋特有的鹹味。我們壹行人沿著盤山公路走,路兩邊植被很多。沿路的石頭房子已經很久沒人住了,但媽祖廟和關帝廟等民間建築仍然保留著。
該島地質奇特,藍色的大海、洞穴和巖石遍布全島,類型各異。有連環洞、丁字洞等30多個海洞,各具特色,形狀大小不壹。
田童洞的美在於,早晨或天氣晴朗時,當太陽照進洞內時,會有霧,會有彩虹浮動;洞壁上的天然大理石光彩奪目,世界罕見。石門內有洞、池、幽徑、溝壑、溶洞、怪物獵人,以洞穴獨特而聞名。由於風化作用,海岸上形成了許多壁畫。“畫”上鑲嵌著無數姿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奪珠龍。其中怪物獵人景區是壹處價值很高的巖石景觀。島上其他著名的巖石有鱷魚巖、鷹巖和雷巖。
鱷魚巖,與鱷魚相似,有眼,有眼,嘴很長,兇猛逼真。鷹巖,隨著潮水的潮起潮落,呈現出懸崖峭壁,就像壹只雄鷹佇立在海邊;響雷巖,隨著潮水的漲落,發出雷鳴般的響聲。
潘通島最令人喜歡的是大沙嶴。大沙坳灘是天然海水浴場,沙細面廣,金沙通海。站在這裏俯瞰,水天相連,碧波蕩漾,白帆點綴,海鷗飛翔。夜晚可以欣賞到“漁火閃爍”和月亮隨海浪起伏的奇妙景觀,令人陶醉。
踩著軟軟的沙灘,踩著海浪,數著被海水沖刷得圓圓的鵝卵石,走過壹排排青色的巖石,來到被當地人命名為“青龍峽”的石海洞,就能觸摸到顏色各異的巖脈。都說石頭多的地方是龍頭,潮水交匯的地方是龍尾。
相傳溫州大旱,秧苗枯萎,百姓餓死。天上青龍見人間慘劇,取天河之雨,不料被玉帝發現並殺死。由於他對人民的關心,青龍化身在潘通島,世世代代守護著瑞安的土地。
事實上,歷史上確實存在真正的守護者。戚繼光時期著名的抗日戰士顏曾在島上紮營,並修建了南北炮臺、烽火臺等防禦設施。
潘通島位於飛雲江口外,是瑞安的門戶,也是浙江南部沿海的戰略要地。
在明朝,當地人參與抵抗日本人的入侵。烽火臺是島上抗日鬥爭的遺跡。傳說有壹次日本人入侵瑞安,抓了300多人做人質。戚繼光派遣顏前去營救,經過艱苦的鬥爭,終於使被俘的人們擺脫了苦難。為了感謝戚家軍和嚴將軍的救命之恩,許多地方都修建了“老子廟”和塑料元帥雕像來紀念他,稱他們為“嚴元帥”或“老爺爺”。可見“菩薩”也是人的化身。只要妳為人民做出了貢獻,人民就永遠不會忘記妳!
顏把人民從泥沼中救了出來,人們把他奉為“菩薩”,永遠崇拜他,受到成千上萬人的敬仰!
顏也是《藤舞》的主編。以戚繼光當年創造的鴛鴦陣為基礎,特點是註重隊形演練,突出盾牌在陣中的作用。如今,藤牌操逐漸演變成壹種舞蹈,簡化了許多高難度動作,使其在保留壹些軍體操的同時,又能表現出舞蹈的連貫性和美感。
古人留下的遺跡,如今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這兩座堡壘分別位於該島的南北兩側。通往南堡的路已經長滿了雜草,只有北堡能欣賞。在北嶴山腳下,苦海甘泉碑也記錄著明軍抗戰的不平凡歷史。
除了豐富的地貌資源和歷史遺跡,附近海域還是浙南著名的漁場,盛產石斑魚、梭子蟹、鰻魚等。島上人口不多,多為中老年人。只有在5438年6月+10月的休漁期,分散的村民才會回歸,碼頭上沈默的100艘漁船才會再次起航。然而,近十年來海洋漁業資源的減少,使得生活在海邊的村民收起漁網,在陸地上發展。
因為供電不穩定,島上保留了原貌,沒有手機信號,沒有WiFi,只有轉身就能看到的碧藍的大海和郁郁蔥蔥的叢林。雖然“軟件”不怎麽樣,但由於洞穴幽靜、海岸蜿蜒、海蝕地貌奇特,被譽為“海島地質公園”。
失去的會得到。由於原生態自然環境的特殊海洋特征,溫州市海洋與漁業部門和瑞安市人民政府正在積極調查和保護潘通島的歷史文化古村落、漁業文化和地質遺跡等海島文化遺產。
潘通島是壹個理想的觀光、洗浴和度假的地方,因為它有美麗的碧海、多彩的洞穴、金沙的漁火和歷史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