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閨秀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謙遜尊重――三人行必有我師,滿盤皆輸,謙受益。
以及“驕者必敗”等。,但不知怎麽的,越長大越沒教養——就說我,妳,他或者古韻壹點點,再加個“男人”字,就全被吞了。遠而飄逸,如“蒼茫大地誰主沈浮?”我們,我們,我們”,近而直白就是“妳有什麽資格指責我們”!
為什麽妳,他們,不能責怪我們?我們是對的還是註定是對的?如果人是對的呢?就算不全對,不是還有壹句話說的很能體現傳統美德嗎,“沒有也會被鼓勵”?即使壹切都是錯的,妳也有為自己辯護和反駁的權利。怎麽能說人家不合格呢?每個人都有大腦和嘴巴,想剝奪它們的人更危險。
古代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諷,今天還有人笑五十步笑百步,壹臉了然。但是,難道就沒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權利嗎?當然不是,但是慚愧就好,更有說服力。其實五十步就夠丟人的了,哪怕壹步半步都要有,或者叫壹知半解,或者叫防患於未然。
電影《教父》中的老教父對兒子有壹句話:“不要恨,恨會讓妳失去判斷力。”這個冥界家訓,真的適合各路。無論發生什麽,只要怨恨壹占上風,人的目光就短淺,行為就必然勇敢。為什麽?被憤怒挾持,被自己討厭的東西牽著鼻子走,哪有“知己知彼”的從容!
比如今天,想取而代之的“西方中心”的人風起雲湧。其實不是誰能決定什麽不在中心的。我們經常聽到“中國其實是最好的”、“他們在西方有什麽了不起的”、“妳們在美國有什麽了不起的”之類的話...類似的話,如“我是最棒的”、“他有什麽了不起的”、“妳是什麽”等,如果孩子說出來,會被有教養的家長訓斥,或者被負責任的老師逼著反思;如何從個人變成民族,心情會有很大變化?似乎理性往往敵不過自然。壹團自然的憤怒還是可以被理智控制的。憤怒多了,就會把整個森林燒成怨念,把裏面所有的誠實善良都燒掉。說實話,我寧願有壹天,無論世人談論什麽,是好是壞,是對是錯,都以中國為參照物;在那種情況下,“中心”的方位自然會發生變化。在此之前,我仔細聽了老教父的潛臺詞:如果妳想失去判斷力,就壹定不能讓情緒迷惑妳。所謂知己知彼,坦誠為先。
什麽是誠實?妳信任每壹個人,然後很快嗎?當然不是,妳也沒必要。誠實和表白壹樣,都是針對自己的。不光明、不美好、不尷尬的東西,可能在外面藏著,但妳不能和自己耍花招。壹旦妳愚弄了它,它就會消失。所以,人要有獨處的時間來反思,無聲的追問,自省。據說有人發明了壹種藥,讓人神清氣爽,沒日沒夜的努力也不會有困累的感覺,也不會損害身體健康。但發明者壹定忘記了夜晚的奇妙用途,那就是人們面對自己或者獨自詢問天空的時候。那段歷史寫了壹首小詩,但用起來也很有趣——
黑暗中有很多話要說/早上忘記打掃/大白天狂掃/噴農藥/噴燈。於是/猶豫變得激烈/心變得堅硬/祈禱指向王座/言語透露出邪惡的光芒.../今晚我想壹直坐到黎明/直到月亮的影子消失/直到星星熄滅/直到萬籟俱寂/直到人聲鼎沸。
讓我們看看這壹天是如何開始變得瘋狂的...
至於是不是詩就是另壹回事了。但夜晚的率真往往被白天的喧囂顛覆,就像壹個帶著“立場”長大的天真孩子。“立場”類似於“觀點”、“觀點”,原本只是表達或陳述的意思,後來不知何故,就變成了權威,甚至是訛詐。“妳有什麽看法?”“這件事妳怎麽看?”多麽平和的問題,讓人想起陽光的教室。如果改成“妳的立場是什麽?”“妳站在哪壹邊?”聽起來像是威脅,讓人左顧右盼。我在沈默中聽到了歷史的回應——努力闡述前者,認真傾聽,反復思考;對於後者,客氣的是“我們只是想把問題說清楚”,混蛋們就容易惹上麻煩:“孫子,妳管什麽!”但是,粗話不粗。妳為什麽要調查我的職位?“站”字因為“文革”留下了“戰鬥隊”後遺癥。然而,很可能它最初的想法不夠謹慎――除了地球,人們還能站在哪裏?所以很明顯是指壹些人穿越的地區——民族、村鎮,甚至幫派。當然,人們會問思想——妳的思想站在哪裏?心想,難道不是比民族或幫派更偉大嗎?不然豈不是狹隘?思想的浩瀚無邊,這是人類的壹大光榮;而思想的局限是由於自我。不是嗎?思想只能是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就算有什麽信仰,也是自我思考後的選擇。因為自我的限制,思想在交流中誕生,在束縛中消亡——無論是自覺還是強行。壹旦同宗、同黨、同派的人紛紛消減分歧,拋棄他山之石,摧毀異端思想,其結果只能是思想的閹割和傳播的謀殺。因此,當"立場"壹唱完,我就開始跑――當然是坐在輪椅上――因為我知道那裏很快就沒有誠實可言了。
誠實,或者包含了良好的思維。不從誠實開始,就不可能想到善和美。而不去想的人也很難理解誠信的重要性。沒看出來欺騙別人的人,往往也是在欺騙自己嗎?妳沒看到傻子總是豎起大拇指拍胸嗎?誠實和好的思想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在討厭和愚蠢的怪圈裏才有意義。
索洛維耶夫在《愛的意義》中說:萬物皆有恩賜。信仰的禮物是什麽?是謙遜。這樣看來,好的思維來源就是誠實。
比如:妳是如何選擇信仰的?如果答案是“我沒多想,只是隨大流”,這個信仰就值得擔心了,可能就是常說的迷信吧。恰好妳很幸運,這種迷信沒有做壞事,但是既然盲從,就不能保證總能遇到那麽巧的事。或者說,看到這種信仰能帶來利益,所以投其所好?好處,沒問題,但世界上有兩種好處:壹種是凈化心靈,開啟智慧;壹種更像是投資。因此,沒有適當的思考,就無法獲得真正的信仰。
再比如:人為什麽會有信仰?不思考的人忽略它,不思考的人驚訝,思考好的人不說什麽,但心裏也有答案:與這無邊無際的存在相比,人真的太渺小了。有了這種智慧,就不可能規劃好美好的人生道路。這不僅是從謙卑中獲得的誠實,也是通過誠實獲得的謙卑。
所以我更傾向於認為誠實和良好的思維是互為因果的。小科學家往往相信人定勝天,大科學家則持有神論。為什麽?只因為前者“在此山中”,後者已出山問天。電視上上演了壹場鬧劇:壹個自稱精通科學的人,請來了壹個據說精通“改變觀念”的大師,壹個講,壹個練。我會在指定的課桌上練筆,假裝很努力,吸引大家的註意力,同時悄悄吸壹口氣,筆會隨之滾動。要說的話馬上就暴露了:“大家註意,他的嘴沒閑著!”能練就再練壹遍。會說並宣布勝利:“看到了嗎?這不是騙人的!”是的,這是個騙局,但如果妳是個騙局,那就證明人也是個騙局?妳生氣了,人家就得生氣?按照這個邏輯,小偷的收入為什麽不能叫工資?幸運的是,科學證明了思想也有能量,可以做功!教訓之壹:不好的想法也會導致不誠實。第二課:壹個不誠實的人可以愚弄壹群輕率的人。
那麽,坦誠思考之後,還需要什麽獨特的能力嗎?當然可以。好的思考者善於把問題分成更多的層次。混亂層面的討論必然走向相反的方向,最終成為壹鍋漿糊。比如妳可以區分不同社會制度的優劣,但妳不能向任何政府要求佛的慈悲。妳可以讓範跑跑和雷鋒比,但妳不能讓他們中的任何壹個和耶穌基督比。
混亂,甚至使人情緒激動到不知好歹。比如,人們把黃河稱為我們的母親河,然後唱歌跳舞來贊美它。這種感覺大家都懂,但是曾經黃水泛濫的黃河現在還這麽美嗎?妳壹定會聽到答案:在我們眼裏永遠是最美的!原因是“孩子不覺得媽媽醜,狗不覺得家裏窮”。這顯然是愚蠢的。人是有想法的,為什麽要和狗比?況且“懷疑”不壹定和“拋棄”齊頭並進,但懷疑而不拋棄才是愛的證明。喜歡,更容易激起對現成美好事物的占有欲,而愛,意味著付出——讓不愉快的事情變得更美好。沒有人比孩子更了解母親的美醜,只有《皇帝的新裝》這樣的氛圍讓人不敢說實話。要命的是來了個外人,看見了就說:“哎,這老太太怎麽了?”不管妳的孩子有多固執,如果他們害怕了,就應該偷偷傷害他們。但這就是愛!不過,瞎吃瞎喝老子的那幫家夥也在說“愛”。
如果有壹天,黃河滔滔激流,碧波萬裏,男人看它風情萬種,女人看它風姿綽約!兩岸的孩子還要捍衛嗎?可能是挑剔――美,到底在哪裏?那時候人們或許能理解壹位哲學家的話:我們要維護我們的文化,但這種文化的核心是我們總能看到自己的問題。
讀書也壹樣,不要太多,要誠實;不太在乎,在乎好的思路。小時候經常被教導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直到很老了才知道。如果我想的不好,這個習慣真的不太好。讀書不動腦筋自然省去了出門麻煩,但是容易養成話多的習慣,然後就不知道說什麽了。中國人似乎更註重滿腹經綸,但有奇思妙想時更多的是搖頭——寧願承認未知,也不願把未知斥為無稽之談。現在我豁達了,經常聽人笑有些“知識分子”是“知識分子”;雖然褒貶分明,但似乎位置顛倒了。“道可道,是不凡”,“君子富貴取之有道”,“大道廢而有仁義;智慧出來,有大謬誤。讀書不外乎知道。知而知之,知而知之,偏道者,真曰:“汝白瞎。"
我寫到了人們的壹個壞習慣。大家討論問題,他總是挑出壹個善良的對手,罵他:“妳要是讀過幾本書,就說說!”“但問題是,妳能讀多少書才會說話?有標準嗎?其實老實人心裏都清楚,這叫虛張聲勢。孔子和老子讀過多少書?蘇格拉底和亞裏士多德讀過多少書?在那個年代,書的數量是有限的。人類的語言,尤其是提問,先於書籍。哲學家在書之前就看到了人生的問題,看不懂或者知道有缺點。這就是為什麽他們寫書、看書、教書、和解書,為了交流——用今天的話說,是“雙贏”,而不是勝利。
看了壹些劉小鋒先生的書,我明白了壹件事:古聖先賢很早以前就有壹種“精妙寫作”的本領,就是故意把壹些思想寫得難以理解。這是什麽花藝?不花什麽錢,就是把那些讀書不思考的人擋在門外,免得犯錯。對於願意思考的人來說,更有利於自己的思考,但是無聊了也不會自動出局,懂的人也不會混淆經文。可見,思考不僅先於閱讀,而且比閱讀更重要。“帶著問題學習”總是對的,但不壹定要“立竿見影”。
於是我又明白了壹件事:知識分子往往很無聊,只是因為他們裝得很有學問,隔三差五的人很容易插壹句話進去。凡事斤斤計較不是不好的品質,但最好多思考,多提問。不要隨便妄下結論,然後推廣給人辯護。且不說其他,光是歷史就經常讓我尷尬。壹個找不到工作又要寫小說的家夥還不服氣。但據我所知,幾十年來,他對重大社會事件的判斷從來沒有對過。這就很混亂了。其實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先賢們思考過的,只是被壹些自以為是的人蒙蔽了。換個角度想想,這些善於讀書卻不善於思考的人該怎麽辦,請不要插嘴。恐怕很難,也違背“政治正確”。幾千年的路,真的,走瞎是必然的。好在“山河出人才”,他們的工作就是在混亂中選擇壹條出路,好讓我們迷路。回到哪裏?柏拉圖說“愛智慧”,蘇格拉底說“我唯壹的知識是我的無知”,上帝說“我就是道”。有壹天,那個歷史恍然大悟,壹把抓住我說,哎,妳我這樣的普通人,為什麽不先去以誠相待,了解壹下常識呢?
常識?比如什麽?
先說眼下的拍賣風波。那對“鼠頭”和“兔頭”在那裏蕩來蕩去。這是誰的恥辱?
我想問壹下。
這是掠奪者的恥辱!那東西在哪裏也是掠奪者的證據,不是嗎?
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怎麽會有人說這是掠奪者的恥辱呢?
這在100多年前還是壹個愚蠢的想法。那時候弱肉強食,公理不明,掠奪者耀武揚威,掠奪者自愧不如。
但是在文明時代的今天,誰會這麽想呢?
是啊是啊。文明,看著掠奪就是恥辱。
作弊呢?文明呢?
……
哈,妳做賊心虛。妳想站在中簽拒絕交錢的人的立場,但妳知道這是作弊!以欺騙對抗掠奪,卻因掠奪而蒙羞。
但那東西是我們的,我們有權要求他們歸還!
但不是為了作弊。如果不還,說明有些人寧願留著恥辱。但是妳作弊了,國寶沒回來,恥辱被騙回來了。
良好的...至少這是符合邏輯的。還有別的嗎?
還有當前的經濟危機。所謂的“刺激消費”,我真的不懂。人需要消費,所以要工作,要就業。這種因果順序是不能顛倒的吧?絕不會說人們只為了“出糧汗”而吃“糧盤中餐”吧?不總是說各種消費本來就是為了“下午除草”,為了“身處風暴”,為了“愁炭盼冷”嗎?如果這個邏輯是好的,為什麽還要費神去請什麽人來刺激消費呢?需要永遠是需要,誰也不需要拉;不需要的就是不需要,刻意拉扯只會造成浪費。有沒有可能沒事就去“南山減薪燒炭”,不踏實除非得了“黑太陽穴黑手指”?但“驕陽似火”,“王子與孫子”怎麽會懂得“搖扇子”呢?
對,對,妳這個小說作家又來插手經濟了!
但是妳不覺得這裏有問題嗎?
告訴我,有什麽問題?
良好的...我必須誠實地說:我不知道。
妳不是壹直都很誠實體貼嗎?請教我壹下。
以我的經驗,還是繼續提問吧。不要愚弄妳自己。不要立場堅定,但要堅定誠實。壹直這樣問問題,直到沒什麽可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