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出塞》這首詩創造了壹個什麽樣的意境?

《出塞》這首詩創造了壹個什麽樣的意境?

王昌齡詩《出塞》詩歌信息 名稱:出塞 年代:唐 作者:王昌齡 體裁:近體詩 格律:七言絕句 詩歌原文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譯文 註釋 </B>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壹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在2003年,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註釋做出修改:“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漢之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指壹人,實指李廣,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5.胡馬:指敵方的戰馬。胡,古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6.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漢時匈奴常常從這裏南下侵擾中原地區。 7. 不教:不叫,不讓。 8. 度:越過  譯文 </B> 1: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裏征夫還未回還。 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現在依舊健在, 絕不會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2: 秦漢以來,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 離家萬裏遠征,將士至今仍沒有回還。 如果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還在, 就不會讓胡人的軍隊越過陰山。 3: 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裏出征不見回還。 如果英勇善戰的將軍們依然健在,絕不會讓匈奴的兵馬越過陰山。  簡析 平常多是唐代。 這是壹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壹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壹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裏長征人未還”,“萬裏”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裏,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壹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壹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裏、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沈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裏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壹首。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壹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壹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贊“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 “盛唐之音”內容的壹個基本方面。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範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工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征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壹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抗匈名將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點名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在描寫景物中,給予了深厚的感情。後兩句采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將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沈。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評價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的愛國之情。 表達詩人對守邊戰士的同情以及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這是壹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壹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王之渙詩《涼州詞》出塞 黃河遠上白雲間, 壹片孤城萬仞①山。 羌笛②何須怨楊柳③, 春風不度玉門關④。 註釋 ①萬仞:壹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②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壹種管樂器,有二孔。 ③楊柳:指“折楊柳曲”,是壹種哀怨的曲調。 ④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評析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湧澎湃的黃河,發源於雲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壹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壹片孤雲”、 “孤帆壹片”等等),這裏即“壹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 《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凍”、“征戰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沈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戴詩《出塞》詩歌信息 名稱:出塞 年代:唐 作者:馬戴 體裁:七言絕句 詩歌原文 出塞 金帶連環束戰袍, 馬頭沖雪過臨洮。 卷旗夜劫單於帳, 亂斫胡兵缺寶刀。 詩歌鑒賞 這首《出塞》,除具有壹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註意語言的精美,並善於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於裝飾“帶”字。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豐姿。“馬頭沖雪”的“沖”字,也不只是壹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沖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壹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金”字和“沖”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塗上了壹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壹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讀後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致,沒有那種簡單粗獷,壹覽無余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於帳,亂斫胡兵缺寶刀。”“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壹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這豈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壹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鬥時間之長,最後勝利之奪得,都在此壹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並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壹擊,流火紛飛。  讀嶽飛《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深感“缺”字韻押得險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勢。而馬戴在這首詩中的這個“缺”字,雖不當韻腳處,卻同樣使人驚賞不置。“亂斫”兩字雖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無“缺”字,則不見作者扛鼎之力。這壹個字所傳達的這壹真實細節,使詩情達到了“傳神”境界,使全詩神采飛揚。  全詩結構緊密,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豐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 徐錫麟《出塞》詩歌信息 名稱:出塞 年代:清 作者:徐錫麟 體裁:七言絕句 詩歌原文 軍歌應唱大刀環①, 誓滅胡奴出玉關②。 只解沙場為國死③, 何須馬革裹屍還④。 簡註 </B>①大刀環:環與還音近,古人用作還鄉的隱語。這句是說:軍隊應唱凱旋戰歌。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③解:知道,懂得。④馬革裹屍: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後漢書?馬援傳》) 賞析 徐錫麟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因槍殺安徽巡撫恩銘英勇就義。他詩作不多,但《出塞》壹首卻是壹篇意氣豪雄之作。據記載,徐錫麟1905年前後“曾出山海關至奉天、吉林,再經西北諸省邊疆而歸。”這首詩是1906年春這次壯遊時所作。作品在藝術上繼承了唐代邊塞詩的風格,具有豪邁雄渾的特色。前兩句詩開門見山,以詩言誌,顯示出克敵制勝、橫掃千軍的英雄氣概,表示革命者立誓要推翻滿清封建王朝,乘勝追擊,直出塞外,把反動統治者消滅幹凈,革命軍隊應當高唱凱歌,勝利歸來。作者用倒裝句式和“應唱 ”、“誓滅”等字眼,充分突現出革命者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和體制的決心及對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末兩句詩,進壹步抒發了作者勇於為國獻身,義無返顧的豪情壯誌。東漢名將馬援認為,男子漢應該為國家戰死在疆場上,以馬革裹屍歸葬。作者將前人的意思翻進了壹層,認為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那就只知道在戰場上為國捐軀,至於死後是否要把屍體運回家鄉安葬,那倒無須考慮。“青山到處埋忠骨”,如果為祖國為革命光榮犧牲,即使長眠於異鄉的土地上,不也同樣是躺在祖國母親的懷抱裏嗎?顯然,此處立意比馬援更深了壹層,加上“只解”、“何須”的強調語氣,因而更顯得慷慨激昂,動人心魄。這首詩,通篇直抒胸臆,以詩言誌,而又化典自如,真摯坦率地表達了作者的革命豪情,實乃文如其人。誠如梁啟超所言:“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至少也是當他作出這幾句話那壹秒鐘的時候,語句和生命是迸合為壹。這種生命,是要親歷其境的人自己創造。所以這壹類我認為是情感文中之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