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宋詞:秦觀《如夢鶯啄花流紅》原譯文賞析

宋詞:秦觀《如夢鶯啄花流紅》原譯文賞析

像壹場夢,鶯啄花,溜走了。

宋朝:秦觀

鶯用它的喙更加紅潤,燕子用尾尖掃起水波綠漣漪。寒是寒,玉笙寒,吹笙的人卻興奮地吹著《小李子》的曲子,聲音悠揚,響徹雲霄,聽者激動,渾厚,春意盎然。人們說,照這樣吹,這樣叫,會使人和青揚都會變得英俊瀟灑。

翻譯

黃鸝啄花,紅花瓣落枝頭;燕子掠水,剪尾破水面,泛起細細的綠色漣漪。天冷手冷,玉笙冷,彈了壹曲《小梅》,嗚咽聲響徹天際。這樣吹下去,肯定會把人和白楊吹瘦的。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詞的題目是《春光》。就是因為傷春,才想到人。

前兩句是用直筆寫的。載歌載舞,花紅綠綠,旨在突出自然春色之美。三四句話化為苦澀。用的是李靖的《山華子》句子“小樓吹透玉,寒氣逼人”。美好的春光本該有壹種舒適愉悅的感覺,但為什麽女主角會有這樣壹種與外部景物格格不入的悲傷情緒?“還是,還是,人和青楊瘦。”“是筆為點。柳絮和楊樹花標誌著春色的衰老和春天的逝去。同時也是相思的藝術載體。就是思念人的感覺在不斷的被切割和迷茫。因相思之深,愁帶腰細。”人瘦如青楊。”用生動的形象表達感情,“為伊廢人”之意自不待言。讓人想象壹幅花落花飛的畫面,美麗的人嘆息,為他們惋惜。

詩人的內心,還是想用春天的盛衰過程,在節日和序列的交替中,表現傷害春天和思念遠方的感情。詞以壹個愉快的場景開始,意在對比他的心情越悲慘。但為了達到對比到極限的效果,詩人甚至不遺余力地雕琢氣動之物來寫風景,最終落入攻伐之痕。“滑”字是用獎金的亮色寫的,而“皺”是用水波紋的狀態寫的,不可謂不不幸!然而,味道的結尾卻缺乏韻味!原因是雕工精細。就像它的那句“天連草連”,如果把“連”字改成“粘”,那就丟了!故《吹劍錄》稱“鶯之口”:“吟誦之事,相似,不及傳神,用紅杏之枝,費那麽大工夫。”可以說是對的。事實上,許多評論家都準確地指出了這壹點:《草堂詩話》批評說:“句子奇怪而陡峭。”《宜州山民詩評》評其“危而美也。”《古今詞·花刺品》也說:“危而美,斧痕猶在。”如此精雕細琢,以至於“納粹編”這個詞原來是黃庭堅寫的,也確實是有原因的。

“詩以情為本”,看重的是感情的力量,“詞為體,宜精”,尤其是其內在的情感和意境。但由於詩詞體裁的限制,他們用詞造句,特別註重錘煉和洗滌。但這種磨煉不是刻意雕琢的。雖然是好意出來的,但壹定要自然,渾無痕跡,來得容易。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也是如此。在《秦觀》壹詞中,“薄”字的運用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所以《草堂詩話》又說:“春柳未必細,惟不得‘壹’字。”這是壹個公正的評論。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也有不少例子。比如李清照說“莫道不忘我,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吟》)“知不知道,知不知道,應該是綠肥?”(《如夢》)程蓋“人更瘦,比梅花還瘦壹點。”(《傳破河城》)清新奇特,形象生動,自有感情。

“文章千古,得失盡人皆知。”得失都要審慎公平對待,對文藝研究是有益的。

延伸閱讀:秦觀的主要成就

秦觀在婉約詞的藝術表現上顯示出獨特的審美境界。

首先,在意境的營造上,秦觀的詞作品善於描寫清幽冷峻的自然風光,抒發遷徒詩人的憤懣與無奈,營造出壹種蕭瑟淒婉的“有我之境”。

代表作是他貶謫郴州期間寫的《走在沙上》;

這首詩非常深刻地表達了詩人的流亡、前途的黯淡、孤獨和思鄉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因為風景,深深地表達了自己遠離朝廷,放下世俗的無奈和憤慨。秦觀病逝後,蘇軾特意將這兩句詩寫在扇子上,並題詞:“少遊足矣,雖萬人不能贖!”

這意味著秦少遊已經死了,即使是壹萬個人也無法贖回他的生命。這句話其實是對《國風秦風黃鳥》中“若能自贖,則身百”這句話的套用。

其次,在語法結構上,秦觀受到柳永的影響,創造了大量的慢詞。但他能將歌詞中含蓄細致的神韻帶入慢詞的長調中,從而彌補了柳永因賦而產生的抒情簡單單調,顯得跌宕起伏的缺點。比如《觀潮記》。

第三,秦觀詞具有含蓄美的特點,取象設詞追求意象的精致美,描繪自然景物,多為飛燕、西寒鴉、垂柳、芳草、夕陽、殘月、遠村、燕竹等;模仿建築對象是後屋、孤亭、畫屏、銀燭之類。他以溫柔的筆觸,對詞中的用詞進行推敲和修飾,以細膩凝練的修辭,傳達出朦朧的意境。

正如趙尊嶽在《詞卷》中評價秦觀詞之美時所說:“淮海美得耀眼,如‘東風中,朱門映柳,小壓低’,‘映’,‘壓低’,‘小’,帶動了質疏而美,人見其風度。

秦觀壹生坎坷,他的詩崇高而沈重,寄托了他的人生經歷和感人肺腑。蘇軾親自去揚州看望秦觀。恰好孫玨和王恭也在高郵,於是相約遊覽東嶽廟,攜酒紙吟詩,壹時成為佳話。

秦觀生前所到之處,遺物眾多。

如浙江杭州秦觀、麗水秦觀像、淮海先生廟、華英亭;青田秦學士寺;湖南郴州三碑;廣西橫縣海棠亭、醉香亭、淮海會館、淮海書院。秦觀墓位於無錫惠山北麓,墓碑上寫著“隆慶地圖墓”字樣。有秦家村、秦家大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尤臺。

熙寧元年(1068),秦觀21歲。因為他目睹了人民遭受水災的悲慘處境,所以他寫了《浮山堰賦》和《獨騎見魯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