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⑴制毒龍。
[註釋] ①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壹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壹個字,妳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壹個字?為什麽?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結合全詩賞析時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請看下面的答卷:
例壹: 第三聯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喧鬧的泉聲遇“危石”而哽咽,溫暖的日色因樹林的幽深而變冷。這“咽”和“冷”充分點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點,烘托出幽靜、悠遠的冷清氣氛。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表現願意遠離世俗欲念的隱士情懷。
例二: 第三聯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因為“咽”用擬人的手法寫泉流之聲,以動寫靜,突出禪寺之靜,生動而傳神地寫出泉流過高石時,水聲急變,形象而生動;“冷”字不僅寫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調,更突出了香積寺環境的清幽、靜謐,這壹禪院寂靜空靈之感由這壹“冷”字表現出來。
2典例精析
例壹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2004年高考全國卷壹)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麽樣的情感?
解析此題選擇的是比較常見的壹首七言絕句--張籍的《秋思》,並且舉出了王安石的評價,也算是壹種提示。6分***兩問,設問指向明確。第壹問“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有些考生可能對“細節”有點陌生,實際上就是指後兩句“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所體現出的思想活動和行動表現中的“行動”--“又開封”;“析”至少應該解釋壹下含義。第二問“表達了他什麽樣的情感?”問得平常樸實,學生容易回答出來:作者開封,顯然是查看這封因時間“匆匆”、托行人捎轉的書信中是否有遺漏的內容,以便再補寫上,千言萬語,惟恐漏掉了壹句,從而顯示出了作者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以及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參考答案:詩中作者寫了這樣壹個(尋常的)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例二
閱讀下面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失,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臨長江。此詩或題《江南意》。
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妳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麽?解釋第三聯的意思,並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
解析
兩字各有其妙,因此說哪個字好都不能算錯,只要能把妙處體會得比較準確就行。說“失”
字更好,因為它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說“闊”字更好,因為它直抒胸臆地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似也更為響亮。如果有學生說兩個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處都體會得比較準確,也應給分。第三聯是說紅日緊貼尚未退盡的夜色在江面升起,舊年還沒過完而江面上已經春意盎然。此聯看似寫景,而晝夜輪回、季節更替、時光流逝、遊人未歸的思鄉之情已經暗寓其中。 第壹問2分。只要說出所選擇的字的好處即可,不要求說另壹個字的不好。如有學生比較了高下,或認為兩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應給分。但只說哪個字好,或兩個字都好,沒有回答為什麽,不給分。 第二問4分。解釋意思2分。把晨光說成夜景扣1分。舟次鎮江是看不見海的。古人用“海”字與今人不同,此處不要求落實,故“海”字不設扣分點。分析情景關系2分。
訓練平臺
1.閱讀下面壹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上 葛天民
連天芳草雨漫漫,贏得鷗邊野水寬。花欲盡時風撲起,柳綿無力護春寒。
作者在這首詩中“撲”和“護”字用得很巧妙。妳認為巧妙在哪裏?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 2.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絕句(其壹)春 望
杜甫杜甫
眼見客愁愁不醒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無賴春色到江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即遣花開深造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便教鶯語太丁寧。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以上兩首主題相同的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2)《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句和《絕句(其壹)》中的“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句都寫到了“花鳥”。兩句詩的表現手法相同嗎?請談談妳的看法。
答: 3.閱讀下面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詠 風 王 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歷代詠風的詩很多,如梁無帝、唐太宗的《詠風》詩,無非是飄香、舞袖、繞梁而已。①請簡述妳對這首詩的立意的理解,②並具體分析寫風的活動采用了怎樣的手法。
答:① 。
② 。
4.閱讀下面壹首詩,回答問題
初冬夜飲① 杜牧
淮陽多病偶求歡②,客袖侵霜與燭盤。砌下梨花壹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桿?
[註] ①本詩作於會昌二年,當時杜牧受人排擠,被外放黃州,又轉池州,睦州等地。
②歡:指的是酒。《易林》“酒來歡伯,除憂來樂。”
問:第二句描繪的是怎樣的壹個詩人形象。最後壹句表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
5.閱讀下面壹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壹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①這首詩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感受,詩人情感變化,富有層次。請結合具體詞語簡析之。
答:
②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詩人描繪的畫面中,蘊含著人生哲理,請細加品味,說壹說妳的看法。
答:
參考答案
1.在詩中作者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象,註重煉字寄寓感情。壹個“撲”字和壹個“護”字,把“風”和“柳綿”寫得很有人意。花落時,讓風去撲救它,表現出了詩人對春色的挽留;讓柳棉去護春寒,而柳綿又無力,寄寓了詩人悵惘而無可奈何的感情。(這首詩壹開始就緊扣春雨的特點寫出了壹個蒼茫的空間,暗示了詩人悠閑自在的生活。下文通過擬人手法寫出了詩人的惜春之情。本詩構思新穎,用語精當,借景抒情)
2.(1)表達了詩人因飽受離亂之苦而產生的客居他鄉的愁思。
(2)這是壹道開放題,只要學生自圓其說都應給分。如說相同,都是用了”樂景寫哀“的反襯手法:在情與景的對立中,更加倍寫出了詩人煩惱憂愁;或說不同,《春》詩中“花鳥”與詩人情感已壹同“濺淚”、“驚心”,情景融為壹體,而《絕》詩中以“花鳥”無情反襯詩人的“客愁”,以景襯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說出同中有異。
3。①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濟的美德,詩人風喻以人,托物言其“青
雲之誌”,著意贊美了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
②寫風的活動,是抓住“驅煙”、“卷霧”、“起松聲”等風中的動態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她出入山澗,驅煙卷霧,送來清爽,並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風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繪出壹個在燭光下自斟自飲、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
最後壹句寫出詩人流轉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壯誌難酬的隱痛。
5.①“夜如何”寫出詩人心中的擔憂。“試卷”刻劃詩人既抱希望而又疑慮不安的心態。“依舊”則透露出詩人無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觸景生情”),對比(或“對照”、“呼應”)。
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青山綠樹是永恒的,壹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總不會壹帆風順,只要逆流而上,搏擊風雨,就能達到青山綠樹的理想境界,享受勝利的樂趣”)(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