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唐代詩人翁卷的資料

關於唐代詩人翁卷的資料

翁卷,字續古,壹字靈舒,樂清(今屬浙江)人。工詩,為“永喜四靈”之壹。曾領鄉薦(《四庫提要》作“嘗登淳佑癸卯鄉薦”,《樂清縣誌》承此,而近人以為是淳熙癸卯,相差壹個甲子。衡諸翁卷生平,前者過早,後者過盡,疑都不確),生平未仕。以詩遊士大夫間。有《四巖集》,《葦碧軒集》。清光緒《樂清縣誌》卷八有傳。

人物簡介

翁卷 南宋詩人。字續古,壹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生卒年不詳。布衣終身。在"永嘉四靈"中年事最高。 劉克莊批評"四靈"說:"永嘉詩人極力馳驟,才望見賈島、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對翁卷卻另有評價,他在《贈翁卷》中說:"非止擅唐風,尤於選體工。有時千載事,只在壹聯中。"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極少數古體詩,如《思遠客》、《送劉幾道》、《山中采藥》、《酬友人》等,酷肖《文選》中的漢魏五言詩,但缺乏個人特色。更多的還是近體詩。七絕中有幾首頗為靈秀,如《野望》:"壹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閑上山來看野火,忽於水底見青山。"《鄉村四月》壹首更為人所熟知:"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頗有清新淡遠的意趣。 著有《西巖集》1卷,有《南宋群賢小集》本;《葦碧軒集》,有《永嘉詩人祠堂叢刻》本。二集互有出入。

編輯本段文學成就

翁卷以其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寶貴的壹席,也給後人留下壹份難得的精神文化遺產,也為他自己在那個多事之秋的南宋獲得了壹絲絲生存的精神慰藉。

年代背景

翁卷生活的時代,正是風靡壹世的江西詩派已漸趨末流之時。江西詩派那種“以資書以為詩”、拼湊故典和生硬拗捩的作風,正是溫州翁卷等四位詩人所深為不滿的。翁卷他們從晚唐詩家入手,刻意求新,走賈島、姚合的“苦吟”之路,下功夫“因狹出奇”。這大約是翁卷等人及後 《山雨》

來的江湖派在唐以後,自感才力薄弱而又欲有所建樹的詩人的***同想法,也是翁卷等 “四靈”的詩歌在當時詩壇被推重的壹個原因。翁卷的詩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詩風顯得較為平易,簡約中有壹份清淡的韻味,“貴精不求多,得意不戀事”正是他的創作準則和目標。翁卷生活在社會下層,熟悉民情風俗,因此他寫出的壹些反映和關註現實的詩作,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會不合理現象,自然十分真切。他的《東陽路旁蠶婦》詩,雖短短七言,卻把蠶婦的辛苦生活和她所承受的經濟壓力寫得入木三分: “兩鬢樵風壹面塵,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卻道空辛苦,抽得絲來還別人”。 可以聯想起白居易的《賣炭翁》來,蠶婦和賣炭翁都是古代社會真正的勞動人民,幾千年封建社會,能為勞動人民而歌的詩人畢竟不多。 他的山水詩,既繼承了晚唐細膩精致的風格,又蘊含有宋詩理性化特點,如《野望》: 壹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 閑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 又如《山雨》: 壹夜滿林霜月白,亦無雲氣亦無雷。 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

詩作情感

翁卷寫詩,有很大程度作為其自己陶冶性情的工具,他的很多作品主要是抒發個人的感受。《葦碧軒詩集》大部分為流連光景、吟詠田園生活、抒寫羈旅情思以及應酬唱和之作。樂清是海邊之地,宋代開始,圍塘築田是農耕的主要事務。塘田不能種植谷物之前,葦草是最常見的植物,它並不高貴,是“布衣”族,只要有點土,就能隨意生長。詩人每天清晨壹打開門窗,映入眼簾的便是葦蘆叢叢,依欄憑軒,誰說這不是人生美麗的光景?我想,也許《葦碧軒集》就是這樣得名而來的。有人說“永嘉四靈”的詩作社會意義不大,宮廷內外,朝廷上下,早已被北宋釀成的積弱積貧的苦酒所麻醉,缺乏深廣的內容和時代風雲,但翁卷所處的時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也只是誌士們苦吟的夢境,這壹時期詩人能在戰亂後短暫的茍活中,吟唱出這個早已腐朽的朝代壹縷縷生存氣息,是難能可貴的。這固然是詩人生活經歷、思想情誌和處世態度所致,同時也是社會環境使然。當光宗、寧宗朝,宋、金在軍事上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邊事稍息,統治集團更加茍安於現狀,再也無銳誌恢復中原。士大夫沈湎詩酒,歌舞升平,像陸遊那樣的金戈鐵馬、慷慨激昂的戰鬥篇章在詩壇上幾乎銷聲匿跡。這種萎靡的社會風氣下,怎能產生雄勁剛健的詩詞? 不過,翁卷對世事並沒有忘懷。他在宋、金對峙的江淮戰區做過幕僚,熟悉宋金用兵的情況,對宋小朝廷偏安江左,抱殘守缺,不圖恢復大業深感失望:“興兵又罷兵,策士恥無名。閑見秋風起,猶生萬裏情。”這首詩他寫出了在“罷兵”的妥協政策下,不能建立功業、報國無門的無奈。 翁卷等“永嘉四靈”專攻五律。其詩多詠景物,寫野逸之趣,追求壹種平淡簡遠的情調。註重字句的錘煉和對偶聲韻。如:“輕煙分近郭,積雪蓋遙山。”(《冬日登富覽亭》)。“壹階春草生,幾片落花輕。”(《春日》)“梅花分地落,井氣隔簾生(《曉對》)”等等都是真切渾樸的秀句,為人傳誦。翁卷寫的山水田園詩,只有寥寥數筆,卻有傳神之功。翁卷有很多詩歌,可以繪成畫軸的,如同中國傳統的山水之畫,不僅有寫意,而且有留白之妙。

編輯本段人物評論

南宋壹位詩人充滿了對翁卷的仰慕之意。這位詩人是臺州黃巖的戴復古,他喜歡翁卷的詩,但壹直無緣見面。有壹天,他在壹次偶然的機會裏,竟然在湖南與翁卷陌路相逢。他寫的《湘中遇翁靈舒》:  永嘉四靈

“天臺山與雁蕩鄰,只隔中間壹片雲。壹片雲邊不相識,三千裏外卻逢君”。把相見恨晚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翁卷的壹生,為了詩歌,為了生存遊走四方,在溫州、江西、福建、湖南及江淮等地都有他追尋的足跡。 劉克莊批評“四靈”說:“永嘉詩人極力馳驟,才望見賈島、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對翁卷卻另有評價,他在《贈翁卷》中說:“非止擅唐風,尤於選體工。有時千載事,只在壹聯中。”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極少數古體詩,如《思遠客》、《送劉幾道》、《山中采藥》、《酬友人》等,酷肖《文選》中的漢魏五言詩,但缺乏個人特色。更多的還是近體詩。七絕中有幾首頗為靈秀,如《野望》:“壹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閑上山來看野火,忽於水底見青山。”《鄉村四月》壹首更為人所熟知:“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頗有清新淡遠的意趣。

編輯本段生卒及墓葬之謎

翁卷生卒時間及地點之謎

翁卷的生卒時間,有關資料均無記載。翁卷是樂清人,康熙《溫州府誌》記載:“翁卷,壹字靈舒,樂清柳川人。詩名《西巖集》,壹名《葦碧軒集》。” 翁卷有兩個弟弟,翁卷是老大,二弟叫永年,很多人認為永年是長兄。翁卷的三弟叫翁仿,可能早年夭折。翁卷有兩個兒子,分別叫翁井和翁雋。

翁卷生平之謎

翁卷考功名只參加了壹次就不考了。他的父親只是壹個小官,維持生計也較困難。王十朋生活的年代大約比翁卷早五十年左右,可以說是與翁卷的祖父同代。王十朋能考取狀元,家庭和他自己都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翁卷自然沒有這樣的家境,也沒有王十朋的百年機緣。 翁卷紀念館

葉適為翁卷寫過詩集序,翁卷專註畢生的精力而不悔,卻是為了把詩寫好。但詩即使寫得最好,也不能以此謀生或求取封建功名。翁卷為了寫詩以至於把自己的頭發都寫白了壹大半,更不用說衣食住行了。這樣看來,翁卷能夠養家糊口的本領,也只有賴以為文了。他壹生落拓江湖,曾在越帥和江淮邊帥幕中供過職,據說他只活了六十多歲。 翁卷住在樂清的時間並不多。從他的詩歌中,依稀能找到他的壹點點行蹤。他壹生為了詩歌也為了生存遊走四方,在溫州市郊、江西、福建、湖南及江淮等地生活過。 翁卷在江西撫州也住過壹段時間。趙汝的《南宋群賢小集》中,有壹首詩《翁靈舒客臨川經從訪之不遇聞過村居》。詩人翁卷隱居在壹個深山村裏,在那裏搭了三四間小茅屋,種了些高粱和樹木,安心自閑地寫詩。

翁卷墓葬之謎

樂清埭頭的翁氏宗族,每到清明,或族祭,都要到祖先的墓前燒香叩頭。翁卷二弟永年的墓在埭頭。埭頭翁卷的後裔們說,已找到翁卷的墓,說在其二弟永年墓的隔溪對面山腳。但那僅是壹堆隆起的黃土,上面長滿了青草。這麽有名的詩人,在他自己的身後,不會不留下點滴文字,可現在連壹塊墓碑也找不到,自然無法斷定這是翁卷之墓。

編輯本段翁卷紀念館

翁卷紀念館的館址據說是宋代翁姓祠堂舊址,歷經歲月的滄桑,現在原貌已經蕩然無存,惟有壹方題著“聯桂流芳”恭賀翁氏昆仲高中的大匾。1999年,翁卷紀念館落成,位於埭頭村的村口,是壹座傳統民居風格的木結構建築物。壹進紀念館,那塊留傳下來的大匾便呈現在眼前,館內有四排圓柱,每排五根,支撐著整個柱梁,館後有壹片茂密如雲的竹林,館前小橋流水,不遠處的溪邊佇立著數棵參天的古楓香和銀杏。翁卷紀念館比較簡樸,很符合翁卷做為壹個布衣詩人的身份。紀念館周邊的風景優美,也很符合翁卷詩歌的風格。

編輯本段永嘉四靈

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四人,同為南宋時溫州人。彼此旨趣相投,詩格相類,工為唐律,專以晚唐賈島、姚合為法,謂之唐體,字號中都帶有“靈”字,“蓋四人因(翁)卷字靈舒,故遂以(徐)道暉為靈暉,(徐)文淵為靈淵,(趙)紫藝為靈秀。”“皆自號為‘四靈’雲”。溫州古為永嘉郡,遂稱之為“永嘉四靈”。 永嘉四靈

“四靈”以五律為詩作主要體裁,多以詠景物,五律中尤重中間二聯,苦吟推敲,翻空出奇,有些詩句確亦奇巧精致。徐照的“眾船寒渡集,高寺遠山齊”(《題衢州石壁寺》)、“風順眠聽角,樓高望見船”(《永州寄翁靈舒》),徐璣的“寒煙添竹色,疏雪亂梅花”(《孤坐》)、“寒水終朝碧,霜天向晚紅”(《冬日書懷》),翁卷的“數僧歸似客,壹佛壞成泥”(《信州草衣寺》)、”輕煙分近郭,積雪蓋遙山”(《冬日登富覽亭》),趙師秀的“瀑近春風濕,松多曉日青”(《桐柏觀》)、“池靜微泉響,天寒落日紅”(《壕上》)等詩句,景物觀察細致入微,從視覺、聽覺和觸覺的不同角度捕捉形象,對形象加以巧妙安排、準確描繪、高低對照、色彩映襯、動靜相生,有匠心獨運之處,遣詞用字、對偶聲韻甚為講究,收到很好效果,此為“四靈”工五律所能達到之最高成就。

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 1 白滿川 2 , 子規 3 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 4 蠶桑 5 又插田。

註釋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滿川--指稻田裏的水色映著天光。川,平地。 3、子規——杜鵑鳥.  鄉村四月

4、了--結束 5、蠶桑--種桑養蠶。

譯文

壹條小河流淌在碧綠的山間, 細雨微風中杜鵑在歡快地歌唱。 鄉村四月裏人們是多麽忙碌, 才侍弄完蠶桑又開始了插田。

賞析

鄉村四月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後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後應,交織成壹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壹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壹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壹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谷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子規聲裏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後兩句歌詠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采桑養蠶和插稻秧,是關系著衣和食的兩大農事,現在正是忙季,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餵蠶,有人運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蠶桑後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後蠶桑,有人則只忙於其中的壹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為簡,勾畫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至於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很少,那是故意說得委婉壹些,舒緩壹些,為的是在人們壹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壹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名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壹的。 《寶冠寺》 山多猿鳥群,永日絕囂氛。壹澗水流出,幾房僧***聞。 拄筇黏落趺,拂石動寒雲。誰昔來營此,尋碑看記文。 《泊舟龍遊》 未得橋開鎖,去船難自由。渚禽飛入竹,山葉下隨流。 忽見秋風喜,還成早歲愁。臥聞舟子說,明日到衢州。 《陳西老母氏挽詞》 八十余年壽,孀居備苦辛。成家無別物,有子作詩人。 遠客移書吊,新墳得佛鄰。秋堂掛遺像,臒若在時身。 《酬杜子野》 千葩開欲休,獨客思悠悠。江水能相隔,春風不***遊。 數篇詩未答,壹幅信重收。多少懷君意,鶯聲高樹頭。 《初晴道中》 初晴殘濕在,眾樹碧光鮮。幽鷺窺泉立,閑童跨犢眠。 依山知有寺,過水恨無船。石路是誰作,姓名巖上鐫。 《處州蒼嶺》 步步躡飛雲,初疑夢裏身。村雞數聲遠,山舍幾家鄰。 不雨溪長急,非春樹亦新。自從開此嶺,便有客行人。 《春日和劉明遠》 不奈滴檐聲,風囘昨夜晴。壹階春草碧,幾片落花輕。 知分貧堪樂,無營夢亦清。看君話幽隱,如我願逃名。 《春雪》 疑是梨花發,滿園驚乍看。不能為臘瑞,空自作春寒。 遠遁營巢鵲,深埋吐葉蘭。從教艷陽曬,流去作波瀾。 《悼雪庵禪師》 悟了無生妙,歸空若故鄉。竹房三尺像,石榻壹爐香。 壞衲猶懸樹,新松忽過墻。僧中留不得,幾日為淒涼。 《道上人房老梅》 孤高不受埃,老怪昔誰栽。仙魄乘槎去,龍身帶雪來。 數枝寒照水,壹點凈沾苔。頭白狂詩客,花時屢往囘。 《冬日登富覽亭》 未委海潮水,往來何不閑。輕煙分近郭,積雪蓋遙山。 漁舸汀鴻外,僧廊島樹間。晚寒難獨立,吟竟小詩還。 《冬日過道上人舊房》 已知超眾相,假質任成灰。房是他僧住,門無舊客來。 冰乾半池水,花落壹根梅。猶是疑行腳,何年見卻囘。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開放分類:

人物,文學家,詩人,南宋,永嘉四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