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喻 用壹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壹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壹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裏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壹體。
2,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雕零。
3,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發,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麽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4,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壹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裏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誌難酬的苦痛。
5,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
這壹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壹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6,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壹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
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7,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
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8,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9,起興 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李商隱的《錦瑟》)
首聯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