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口進入,有蒙城窪地,古城還保留在山谷低地。窪地後面的小山叫花子崗,山高林密,松樹秋樹多。所以有“鳥語不盡,滿山秋色”和“夕陽令人心曠神怡”等句子。背山背谷,可居幽僻處,有王口村,故有“新居蒙城口”“建府古城下”之句。
翻過山頭,到了“南嶺北湖,瞻前顧後”的地方,有文興閣,大概是山野的山寨。亭後崇嶺高起,嶺上多竹。題目是《金竹嶺》。此處“壹路山道”依溪而建,有“明流直,綠密深”之句,看似其景。
元西通往另壹個區域,名為“木蘭柴”(木蘭),這裏景色幽深。有詩說“夕陽西下,溪中鳥鳴,元熙路漸深,幾時靜?”小溪源頭的小山與金竹嶺對峙,被稱為“山茱萸片”,大概是因為山上有許多“結結實實,紅綠相間,開得更像花”的山茱萸而得名。在山茱萸之上,有壹個山谷,上面寫著“小路被宮樹遮蔽”的句子,標題是“宮樹獻給湖”。
登崗嶺,在人煙稀少的大山深處,被稱為“柴璐”,“空山上似乎沒有人,但我想我聽到壹個聲音”就在那裏。在“柴璐”的山下是“北屋”,面對著湖,蓋著房子。所謂“南山北宅,婕妤胡林”。北宅丘陵遍布,峭壁陡峭,湖在墻下。從這裏到南宅、竹裏關等地,因為有水障,要坐船過,所以“獨木舟難去南宅,北宅難去”。
蠡湖的景色是“湖面遼闊,碧海藍天壹個樣,小舟呼嘯,清風四面來”。比如湖上泛舟,“湖上回眸,青山卷白雲。”為充分領略湖光山色,有“臨湖亭”壹首,詩中描寫:“輕歌迎客,悠然湖上來,當軒敬酒,芙蓉四面開。”沿湖岸栽種柳樹,“枝接樹梢,倒影入美景”,“映池同色,壹朵壹朵吹去如絲”,故名“柳浪”。六郎之下,是欒佳色特,水流湍急。這裏有“淺石滑瀉”、“浪花互濺”、“汛期鷗渡,總想親近人”,既描寫了急流,又寫出了水鳥的景象。
從水往南,回到山中,有壹泉名為“金屑泉”,據說“美不勝收”。山下的山谷是南屋。從南屋邊到湖門口,有“白石圍”,這裏“白石灘淺,綠浦堪當”,“石背水,浪不十分興”。沿山澗而上到“竹裏關”,到達“獨自倚在密竹中,我彈著琵琶,哼著歌,聲音太輕,除了我的同伴明月,沒有人能聽見。”此外,還有以厚樸、漆樹、花椒命名的“吳欣怡”、“漆園”、“膠園”。
輞川建在壹個有山有湖的自然山谷地區。由於植物和山川、河流、泉水構成的景名,使山水之美更加集中和突出。只在歇息處、可觀處、借宿處,地上建起了房屋和亭臺樓閣,營造了壹個既有自然意趣,又有詩意的自然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