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鐘嶸《詩品》是在劉勰《文心雕龍》以後出現的壹部品評詩歌的文學批評名著。
在齊梁時代都是在反對齊梁形式主義文風的鬥爭中的產物。鐘嶸,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生卒年不詳。他在齊梁時代曾作過參軍、記室等小官。他的《詩品》是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後於今南京寫成的。鐘嶸的時代,詩風的衰落已經相當嚴重。
★《詩品》所論的範圍主要是五言詩。全書***品評了兩漢至梁代的詩人壹百二十二人,計上品十壹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詩品序》:“故詩有三義焉,壹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誌,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
★鐘嶸論詩還堅決反對用典:“若乃經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於用事?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鐘嶸論詩還堅決反對沈約等人四聲八病的主張:“余謂文制,本須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為足矣。至平上去入,余病未能;蜂腰鶴膝,閭裏已具。”。
★鐘嶸論詩有壹個重大特色,這就是他善於概括詩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壹是論賦比興
阮籍的詩“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
左思詩“得諷諭之致”
張華詩“興托不奇”
二是論風骨和詞采
曹植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劉楨詩“真骨淩霜,高風跨俗,但氣過其文,雕潤恨少”
張協詩“雄於潘嶽,靡於太沖”,“詞采蔥倩,音韻鏗鏘”
三是重視詩味
“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反對東晉玄言詩的“淡乎寡味”。
四是註意摘引和稱道詩中佳句
“思君如流水”,“高臺多悲風”等名句,稱為“勝語”;
論謝靈運詩,稱其“名章迥句,處處間起”
論謝朓詩,稱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論曹操詩也說他“甚有悲涼之句
還善於運用形容比喻的詞語來描繪詩歌的風格特征。
★鐘嶸論詩也有壹定的歷史觀念。鐘嶸論詩壹方面是反對某些形式主義的現象,另壹方面也受到南朝形式主義潮流的影響。他品評詩人,往往把詞采放在第壹位,很少涉及他們作品的思想成就。鐘嶸《詩品》是第壹部論詩的著作,對後代詩歌的批評有很大的影響。唐司空圖,宋嚴羽、敖陶孫,明胡應麟,清王士禎、袁枚、洪亮吉等人論詩都在觀點上、方法上、或詞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啟發和影響。
②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簡稱——書名,作者:司空圖。
晚唐詩人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是探討詩歌創作,特別是詩歌美學風格問題的理論著作。它不僅形象地概括地描繪出各種詩歌風格的特點,而且從創作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對詩歌創作、評論與欣賞等方面有相當大的貢獻。既為當時的詩壇所重視,也給後來以極大的影響,為中國文學史經典名篇。?
★司空圖(837-908),字表聖,河中虞鄉人(今山西永濟)。少有俊才,生活在唐末大動蕩的時代,其“平生之誌”,不在“文墨之伎”,而“欲揣機窮變,角功利於古豪”,意欲濟世安民,為李唐王朝盡犬馬之勞。唐懿宗鹹通中登進士第,之後隨恩師王凝而為幕僚。兩度經歷戰亂,看到“朝廷微弱,紀綱大壞”,知道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後,司空圖不食而死。司空圖長期隱居,“壹局棋,壹爐藥,天意時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黃金難買堪騎鶴”、“名應不朽輕仙骨,理到忘機近佛心。”(《山中》)“從此當歌唯痛飲,不須經世為閑人。”(《有感》)。?
★司空圖性苦吟,舉筆緣興,幾千萬篇,是晚唐著名詩人:“儂家自有麟麟閣,第壹功名只賞詩。”蘇軾曾說:“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又說:“司空表聖自論其詩,以為得味外之味。‘綠樹連樹暗,黃花入麥稀’,此句最善。又‘棋聲花院閉,幡影石壇高’。吾嘗獨遊五老峰,入白鶴觀,松陰滿地,不見壹人,惟聞棋聲,然後知此句之工也。”。司空圖在文學史上地位——《二十四詩品》:是壹部文學批評著作,本身也是批評的文學作品——壹組美麗的寫景四言詩,用種種形象來比擬、烘托不同的詩格風格,頗得神貌,並在詩歌批評中建立了壹種特殊的體裁。?
★司空圖概括的二十四種詩歌風格是:?
雄渾沖淡纖 沈著;高右典雅洗煉勁健?
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
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蹤。”(《高古》)?
“幽人空山,過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韻。”(《自然》)?
“高人惠中,令色氤氳。禦風蓬葉,泛彼無垠。”(《飄逸》)?
★《二十四詩品》的審美意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主要在於它區分了詩歌意境的不同類型,更在於它論述了詩歌意境的美學本質。司空圖以“比物取象,目擊道存”的思維方式,將哲人對生命的體知,詩人對詩意的了悟,論者對詩思的省會三種心理活動統壹起來,超越經驗世界而進入實在,達到了天人合壹的境界。司空圖的詩歌理論,主要強調“思與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它是關於詩歌的理論,更是詩,是壹部體大慮周的藝術哲學著作。?
★《二十四詩品》產生以後,歷代各種叢書,均有輯錄,同時,在中國近古文學史上標榜“性靈”與“神韻”的兩個重要流派,都從中尋找自己的理論依據。現代學者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和中國美學史,也都把《二十四詩品》看作意境詮釋的典範。?
《二十四詩品》還遠播外國,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
最早翻譯的,是英國漢學家翟理思《中國文學史》(1901年紐約)
克蘭默·賓《翠玉瑟琶:中國古詩選》(1909年倫敦)中進行了更精道的闡述
日本學者《二十四詩品》研究,如《二十四詩品舉例》、《詩品詳解》
蘇聯漢學家阿列克謝耶夫1946年發表《壹篇關於中國詩人的長詩:司空圖的〈詩品〉翻譯和研究》,《二十四詩品》蘇聯漢學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