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麋鹿的詩歌

關於麋鹿的詩歌

《首夏》

孟夏百物滋,動植壹時好。

麋鹿樂深林,蟲蛇喜豐草。

翔禽愛密葉,遊鱗悅新藻。

天和遺漏處,而我獨枯槁。

壹身在天末,骨肉皆遠道。

舊國無來人,寇戎塵浩浩。

沈憂竟何益,只自勞懷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潯陽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魚賤如泥,烹灸無昏早。

朝飯山下寺,暮醉湖中島。

何必歸故鄉,茲焉可終老。

關於壹頭麋鹿走過森林(外壹首)

大概五年前我寫過壹首詩,

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我隱約記得,

寫的是存在與虛無——

在潮濕幽暗的原始森林裏,壹頭麋鹿在走動,

它金黃的皮毛偶爾照到陽光,

顯得異常醒目。

它緩步走動,

完全是森林裏壹道亮麗的風景,就像模特走秀。

它嘴裏不停地咀嚼嫩葉和青草。

時而低頭

飲水,時而擡起頭來警惕地張望。

但它主要是很安閑地踱步、吃草,不慌不忙。

對於我來說,它是壹堆會移動的物質,沒有思想,看不出欲望,

它只是沒有到消亡的壹刻,它本能地咀嚼,從這裏走到那裏。

但每壹個瞬間它都在呈現自己,

比如它的健美的身體,以及色彩,

每走壹步,我都可以看見它翻動的皮毛下,

大塊肌肉有節奏地松弛、繃緊、用力,

那是壹種美,顯示出另壹種鮮活和力量。

走壹步,這種美就顯現壹次,

再走壹步,這種美就再顯壹次。

這頭麋鹿,在森林裏某個潮濕的地方鮮艷地緩步移動著,

沒過壹會兒就不見了,只是,

在濕地上留下壹串動物新鮮的蹄印,

不久蹄印也隨著光陰漸漸看不見了,

然後這地方和麋鹿沒來時,壹模壹樣。

是的,現在這裏,

與麋鹿來到之前沒有什麽不同,

仿佛真的不曾有麋鹿來過。

是的,

我有點恍惚,它來到這裏,其實和沒有來,

有什麽區別?我開始懷疑,它其實根本就沒來過。

如果它真的來過,也僅僅是某種秩序的壹次呈現,

是麋鹿在這個世界的壹個投影……

五年前我寫過這樣壹首詩,現在找不到了,

漸漸我有點吃驚,感到有點詭異,

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

真的寫過這樣壹首詩?

這樣的詩,寫過和沒寫又有什麽區別?

因為即使寫了,對麋鹿的來與不來,

沒有半點影響。

而寫這首詩的人,他現在活著,

其實也只是壹個虛幻的投影。

憂傷的黑麋鹿看見了壹只壇子

憂傷的黑麋鹿看見了壹只壇子

從隱瞞了事實真相的年代中呈現

在夢中,在我疲憊萬分的時辰

像是從夢中飄來了玉米的芬芳和愛慕

憂傷的黑麋鹿看見了壹只壇子

它們從令人不安的風暴中出世

在雕零過還來不及復蘇的曠野裏

黑麋鹿來回地巡視著,想看見壇子的過去

壇子像禱文壹樣明朗地出現

仿佛剛剛被鳥的羽毛清洗過身體

它內部的生活已接近腐爛

而在它的外型上,仍舊可以看見花紋在綻放

憂傷的黑麋鹿看見了壹只壇子

被我渴慕已久的泉水,就在它內部開始湧動

黑麋鹿的午夜生活

在漆黑的籠子裏,黑麋鹿終於閉上了雙眼

旁邊的溪水開始奏樂,那些吟唱的唇

晶瑩的麥管,替代了長簫插入了星空

從黑麋鹿的皮草衣中散發出身體的味道

黑麋鹿的午夜生活開始於四蹄觸角

從黑漆漆的曠野伸展出去

此刻,它的觸角多麽溫暖,多麽歡悅

夜晚多麽空曠,它的觸角就有多空曠

黑麋鹿的午夜生活必須築於荒野之上

在黑漆漆的絲網之中,幽魂們互相觸撫、廝打

那些早已蕩然無存的歷史突然由夜遊者和亡靈人開始吟唱

噢,黑麋鹿的眼角突然湧出冰涼的淚水

淚水濡濕了壹只黑麋鹿的眼眶

我看見或者說我看不見了這個世界的夜色彌漫

山谷與麋鹿

長滿豐美的記憶

有壹只麋鹿

曾經為記憶駐足停留

是誰的蹄聲

叩醒山谷的寂寞

又是誰的月色

擁抱了鳴叫聲中的孤獨

今夜,月明星稀往事如昨

記憶的微笑風中飛

誰的心事在為誰枯萎

誰的眼淚在為誰零落成溪

壹朵盛開的遺憾裏

妳,是那片

再也找不到的山谷

而我,成了那只

再也回不去的麋鹿  

《自題 *** 時為翰林學士》

我貌不自識,李放寫我真。

靜觀神與骨,合是山中人。

蒲柳質易朽,麋鹿心難馴。

何事赤墀上,五年為侍臣?

況多剛狷性,難與世同塵。

不惟非貴相,但恐生禍因。

宜當早罷去,收取雲泉身。

吳地麋鹿考

前不久,筆者有幸參觀了南通、無錫等地的博物館,館內均展示著大枝的鹿角化石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試想數千年乃至上萬年前,江南壹帶該會是壹個怎樣的景象呢?而主宰這片土地的大型動物會是哪些呢?似乎這枝鹿角化石說明了壹切……

那麽當時生活在長江下遊水網地帶的會是哪壹種鹿呢?翻閱國家保護動物名單,我國所產18種鹿中有4種鹿屬於壹類保護動物,即白唇鹿、麋鹿、梅花鹿和海南坡鹿。

白唇鹿生長在青藏高原,坡鹿只在海南島有,再排除生長在山林裏個體較小的梅花鹿,古代棲息在長江中下遊壹帶的鹿種會不會就是名揚天下的麋鹿呢?答案是肯定的。

長江三角洲正是麋鹿的主要棲息地,這也是吳地文化形成過程中最初的原生態。

壹、千年滄桑話麋鹿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哺乳綱,偶蹄目,鹿科。

是我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

它善遊泳,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樹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範圍主要在長江中下遊壹帶。

野生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鼎盛。

因麋鹿的棲息地與人類活動區域大體相同,隨著人口增長,麋鹿的生存空間被擠占破壞,為了獲取食物,人們還常常捕殺這種肉質肥美的非進攻性物種,大約從3000年前開始,麋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長江口附近沿海成為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

漢朝末年幾近絕跡。

元朝皇家把僅存的野生麋鹿從東南沿海灘塗捕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圍獵,從此自然界就再也見不到它們的身影了。

十九世紀末,僅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剩下二三百頭,而它們的命運幾乎就是整個近代中國歷史的壹個縮影。

1865年秋,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無意中發現了這些麋鹿,他意識到這可能是壹群在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種。

他以20兩紋銀買通獵苑守卒,搞到了兩只麋鹿並制作成標本。

壹年後,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是從未發現的新種,且是獨立的壹個屬。

隨後列強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從皇家獵苑弄走數十頭麋鹿。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沖垮了獵苑圍墻,許多麋鹿逃散,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被劫掠壹空,麋鹿在中國本土絕跡。

麋鹿從此踏上了長達近壹個世紀的漫長海外之旅。

那些流落於異國他鄉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惡化、種群規模縮小,越養越少。

這時壹位使麋鹿絕處逢生的英國人貝福特公爵出現了,從1898年起,他出重金將原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動物園的18頭麋鹿悉數買來,放養在英國倫敦以北70公裏,占地12.1平方公裏的烏邦寺莊園內。

有報道說:那些寄人籬下的麋鹿如同害了思鄉病,整日無精打采地呆立在湖邊水畔,拉長著“臉”,神情呆板。

然而這座水草豐美、林木蔥郁、曲徑繞湖的美麗莊園,畢竟是它們唯壹能正常繁衍的地方。

光陰荏苒,隨著偉大祖國的日益強盛,有識之士紛紛呼籲:讓海外遊子麋鹿早日回家。

1985年8月24日,22頭麋鹿乘專機從英國烏邦寺回到故土——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實現了百年回歸的夙願。

英國原首相撒切爾夫人曾把麋鹿的重返家園與香港問題的解決同列為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

原英國駐華大使高德年風趣地用中文說:“麋鹿曾因迷路到了歐洲,現在終於順利還家了,祝願它永遠不會再迷路!”麋鹿這段撲朔迷離的身世,已作為愛國主義教材載入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本之中。

後來有人曾建議把麋鹿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吉祥物,以此帶動濕地生態復興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現“綠色奧運”的理念。

如今位於江蘇鹽城(古稱鹿城)的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是全世界最大的麋鹿繁殖基地。

二、吳地考古尋麋鹿

考古發現,吳地文明源遠流長,江南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上千處之多,最早的為馬家浜文化,距今約7500年左右;接下來是距今6000年的崧澤文化,以新入選“200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張家港東山村遺址為代表,還有2002年度全國六項重大考古新發現之壹宜興新街駱駝墩遺址;而遺址最多、規模最大、特色最明顯的是良渚文化,距今5200-4100年,以1998、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之壹的昆山趙陵山遺址和無錫高城墩遺址為代表,還包括蘇州的草鞋山遺址、昆山的少卿山遺址、常熟的羅墩遺址等;再加上較晚的馬橋文化,其中全國文保單位昆山綽墩遺址就囊括包括了以上四個文化層。

在1萬年至4000年前的長江流域中下遊已見的人類遺址中,都曾經出土過大量的麋鹿角和骨骼,其數量大致與家豬骨骼數量相當。

著名的南通青墩遺址,出土了5000年前帶卦屬帶占蔔形式的麋鹿角刻紋,有專家認為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號,有“東方第壹卦”之稱。

《考古學報》1980年第4期發表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張政良教授的壹篇論文,文中指出:“1979年江蘇海安青墩遺址發掘,出土骨角棲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個,例如三五三三**(艮下,乾上,遁)六二三五三壹(兌下,震上,歸妹)。

其所使用的數目字有二、三、四,為前舉三十二條考古材料所無,說明它的原始性。

這是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文化,無論其絕對年代早晚如何,在易卦發展史上應屬早期形式,可以據此探尋易卦起源地點問題。

”說明麋鹿不僅是長江流域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之壹,同時還可能是重要的祭祀物品。

如果說野外考古發現的鹿科骨骼是物質遺產,那麽民間歌謠流傳就屬於非物質遺產。

先民們對早期狩獵麋鹿的記憶是深刻的,其狩獵的過程也是十分愉快的,集中體現在中國遠古時期壹首叫《彈歌》民歌中,向人們再現了壹幅古代江南先民狩獵的生動畫面,歌中唱道: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歌詞中的“肉”字,讀音可通“鹿”,歌詞雖然簡單,但是它比《詩經》更古老,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留下的最最古老的壹首詩歌。

歌中僅有八個字,或許讀者都想了解這首歌應該怎麽來唱?有著民歌活化石之稱的張家港河陽山歌,保留了這首歌曲的原有風貌,河陽農民在勞作時唱的《斫竹歌》是這樣的:

杭唷,斫竹,嗬喲嗨!杭唷,削竹,嗬喲嗨!杭唷,彈石,飛土,嗬喲嗨!杭唷,逐肉,嗬喲嗨!

如果刪除歌中的襯詞,就剩下“斫竹,削竹,彈石,飛土,逐肉”10個字,內容與《彈歌》大體壹致,再現了先民們載歌載舞的狩獵場面。

三、吳地文獻記麋鹿

從遠古時期的巖畫、先秦時期的青銅器、漢代的瓦當中鹿的形象來看,鹿在人們生活中十分普遍。

在古代漢語中,鹿多含吉祥之意,成語有“逐鹿中原”,寓意胸懷大誌、事業有成,“群雄逐鹿”指各路英雄豪傑奮勇當先,何以逐鹿?皆為“問鼎”而來,金庸的名著《鹿鼎記》即取此意。

“祿”取“鹿”的諧音,指加官進爵、高官厚祿,古代中國人則以“福祿壽”作為晚年幸福的主要標誌。

在老百姓心目中麋鹿最是祥瑞,在民間俗稱“四不象”,其面象馬非馬,其角象鹿非鹿,其蹄像牛非牛,其尾象驢非驢,怎麽招也說不上它的名兒,所以就直接管它叫“四不象”。

封神榜裏姜太公的坐騎不就是叫“四不象”的神獸嗎?

中國古代經典文獻中有關麋鹿的最早的記錄在《禮記》,其中《月令》記載:“是月也,日短至。

……蕓始生,荔挺出,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文中提到麋鹿在冬天解角,關於這個問題,乾隆皇帝壹開始有不太理解,因為其它鹿種都在夏天解角,後來專門派人到皇家獵苑考察之後,才了解麋鹿確實在冬天解角,證明《月令》記載是正確的,於是乾隆寫了《“麋角解”說》壹文,鐫刻在從南苑海子揀回來的麋角上,這支珍貴的麋角如今陳列在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內。

《孟子?梁惠王》中有:“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王室就有專門馴養麋鹿地方,而雄踞江南春秋五霸之壹的吳王亦有同好。

對春秋吳越歷史記載最完整、最權威的,就是約2000年前東 *** 袁康、吳平編著的《越絕書》,該書卷二中有:

巫門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

文中提到的“麋湖西城”是春秋時期第壹次出現直接以麋鹿來命名的地名,地點在蘇州城巫門外,即現在的平門以北,今蘇州市相城區壹帶,是越國宋王建造的城池。

再有:

麋湖城者,闔廬所置麋也,去縣五十裏。

這壹條更為明確,說“麋湖城”就是春秋霸主吳王闔廬的壹座城邑,主要用於馴養麋鹿,麋湖城位於麋湖西城東面,離蘇州25公裏左右,地點在現蘇州陽澄湖以東壹帶。

還有壹則記載:

吳東徐亭,東西南北通溪者,越荊王所置,與麋湖相通也。

這壹條直接告訴人們麋湖的具體方位,蘇州城的東面叫“徐亭”,就是現在的“唯亭”,也作“夷亭”,是越國荊王建造的,與唯亭相通的就是“麋湖”,而唯亭以北的大湖就是現在的陽澄湖。

因此,環繞陽澄湖壹帶曾經是春秋吳越諸王建造城邑馴養麋鹿的地方。

明代昆劇巨匠、詩人梁辰魚《慧聚寺上方和孟郊、張祜韻》詩雲:

古堞屯野色,虛窗引湖光。

西望吳王宮,空作麋鹿場。

梁辰魚創作的昆劇開山之作《浣沙記》,亦稱《吳越春秋》,主要反映了春秋吳越爭霸的歷史。

當作者登臨馬鞍山(在昆山市玉山鎮),面對眼前古村野景、湖光水色,遠眺蘇州靈巖山,想起吳王夫差的館娃宮已成廢墟,而吳王曾在這個山腳下豢養麋鹿的城邑也早已蕩然無存,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該詩興亡之嘆與《越絕書》的記載史實完全對應。

成書於北宋紹熙年間的《雲間誌》記述:“秦始皇馳道,在縣(今上海市松江區)西北,昆山南四裏。

相傳有大堽路,西通吳城,即馳道也。

”顯然這壹遺跡,在宋代仍為通衢大道。

北宋文學家梅堯臣緬懷故跡,賦詩道:

秦帝觀滄海,勞人何得修。

石橋虹霓斷,馳道鹿麋遊。

可以想見,秦始皇當年遊歷江南時,壹路之上,麋鹿在弛道邊成群結隊,何等優哉遊哉。

南宋的《玉峰誌》是壹部著名的地方誌,該誌的“城社”壹章中說:

西鹿城,即今土山。

山下有蔔將軍廟,墓碑雲:“死,葬於西鹿城。”

這是關於昆山別稱“鹿城”的壹則最早記載。

清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誌》卷十五“冢墓下”中有:“南京兵部侍郎王悼墓在太倉麋場涇左。

”這裏提到的“麋場涇”也是以麋鹿為名的地名,現在太倉市。

此外,張家港現在還保留鹿苑鎮、白鹿鄉(現張家港市楊舍鎮)等五六處以鹿來命名的地名。

有讀者會問,這神奇的麋鹿長啥樣子啊?去哪裏能看到呢?

現在想要看麋鹿的話,您可以去位於江蘇省鹽城市的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如果運氣好的話就有機會跟野生麋鹿進行壹次零距離接觸,不過,還得看麋鹿對您是否感興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