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波瀾現……”壹個三歲幼兒園小孩在課間哼哼著《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曲,結果第壹句剛結束,全班竟開始了大合唱,笑得壹旁的老師合不攏嘴!?
想當年,我們除了會唱《鐵血丹心》,還能在課間比武時用“米開朗基羅”的跳劈力敵“我是希瑞”附體的小夥伴。當然,同齡的孩子也都打小就受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誰沒背過幾十首唐詩!
等等,問題就在“熏陶”這兩個字上。當我們不知道提高某些能力的具體方法時,似乎往往會用“熏陶法”來自我掩飾和安慰。
假如壹個人明年要去莫斯科工作,而現在的俄語水平幾乎是零。他是應該從字母開始學呢,還是每天聽俄羅斯新聞來熏陶?
有人說,孩子和我們不壹樣,他們吸收能力強。唐詩裏優美的文字和韻律都會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裏,他們的夢裏,他們的心裏,他們的歌聲裏。
對於中國文字和詩詞之美,我毫無異議。然而父母讓孩子“背唐詩”多集中在3歲左右時期,並且很容易成為父母炫耀的工具,孩子經常被強迫在陌生人面前“表演”,如果罷演或者演砸了還要受到批評和取笑,演出成功則會被冠以“真聰明”的美稱——欣賞唐詩本來毫無問題,但在這樣小的年齡、用這樣的方式、出於這樣的目的來背詩是弊大於利的。
其實能背出多少首唐詩,只是孩子們的記憶能力而已,無法直接反映其智力水平,並不會讓孩子更聰明,甚至和語言能力的關系也微乎其微。同樣兩個三歲兒童,壹個只能偶爾蹦出幾個詞,另壹個可以用完整的句子講述今天發生的事情,這才是語言能力的區別。
唐詩中的語言大都精簡古奧,與現代漢語的用詞及語法不同,幼兒由於缺乏實際生活體驗,往往不明所以,從而很難內化。記得小時候背“鵝鵝鵝……”這首詩的時候,我只是能把“鵝”這個字和圖片上的動物對應上,其他什麽“曲項”、“紅掌”、“清波”這些我都毫無概念,大了幾歲後才知道究竟是什麽。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更傾向學會那些在生活中經常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名稱,比如“蘋果”、“汽車”、“娃娃”等等。詞匯能夠展開的體驗和聯系越多,孩子更容易記住。例如介紹“蘋果”的時候,孩子聽到這個詞讀音的同時,應該盡量讓他/她能看到、摸到、聞到、嘗到蘋果,最好還能看到成年人說“蘋果”時的口型。
如果是想讓幼兒熟悉漢語的音韻,那麽和生活聯系更為緊密的兒歌比唐詩更生動易學。比如:
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
愛吃蘿蔔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愛。
再以英國為例,雖然人人都知道莎士比亞的詩歌十分優美押韻,但英國兒童通常在小學高年級才開始接受其“熏陶”。 他們從小接觸最多的也是語言淺顯且帶有押韻的兒歌。
如果我們暫且拋開語言音韻培養這個話題——要想讓孩子自然習得壹門語言,兒歌當然只能起很小的輔助作用,孩子必須要在日常生活/遊戲中和成人頻繁進行有意義的語言互動。如果日常語言互動的“質”和“量”已經足夠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偶爾念念唐詩也沒關系。但如果家長繁忙,本來真正和孩子壹起玩的機會就不多的話(隔代撫養目前十分普遍),還是應該以更加輕松、直接、有助於培養親子感情的互動為主。
作為言語治療師,我曾見過經常給孩子讀唐詩而日常互動“質”“量”不足的三歲女孩家長(孩子平時由姥姥照顧,但姥姥很少和孩子說話或玩耍),孩子能說的詞卻不超過20個。對於這種存在“語言遲緩”傾向的孩子,若繼續用難度過大的唐詩作為主要語言養料輸入的話,孩子只會被“熏”得中毒。在指導家長增加有意義的互動並將自己的語言調整到兒童所在水平後,孩子沒多久就出現了更多語言模仿和有意義詞匯。
總之,給孩子欣賞唐詩沒有問題,但是存在幾個前提:
1.最好在孩子的自發表達能力已達到壹定水平(如:正常4歲~5歲)後,循序漸進;
2.父母選擇相對簡單的詩歌,用生動淺顯的語言講解,同時最好身邊有和詩句有關的實物、實景(至少有圖片、視頻)時;
3. 目的不是讓孩子背誦和在他人面前表演,但支持孩子自己出於興趣的朗誦和背誦;
4.求孩子理解和欣賞詩歌的“質”,而非“量”;
否則,哪怕小孩子依靠記憶被迫渾淪吞棗背下來上百首唐詩,幾年後只能像那首《鐵血丹心》壹樣,留下“依稀往夢似曾見”的模糊印象而已,逐漸煙消雲散。其實,有背那麽多唐詩的時間, 倒不如做些更有益孩子全面發展的事情,比如去大自然走走,到動物園看看,找小朋友玩玩……
話說如今,唐詩似乎也不如以前流行了,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玩ipad長大的,改天有空我再單獨談談這個培養語言遲緩兒童的好幫手!
另:培養孩子的能力,如果還沒到最合適的培養年齡,是需要家長/老師非常高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養來實現的,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則可能事倍功半,具體做法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疇。
幼時所接觸的很多事物,雖然日後會逐漸發覺種種受益之處,但若起初采用更符合發展規律的培養方式和內容,成年後受益必將更大。
換言之,對於壹個家庭來說,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在孩子教育上產生不同的結果。越希望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就越應該“讓孩子在什麽年齡就做什麽事情”,這樣效果最好,不然可能跑得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