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克裏斯托弗·馬洛對中世紀英國戲劇的揚棄情況?

克裏斯托弗·馬洛對中世紀英國戲劇的揚棄情況?

Maluo

馬洛,C.

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

英國戲劇家、詩人。生於1564年2月6日。父親是坎

特伯雷的鞋匠。他靠獎學金在當地學校和劍橋大學求學,

1584年獲學士學位。1587年本應得碩士學位,大學當局

懷疑他要到法國蘭斯參加天主教反對英國女王的陰謀,

拒絕授予。女王的樞密院破例進行幹預,證明他是為女

王服務,終於獲得碩士學位。文學史家推斷他曾受政府

之雇完成壹項秘密的政治使命。

在倫敦期間,他和探險家、政治活動家羅利、劇作

家查普曼、數學家哈裏奧特等懷疑宗教的人結成團體,

人稱“黑夜派”和無神論者。他被人告密,壹度入獄。

1593年 5月30日在倫敦附近酒店和兩個人口角,被刺死,

有人推測那兩個人可能是政府的特務。

早在劍橋時期,馬洛就開始寫戲,6、7年間***寫了

7 部劇本,開始了壹篇長篇敘事詩,寫了少量抒情短詩,

翻譯了奧維德的《愛情詩》 3卷、盧卡努斯的史詩《法

爾薩利亞》第壹卷。

在他的劇作中,《迦太基女王狄多》是根據維吉爾

的史詩《埃涅阿斯紀》第1、2、4卷的故事,與劇作家納

什合作,可能在劍橋寫成。除主要人物埃涅阿斯和狄多

的愛情悲劇外,他發展了求婚者雅爾巴斯的形象。劇中

有些段落在以後的劇作中(《浮士德》)大加發展;有

些手法如張冠李戴、心理恍惚、祈禱場面,顯然對莎士

比亞的劇作產生了影響。

可能也在劍橋時期, 他還創作了 《帖木兒》上篇

(1587),次年又寫了下篇。這兩部戲歌頌的是“人間的

王冠”。主人公是14世紀蒙古可□帖木兒,被寫成壹個

西徐亞(黑海以北)的遊牧人,憑強烈的意誌和蓋世的

武功征服了波斯王,取而代之。繼而他又征服了土耳其

皇帝和西亞壹帶許多君主,贏得了埃及蘇丹的女兒齊諾

克拉蒂的愛情。下篇繼續寫帖木兒征服亞歐壹系列信奉

基督教和回教的君主,以愛後齊諾克拉蒂之死和帖木兒

本人之死結束。

這兩部戲在形式上是中古悲劇,寫英雄從卑微的地

位上升到勝利的高峰最後衰落死亡的過程。它的主題則

是歌頌征服世界的雄心。帖木兒把所征服的帝王裝在囚

籠裏,隨軍出發,百般虐待侮辱;又讓被征服的帝王輪

番拉他坐的車乘,表現得十分殘酷,被稱為“上帝的鞭

子”。作品的哲學基礎是柏拉圖的理念高於現實的思想,

也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追求無限權力的要

求。作品的無韻詩體雄健有力,瓊森稱許它是“雄偉的

詩行”。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可能在1588年上演過。它是

根據新譯成英文的德國民間故事書改寫的。劇本敘述浮

士德不滿足於既有的中世紀知識,為了求得魔術,把靈

魂賣給魔鬼,供他驅使24年,到期他的靈魂被魔鬼劫往地

獄。此劇最早的版本不分幕,大致由3個部分組成:第1部

分寫浮士德與魔鬼訂約 ,最後部分寫浮士德之死,中間

部分以壹系列插曲形式寫24年的探索新知識的經歷,有

人認為出自納什的手筆。作者肯定知識是最偉大的力量,

有了知識就可以征服自然,實現社會理想。但是在中古

宗教蒙昧主義力量強大的歷史條件下,作為人文主義代

表的浮士德最終仍屈服於舊勢力,造成悲劇。

《馬耳他島的猶太人》約在1592年左右上演過,僅

存1633年的版本。據考證,此劇是根據當時關於君士坦

丁堡壹個猶太人的傳聞和土耳其人進軍馬耳他島的事跡

寫成。這出戲寫土耳其蘇丹要馬耳他納貢,馬耳他總督

決定由島國中的猶太人負擔。富有的猶太人巴拉巴斯拒

絕捐獻,他的財產房屋被充公。他為了報復,設計殺害

了壹批人,包括自己的女兒和她的情人,又勾結土耳其

占領者,使自己成為總督,然後設計陷害土耳其的首領,

自己卻墮入預設的沸鑊中喪命。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那個壹意追求無限財富的猶太人。

根據劇中人瑪基維裏的開幕詞、戲劇的結尾以及人物的

刻劃,看出作者對文藝復興時期的金錢崇拜是抱批判態

度的。但作者又認為前後壹致的猶太人還是勝過隨風倒

的基督徒。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明顯地受到此劇

的影響。

《愛德華二世》於1593年上演,是壹出歷史劇,寫

14世紀初英國愛德華二世登位後,聽信寵臣迦維斯頓,引

起諸侯叛亂;迦維斯頓被處死後,國王又寵信斯本塞,與

王後疏遠,引起後黨叛亂,最後遜位,並遭殺害。這出

戲反對像莎士比亞筆下的理查二世那樣的柔弱任性的君

主寵信佞人,導致封建內訌和自己的悲慘下場。此劇壹

掃前此冗長的臺詞,對話精練,情節緊湊,說明作者的

藝術技巧已漸成熟。

《巴黎的大屠殺》是壹部未完成的劇本,只寫了3幕,

以法國16世紀70年代迫害新教徒的聖巴托羅繆節日大屠

殺為背景,寫信奉新教的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和天主教勢

力的代表吉茲公爵之間的鬥爭,並暗示法王和英女王的

同盟關系。這部作品有強烈的反天主教傾向和現實政治

意義。

馬洛的敘事詩《希羅與利安德》也未寫完。全詩***

6章,馬洛只完成兩章,其余4章由查普曼續成。詩用雙

韻體,根據後期希臘傳說,寫愛神的女祭司希羅住在赫

勒斯滂(今達達尼爾)海峽歐洲壹側,與對岸青年利安

德相愛的故事。利安德經常在夜間由希羅的燈光指引泅

水過海和她相會,壹夜燈光被大風吹滅,利安德泅水淹

死,次日希羅發現後也投海殉情。這首詩歌頌了年輕人

純潔的愛情。

此外,馬洛的抒情短詩《熱情的牧羊人致情人詩》

也很著名,它歌頌理想的愛情,有人(據傳是羅利)寫

了《答牧羊人》壹詩,諷刺這種理想化的愛情,指出它

在生活中是不能實現的。

馬洛對英國戲劇發展的貢獻在於革新了中世紀戲劇,

在舞臺上創造了巨人性格,反映了時代精神,富於時代

氣息。他的作品熱情奔放,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戲劇結

構松散,但能打破悲喜劇的界限。無韻詩體經他錘煉,表

達能力大大提高。他不僅為莎士比亞創作鋪平道路,他

的作品本身也是英國文學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