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5、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尊老愛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1、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誌。——《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論語》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壹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壹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周秉清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2. 關於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詩歌或文言文有哪些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5、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6、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7、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
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9、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康熙
10、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11、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勸報親恩篇》
12、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13、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14、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15、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勸報親恩篇》
3. 與老人有關的詩句登樂遊原 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步出夏門行 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誌.采桑子 重陽 ***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壹年壹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酌金花酒,萬裏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裏,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壹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沈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禦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壹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采桑子 重陽 ***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壹年壹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酌金花酒,萬裏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裏,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壹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沈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禦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壹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江畔老人愁樂府 江南年少十八九,乘舟欲渡青溪口.青溪口邊壹老翁,鬢眉皓白已衰朽.自言家代仕梁陳,垂朱拖紫三十人.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疊鼓乘朱輪.父兄三葉皆尚主,子女四代為妃嬪.南山賜田接禦苑,北宮甲第連紫宸.直言榮華未休歇,不覺山崩海將竭.兵戈亂入建康城,煙火連燒未央闕.衣冠士子陷鋒刃,良將名臣盡埋沒.山川改易失市朝,衢路縱橫填白骨.老人此時尚少年,脫身走得投海邊.罷兵歲余未敢出,去鄉三載方來旋.蓬蒿忘卻五城宅,草木不識青溪田.雖然得歸到鄉土,零丁貧賤長辛苦.采樵屢入歷陽山,刈稻常過新林浦.少年欲知老人歲,豈知今年壹百五.君今少壯我已衰,我昔年少君不睹.人生貴賤各有時,莫見羸老相輕欺.感君相問為君說,說罷不覺令人悲. 采桑子 重陽 ***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壹年壹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酌金。
4. 老父告誡孫叔敖文言文原文 賈誼 著 孫叔敖為楚令尹①,壹國②吏民皆來賀。有壹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後來吊③。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盡來賀,子獨後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⑥。”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孫叔敖對曰:“甚善,謹記之。”
孫叔敖做了楚國的宰相,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有壹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喪帽,最後來拜訪。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宰相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吊喪,莫不是有什麽話要指教吧?”老人說:“是有話說。自己身份高了卻對人驕橫無禮的人人民就會離開他,地位高了卻擅自用權的人君王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了卻不知足的人禍患就隱伏在那裏。”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余的意見。”老人說:“地位越高,態度越謙虛;官職越大,處事越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千萬不要輕易索取別人的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孫叔敖回答說:“(您說的)非常好,我壹定會牢牢記住它們!”
字詞: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三度為楚相,有賢名。
令尹:楚國官名,相當於宰相。
為:當,做。
壹:全。
國:指都城。
衣:穿 。
衣粗衣:穿著麻制的喪衣。
吊:吊唁,引申為拜訪。
受吏民之垢:意即擔任宰相壹事,這是壹種謙虛的說法。
不肖:不能幹,沒有賢德。
患處之:災禍就隱伏在那裏。
意益下:越發將自己看低。
心益小:意思是處事越要小心謹慎。益,更。
惡:厭惡
全文重點字詞:
孫叔敖為(做,擔任)楚令尹,壹(全)國吏民(官員和百姓)皆來賀。有壹老父(老人),衣(做動詞,穿)粗衣,冠(做動詞,戴帽子)白冠,後來吊(原意為“慰問”,這裏是“吊唁”的意思)。孫叔敖正衣冠而(表承接)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助詞,無意)不肖(不賢能),使臣受吏民之(助詞的)垢(責罵),人盡(都)來賀,子獨後吊,豈(表反問的語氣詞,相當於“難道”)有說(說法)乎?”父日:“有說。身已貴而(表轉折)驕人(對人傲慢)者民去(離開、拋棄)之,位已高而擅權(擅自用權)者君惡(討厭)之,祿已厚(優厚)而不知足者患(禍患)處(隱伏)之。”孫叔敖再(兩次)拜曰:“敬受命,願(希望)聞余教(教導)。”父曰:“位已高意益(更加)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處事越要小心謹慎),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足夠)以(用來)治楚矣!”
孫叔敖采納了老者哪三條諫言?
原文回答:1 位已高而意益下。
2 官益大而心益小。
3 祿已厚而慎不敢取。
概括回答:1地位高了而心誌更要謙卑。
2 官職大了而心思更要謹慎小心。
3 俸祿優厚了而更要慎重,不敢索取。
文中孫叔敖是怎樣壹個人物,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壹下?
①他是壹個能虛心求教的人。
②身居高位而能嚴格要求自己,能正確而清醒地把握自己。
“老父”在服飾、行動上與“壹國吏民”有什麽不同?
他穿白衣戴白帽,“壹國吏民”都來祝賀他,而“老父”卻告誡他。
補充壹則與“納言”有關的事例。
示例:
1、唐太宗善納魏征良言,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2、劉邦善納張良良言,戰勝了項羽,壹統天下。
3、鄒忌諷齊王納諫。
4、李斯諫逐客
5、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5. 關於“祭奠父母”的文言文有哪些沁園春·悼念父親(新聲韻)噩耗突傳,嚴父歸天,不勝哀愁。
看陰雲密布,動驚天地;蒼松勁草,聞訊低頭。雨罩青山,江河嗚咽,子女親朋涕淚流。
仰天嘯,嘆至親長逝,父愛永休。 靈堂三尺幽幽,憶我父音容腦海留。
憑壹雙巧手,走南闖北;八面玲瓏,出納支收。孝敬雙親,教撫子女,和睦四鄰必應求。
威望樹,存亮節高風,千古傳謳。 祭祀是古代的國家大事。
在上古時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禮”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儀節。
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廟,祭各種神物都有壹套儀式。 中學課本的文言文中也出現了壹些有關古代祭祀的詞語,輯錄如下:社稷:《說文解字》:“社,地主也。”
即土地神。祭土地神的地方叫作“社”。
《西江月》:“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稷,《說文解字》:“五谷之長”,即五谷之神,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
封建統治者常祭社稷,祈求年豐。現在北京的中山公園,原是明朝建成的社稷壇,每年陰歷二月、八月帝王都會在這裏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歷代封建王朝的建立都要先建立社稷壇。社稷,又是國家政權的標誌和代稱。
如《陳涉世家》:“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五人墓碑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芋老人傳》:“竟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無不同於芋焉。”祭、祀:或單用,或連用,均指以供品祭天、祭神、祭祖,表示崇敬兼求保佑。
壹般上供於神佛稱“祭”,上供於祖先稱“祀”。古時重祀祭,五禮中以“祭”為重。
國君不重視“祭”,就要受到討伐。商湯征伐葛國,武王討伐紂王,都提出這條罪狀。
如《觸龍說趙太後》:“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古時把人作為祭品,奉獻給祖先和神靈稱“人祭”。
人祭的處死,最常見的是殺頭。如《史記?陳涉世家》中的“祭以尉首”即是。
齋戒:古人在祭祀、禮佛或舉行典禮前,必先齋戒。即先沐浴凈身,更衣,不喝酒,素食,獨居靜心靜性等。
清身潔心以示虔誠。《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
齋戒五日,說明禮節極隆重。藺相如要求秦王“亦宜齋戒五日”,在於打掉秦人盛氣淩人的氣焰,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爭取時間。
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妳舅舅今日齋戒去了。”奠、酹:《說文解字》中說“奠,置祭也。”
但“奠”和“祭”又有差別,祭從肉,奠從酒(多指以酒食祭祀死者)。如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
“酹”,灑酒於地,表示祭奠或立誓。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壹樽還酹江月。”
這裏是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還有 *** 《菩薩蠻?黃鶴樓》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犧牲:在古漢語中“犧”“牲”是兩個單音詞,都指祭祀的牲畜。古時宗廟祭禮牲口通常選用純色的,稱作“犧”。
祭祀用的牛、羊、豬稱為“牲”。如《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句中的“玉帛”,指古代傳神用的璧、琮和束帛。太牢、少牢:古人十分重視祭祀之禮,不同等級的人舉行祭祀所用的祭品“犧牲”的數目很有講究,有“太牢”和“少牢”之分。
“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禮記?王制》)“牢”是養牲畜的牢圈,引申為祭祀用的牛、羊、豬三牲。
壹頭牛、壹只羊和壹頭豬稱為“壹牢”或“牢”。“太牢”指牛羊豬三牲齊備。
如《荊軻刺秦王》中:“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少牢”指祭祀時只用豬、羊二牲作祭品。
如《伶官傳序》中:“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少牢告廟。”壹少牢,指豬、羊各壹;告廟,是向祖廟傳神禱告。
祖:祭路神。古人出行先祭路神,祈求平安。
祭畢設宴送行叫“祖餞”,就是“餞行”的意思。《荊軻刺秦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封:築土為壇祭天,叫作“封”。
《永遇樂?赤壁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漢代霍去病曾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築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故稱“封狼居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