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鋪浣溪沙,手卷玉鉤真珠”原文:
卷起珍珠做窗簾,掛上勾連,在高樓裏,我看起來像以前壹樣,憂郁依舊深鎖。風中落花如此憔悴,它的主人是誰?這讓我越來越困惑。
信使沒有給遠方的行人帶來消息,雨中的紫丁香讓我想起了悲傷。我在黃昏中回望三峽,看到河水從天而降。
2.翻譯:
卷起珍珠做的窗簾,掛上窗簾鉤,像從前壹樣從高樓上看著我,我的悲傷依舊鎖著。風中的落花如此憔悴,它的主人是誰?這讓我越來越困惑。
信使沒有帶來遠處行人的任何消息,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了凝結的悲傷。我在暮色中回望三峽,看到河水從天而降,奔騰不息。
3.贊賞:
這是壹個傷春恨春的詞。有很多詩人互相討厭,卻總是用深色的筆。像這種用詞點出“春恨”的很少見。詞的第壹篇從落花開始,寫春怨產生的催化劑;下壹部電影從思念的想法中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春恨的根源。作者使用了詞人常用的抒情手法,但很不尋常。
詞首有句“玉鉤上手搖真珠”,這不是情景語言,也不是情調語言,而是客觀直白的敘述,不能算是帶著感情訴諸情景,也不能算是帶著感情訴諸情景。第壹句中的“真珠”二字,可能叫“珠簾”,但正如古人所說:“妳若說“真珠”,讀者便知是簾。如果說“珠簾”,妳寧願知道它是真珠!提起真珍珠可以包裹的是珍珠簾,但珍珠簾不足以包裹真珍珠。後人改之,非所謂知己也。”“玉鉤上手卷真珠,鎖重樓照前春”委婉細膩。卷簾門本來是想觀風景,表達擁抱,卷了之後還是滿滿的春意。可見“鎖”是壹種無處不在的精神枷鎖,讓人想賣愁卻得不到。而“春恨”也不是抽象的。“花兒在風中飄落,誰是主人?”風不僅吹落了花,還把枯萎的殘紅吹得到處都是,無處可歸。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人的人生經歷都是漂泊和孤獨的。
最後壹句是“思慮悠悠”,這也是我思慮淒涼,無憂無慮的原因。
下壹部從人事入手,是對春恨的進壹步闡釋,也是“思長”的直接結果“青鳥不在雲外傳話,紫丁香在雨中空悲涼”,點出了“春恨”不斷的原因。這句話用的是西王母和漢武帝的典故。據說那只三足青鳥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武帝忽見殿前青鳥飛,後西王母至。然而,主人的思想遠離雲端,青鳥不為其傳話。對難以理解的主角的思念更是沈重。“丁香結”原是丁香的花蕾,表示固結難解。詩人常用它來比喻相思之苦揮之不去。比如李商隱《代人施》詩中有壹句:“香蕉不顯丁香結,春風同向。”李菁的獨創在於將丁香花融化在雨中的境界,讓丁香花苞這壹悲傷的象征更加悲傷動人,更加可憐。“青鳥”和“丁香”這兩句話,只是壹種穩定的對抗,壹個人,壹個瞬間,這種詩意的修辭,讓思念之情既空靈又真摯得難以理解。至此,詞的感情已經非常豐富和飽滿了。當手在玉鉤上滾動真珠時,已是春恨;風中沒有主人,青鳥不發消息,紫丁香空空如也,於是徒勞的向往變得無望,這是必然的結局。
最後以壹個場景結尾說:“回望綠波,追到天。”夕陽西下,長江與天相接。這個背景暗示了憂郁的深度和廣度。“連天”二字,讓人想起“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就這個意境而言,李靖和李漁是壹脈相承的。另外,從全詩來看,最後壹句的境界突然擴大,將詩中的悲傷置於與其人生經歷密切相關的歷史地理環境中,也與靈魂的起伏緊密吻合。
註:李靖((916-961八月12),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繼位。後來由於後周的威脅,皇帝被割據,改稱郡主,史稱南唐之主。他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動用外軍滅楚,滅閩。他在位時,南唐的疆域是最大的。但李靖的奢靡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李靖擅長讀書,有很多才能。他經常和他的寵臣韓熙載和馮延巳壹起進餐並作詩。他的文字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樸實。“小樓吹透玉,平復寒氣”是千古名句。961年去世,享年47歲。坦普爾諾。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謚號。他的詩被記載在南唐的兩種主要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