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
《我愛這土地》鑒賞
在開頭,詩人把“我”假設為壹只“鳥”的形象。這憂患意識來自對多災多難的祖國博大深沈的愛。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下,進壹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對象的描述,它們是:土地、河流、風、黎明。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於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就強化了詩人所要表現的“愛土地”“愛祖國”的主題。
《我愛這土地》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當代(現代、現當代)詩人。原名蔣正涵,號海澄,筆名艾青、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自幼由壹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回家。1928年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41年赴延安,任《詩刊》主編。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時代的精神,汲取了詩情,抗戰期間成為他創作的高潮期。詩作傾訴著民族的苦難,歌頌了祖國的戰鬥,滲透著時代氣氛,筆觸雄渾,氣勢壯闊,情調奮發昂揚。在中國新詩發展,艾青是繼郭沫若、聞壹多等人之後又壹位推動壹代詩風、並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勛章。《我愛這土地》選入2007版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壹課,現為2004版長春出版社七年級上的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