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再別康橋》,有壹定難度,壹般人很難駕馭。現在我就把朗誦時應註意的要點分享給大家。
首先,要準確把握這首詩的內容,透徹理解其內在含義,這是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離開了準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這個前提,那麽,藝術技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壹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要準確透徹地把握這首詩的內容,應註意以下幾點:
1.正確、深入的理解:朗誦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出來,需要透過字裏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要把握作品創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會準確地理解作品,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
2.深刻、細致的感受:有的朗誦,聽起來也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可就是打動不了聽眾。那就是朗誦者對作品的感受還太淺薄,沒有真正走進作品,而是在那裏無病呻吟。聽眾是敏銳的,他們不會被虛情所動,朗誦者要喚起聽眾的感情,使聽眾與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須仔細體味作品,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3.豐富、逼真的想象: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壹個個場景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象親眼看到、親身經歷壹樣。
其次,要合理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準確地表達作品的內在含義。要抓住這首詩“脈脈的溫情”,“淡淡的傷感”的基調,合理使用停頓、重音、語速、語調等手段,使主題得到體現和升華。
當然,渲染和烘托氣氛的底樂也相當重要,適合選配節奏舒緩壹點的曲子,如《月亮門》、《神秘園夜曲》、《星空》、《月光曲》、《秋日私語》、《離別曲》等。
近來,著名朗誦家藝術家康橋先生制作的音畫詩歌MV,在網上頗受歡迎。他朗誦的《再別康橋》聲情並茂,情景交融,意境優美,堪稱佳作,在各個網站等都能欣賞到。
《再別康橋》,把徐誌摩熱烈、真摯、輕柔、細膩又略帶飄逸的浪漫主義個性,作了充分顯示,給後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做壹條水草!那榆蔭下的壹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沈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壹只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壹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
徐誌摩就是這樣用含羞草般的觸覺和嬰兒般的情感去感知愛情的,是他的單純的愛情觀給他的詩作註入了浪漫的氣息。雖然這種浪漫不能成為現實,但是徐誌摩那熾熱與細膩的情感,在詩行中隨著康河靜靜地流淌。
作為徐誌摩詩歌的第壹個藝術特色,是對詩歌意象的苦心經營和有些帶有刻意性質的追求。他實在擅長於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於在生活中發掘詩趣,並使生活的形象與詩歌的意趣融會到他的作品裏,從而構成較高的美學境界。作為詩中的意象,如《再別康橋》出現了“雲彩”、“金柳”、“艷影”、“青荇”、“水草”、“虹”、“夢”、 “長篙”、“星輝”、“笙簫”、“夏蟲”、“康橋”、“衣袖”等意象,這些都是詩人珍藏在心靈深處的壹份情感,這些意象的虛與詩人心中情的實,相映成趣,壹張壹合,無不流露出意象的張力。通過情感化賦予客觀物象以感情色彩,使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詩更顯得飄逸而具有靈氣。因此,《再別康橋》成為徐誌摩發自性靈深處詩作的名篇。
再看看詩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裏的艷影”,不僅在他“心頭蕩漾”,更有壹種夢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飛揚,異想“滿載壹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壹系列意象的構成,這壹點上說明了當時的徐誌摩已接受了英國浪漫派詩的影響,吸取了歐洲象征派、印象派詩的特點。另外,《再別康橋》每節四行,韻式上都嚴格遵守二、四押韻,且每行兩頓或三頓,整首詩章句勻整,韻腳鏗鏘,但為了更貼切地表達情感,不拘泥於“句的均齊”。“尋夢?撐壹只長篙”壹句,如平靜的湖面泛起的瀾漪,使全詩生氣盎然。整首詩的節律與詩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詩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讀罷余音繚繞,給人壹種獨特的審美快感。這也體現出徐誌摩壹方面汲取了英國浪漫派詩人的神韻和音律的同時又根據漢語白話的特點逐漸把他筆下的詩發展成為壹種新詩的雛形。
徐誌摩詩歌的藝術成就是在性靈、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說,他的詩作在藝術上具有這三大特色。而且,這三者在他詩中實際上是不可分割地統壹在壹起的:性靈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意象來體現,意象,也需要通過音樂美這個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們***同構成了徐誌摩詩歌藝術的整體,使他的詩不僅在藝術上享有較高的地位,而且給中國新詩的發展帶來了某些有普遍藝術的經驗,作出了其他壹些詩人未能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