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詩歌,現存二十余首,都是樂府詩。壹部分詩反映了漢末戰亂的現實和人民的深重苦難。《薤露行》寫何進企圖借用軍閥力量消滅宦官,結果自己反而先被宦官消滅,並導致董卓來洛陽作亂。《蒿裏行》寫關東義軍聯合討伐董卓及義軍內部妳爭我奪的情形,詩末6句高度概括了生民百姓遭受的苦難,抒發了詩人傷亂憂時的情懷,被稱為“漢末實錄”。另壹部分詩表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統壹天下的雄心壯誌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短歌行》充分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的心情和統壹天下的壯誌。《觀滄海》描繪了大海吞吐宇宙的博大氣象,表現出詩人的寬闊襟懷。《龜雖壽》則抒發了老當益壯的壯誌豪情。
曹操的詩歌,語言質樸自然,用樂府古題寫時事,並繼承了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的創作精神,形成古直、悲涼。慷慨沈雄的詩歌風格。曹操用自己的詩文創作成功地影響了壹代詩風,為建安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貢獻。
曹植(192~232年),曹操的第三個兒子。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詩存八十余首,辭賦、散文四十余篇。
他的詩以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詩歌熱烈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表現出渴望建立功業的進取精神。《白馬篇》塑造了壹個武藝高強、戰功顯赫、忠貞愛國的遊俠形象,寄托詩人慷慨激昂的豪情和對功業的渴望。《鰕魚旦篇》中,詩人自比為鴻鵠,把“勢利惟是謀”的小人比喻為“不知江海流”的鰕魚旦,並立誌成為“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 的壯士,表現出超塵脫俗的非凡氣概。後期詩歌,主要訴說自己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苦悶和遭受壓抑迫害的悲憤。《贈白馬王彪》寫於223年,當時作者與曹彰、曹彪壹同去洛陽朝會,曹彰暴卒,後來詩人與白馬王曹彪返回封地時,監國使者規定二人不能結伴同行,詩人與曹彪被迫分手時寫下此詩。詩歌痛斥了曹丕手下挑撥曹氏兄弟情義的佞臣,表達對曹彰的深切悼念,抒發詩人淤積在心頭的悲憤之情。這首詩凝聚了詩人遭受政治重壓而產生的以悲憤為基調的復雜感情,真切感人,是融敘事、寫景、抒情為壹體的著名抒情長篇。
曹植對詩歌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是第壹位大力創作五言詩的文人,其詩歌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典雅、《楚辭》曲折迂回的表達、漢樂府反映現實的傳統,大大提高了五言詩的藝術表現力。曹植的詩歌善用象征手法,如《野田黃雀行》用鷂和羅網喻惡勢力,黃雀喻受苦者,少年喻反抗者,比喻生動而貼切。他的詩還講究對偶、煉字和聲色,如《公宴詩》“秋蘭被長級,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對偶工整,選詞精當,表現出深厚的語言素養。鐘嶸《詩品》稱其詩“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曹植的辭賦、散文也很出色。《洛神賦》描寫壹個人神戀愛的悲劇,通過描繪對洛神的追求與幻滅過程,抒發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滅。想象豐富,詞采富麗,體物寫誌,情意綿綿。
王粲(177—217年),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詩以《七哀詩》3首為代表。第壹首描寫192年董卓部將李榷、郭汜在長安作亂,詩人避難荊州途中的見聞。詩中用“白骨蔽平原”高度概括了戰亂中生靈塗炭的慘景,以饑婦棄子的特寫鏡頭揭露了無辜百姓的深重災難。王漿詩感物興懷,憂世悲己。
《登樓賦》是王萊滯留荊州登當陽城樓所寫。作者從眼前的自然美景人手,抒寫心中“雖信美而非吾士”的思鄉之情,與在劉表手下不受重用的抑郁悲憤融為壹體。《登樓賦》即景抒情,感人真切,是臉炙人口的抒情小賦。
蔡琰(生卒年不詳),即蔡文姬。董卓亂中,她被胡人擄掠至南匈奴,嫁給胡人,滯留12年,生兩子,後被曹操贖回,重嫁董祀。她的五言《悲憤詩》是壹篇自傳性質的長篇敘事詩,詩歌敘述了自己悲慘的經歷,展現了漢末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詩歌受漢樂府敘事詩的影響,通過細節描寫,具體生動地描寫各種場面和人物心態,真切感人,催人淚下。
阮籍(210~263年),生活在魏晉易代之際。曹魏後期統治者昏庸無能,司馬氏掌權,大肆誅殺異己,文人命運與建安時大異。阮籍用酣飲和無所作為消極反抗,躲避迫害。在生活中,他佯狂放誕。在詩歌中,他用隱約曲折的表達方式傾瀉他內心蘊藏的悲哀、苦惱和憤意,82首五言《詠懷詩》為其代表。這組詩非壹時壹地所作,表達了詩人壹生對動亂政治、對短暫人生、對汙濁社會的復雜思想感情。第壹首詩中,“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可視為組詩的總綱。其中,有的詩感嘆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如“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第32首)。有的詩感嘆世事的反復、名利的煩惱,如“繁華有憔淬,堂上生荊杞”(第3首),“高名令誌惑,重利使心憂。親呢懷反側,骨肉還相仇”(第72首)。有的詩對歷史和現實發出沈重哀嘆,如“蕭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第31首)。有的詩表達對虛偽禮法的蔑視,如“外厲貞素談,戶內滅芬芳”(第67首)。有的則是對壯士豪情壯誌的謳歌,如“壯士何慷慨,誌欲威八荒”(第39首),等等。作者用詠懷手法充分抒情,開詠懷詩體之先河,對後世影響很大。
阮籍詩常借比興、象征手法委婉曲折地表情達意,寄托懷抱。鐘嶸《詩品》評價其詩歌特點是:“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淵放,歸趣難求”。這也正代表了正始詩歌的藝術風貌。阮籍是建安以來第壹個全力作五言詩的詩人,是五言詩發展史上壹位重要的作家。
阮籍的辭賦多借題譏諷,辛辣尖刻。《獼猴賦》以獼猴喻人,酣暢淋漓地描繪了巧言偽詐的奸佞之徒的醜陋嘴臉;《大人先生傳》將虛偽的禮法之士比喻為褲子裏的虱子,生動巧妙地諷刺了禮法之士偽善欺世的醜態。
陸機(261—303年),太康文壇最著名的作家。陸機詩多擬古、贈答酬唱之作,內容為士大夫的壹般感慨,但他的詩追求辭藻的繁富和對偶的工整,探索了語言藝術的形式美,是當時形式主義詩風的代表人物。
陸機的賦文成就較高,《吊魏武帝文》寫得淒婉動人,《演連珠》表現了他運用驕偶文字的熟練技巧,《文賦》則是壹篇富有文彩的文學理論著作,其“詩緣情而約靡” 的主張影響很大。
左思(250?—305?年),在崇尚繁得的西晉詩壇上卓爾不群,他繼承發揚“建安風骨”的傳統,詩歌借古諷今,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左思曾以《三都賦》名震京都,“洛陽為之紙貴”,但確立他文學史上地位的是《詠史》詩8首。其主要內容是抨擊當時社會對出身低微的人才的不公平現象,表現了詩人對門閥士族的蔑視和抗爭。第二首寫道:“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胃躡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壹朝。”詩中用松草為喻,形象地揭露了門閥社會對人才的壓抑。而“被揭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第5首)表現出作者豪邁而悲壯的氣概。左思《詠史》詩開拓了借詠史以抒懷的新路,對後世影響很大。
劉琨(270~317年)是西晉末年的愛國誌士兼詩人,他和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成為鼓勵人們奮發有為的範例。劉琨詩現存僅3首,都是他後期保衛中原戰鬥生活的歷史見證。《扶風歌》描寫他赴任並州刺史並招募千余士兵,歷盡艱辛到達任所晉陽的情況,披露詩人的愛國至誠和對前途的憂慮。《答盧諶》和《重贈盧諶》是其絕命詩,劉琨與石勒交戰兵敗,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碑,後因事得罪段,遂陷縲紲而死。詩作激勵盧諶為國立功的同時,也抒發了詩人自己山窮水盡、英雄失路的無限悲哀的感情。《重贈盧諶》中的名句“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令人掩卷鼻酸。劉琨詩感情深厚、悲壯剛健。元代元好問《論詩絕句》高度稱贊他的詩歌,說“可惜並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將劉琨與建安詩人相提並論,表明其詩可上追建安風骨。
郭璞(276~324年)是西、東晉更替之際的詩人。其詩以《遊仙詩》14首為代表,他用華美而形象的文字,將隱士、神仙境界寫得生動傳神,如“臨源挹清波,陵岡掇丹黃”(第1首)等。郭璞詩繼承比興寄托傳統,借遊仙抒懷,表達自己的苦悶失意之情。如第5首:“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矽漳雖特達,明月難暗投。”抒寫人間黑暗,無法施展才華,自己又不願明珠暗投、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情懷。因此,郭璞詩與當時盛行的玄言詩大異其趣,《詩品》評價為“文體相輝,彪炳可玩。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壹”。
陶淵明(365~427年)是東晉末期的著名詩人。他渴望在美好而自由的田園生活中保持高潔的人格,並用大量詩文出色地描繪了他歸國田居的生活,生動記載了他回歸自然的心路歷程。他的作品和人品事跡,對後世文人和文學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陶淵明詩今存壹百二十多首,辭賦、散文十多篇,最重要的是其田園詩、詠懷詩和詠史詩。詩人筆下的田園不僅僅是詩人安身立命之所,更是壹個與黑暗現實、汙濁官場相對立的理想境界。《歸國田居》其壹:“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詩人壹方面把現實社會、官場比為“塵網”、“樊籠”,表達了詩人深惡痛絕的感情;另壹方面細致描繪了田園的純潔、幽美,流露出由衷的熱愛。《桃花源詩並記》中,詩人描繪了壹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在這裏,人人勞動,生活富裕,社會安寧。這是作者回歸田園思想的升華,由個人的擺脫“樊籠”、得到解脫、追求個體的自由,變為追求全社會的自由、美好和幸福,這是壹個了不起的變化,表達了作者至真至美的人生境界。
還有壹些田園詩反映了詩人躬耕田野的勞動生活及其體驗。《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描寫了壹個披戴月色,從草木叢生的小徑上荷鋤歸來的除草者的勞動形象。田間勞動,作為自食其力的隱士生活的壹個重要部分,詩人肯定了它的價值和意義,並由衷喜愛它,正如《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所寫:“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田園詩的成功創作,拓寬了詩歌的表現領域,成為後世壹個重要的詩歌題材。
另有壹些詩歌表現了詩人守誌不阿的人品:“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和郭主簿》);“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珍異類,卓然見高枝”(《飲酒》其八)。淩霜盛開的菊花和經冬不雕的青松,正是詩人挺立不屈的人格的象征。詠懷詩則集中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苦悶;“日月擲人去,有誌不獲騁”(《雜詩》二),“盛年不再來,壹日難再晨”(《雜詩》壹),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內心的不平靜。詠史詩則展現了詩人性格中豪放慷慨的壹面,《詠荊軻》熱情歌頌了不惜生命、勇於除暴的壯士荊閩,《讀山海經》第10首歌頌精衛和刑天雖死不屈的精神。
陶淵明的詩用極普通的“田家語”,描寫貼近現實生活的內容,富有真情實感,達到壹種將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美的境界。這與當時的玄言詩風迥然有別。對此,蘇武給予極高評價:“其詩質而實綺,臒而實腴。”
陶淵明的辭賦散文,也新穎別致。《五柳先生傳》不足二百字,卻寫出了傳主的愛好、生活態度及思想性情;《自祭文》為自己寫祭奠文章,別具壹格;《閑情賦》則用鋪排手法,表現了男女之間的深厚感情,是壹篇著名的愛情賦。
謝靈運(385~433年),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壹個著名詩人。其山水詩大多寫在他出任永嘉太守之後。這些詩用語富麗精工,帶著高門主人的閑散情調,描繪了永嘉、會稽、彭嘉湖等地的自然景色。“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過始寧墅》),用擬人手法寫山間美景;“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寫秋夜的曠遠;“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寫冬夜的寒峭;而《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因對初春景色的細膩描寫而為人所傳誦。
謝靈運詩的最大特點是有句無篇,過分雕琢,體現了《文心雕龍》所概括的山水詩的特點:“儷采百字之偶,爭價壹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他的詩開啟了南朝壹代新的詩風。
鮑照(414?壹466年),現存詩歌二百多首,《擬行路難》18首是其代表作品。鮑照詩的壹個重要內容是對士族門閥制度的強烈不滿和反抗,《擬行路難》其六寫道:“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其情悲憤滿懷,難以自抑。另壹重要內容是反映邊塞士卒的生活,如“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代出自薊北門行》),描寫邊塞戰地的艱苦酷寒景色,對唐代邊塞詩有較大影響。另外,《代放歌行》、《代貧賤愁苦行》等詩篇反映了社會底層貧寒賢士受壓抑的痛苦心情。鮑照詩內容豐富,感情奔放,呈現雄健豪放的特點。
鮑照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還在於他創造了以七言為主的歌行體。他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這種來源於樂府的歌謠體,並用革新的精神改造它,變逐句用韻為隔句用韻,或自由換韻,為七言體詩的發展拓寬了道路,對後世影響很大。
謝眺(464—499年),南朝齊詩人。他的詩受謝靈運影響很大,刻畫景物,細致逼真,有不少名句。如“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寫遠處疏淡的歸帆江樹;“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遊東田》)寫魚遊鳥飛的初夏景物等。謝眺發展了山水詩,並形成自己的特色,完全擺脫了玄言詩的影響,寫景與抒情彼此交融,增強了山水景色的藝術形象特色,從而形成清新流麗的詩歌風格。
謝眺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他的詩歌講究四聲音律,對仗工整。其中的壹些短詩,如《王孫遊》、《玉階怨》等,音調和諧,情致含蓄,對五言絕句的形成和發展有影響。
庚信(513~581年),南北朝最後壹位重要作家。他早年生活在江南,是梁代著名宮廷詩人。他早期的作品多屬宮體詩,形式綜艷,內容貧弱,多奉和、應酬之作。他後期詩文的風貌與其生活經歷大有關系:554年,他奉梁元帝之命出使西魏,被扣留在長安做官。北周取代西魏之後,他繼續擔任北周官職。這時他的詩文內容和風格隨之轉變,《擬詠懷》27首及《哀江南賦》是其代表。內容多傾訴對故國的懷念,對坎坷人生的悲嘆及屈仕敵國的痛苦。而長期的北方生活,又增加了他作品中遼闊蒼涼的北國氣息,如“流星夕照鏡,烽火夜燒原”,“輕雲飄馬足,明月動引弰”(均見《擬詠懷》),詩風轉變為蒼涼悲壯、剛健深沈。
庚信的早期詩歌,受齊梁新體詩風影響,註重聲律,講究對仗,而某些詩篇甚至暗合唐代近體詩的平民,如七言《烏夜啼》。五言《晚秋詩》等,對唐人影響最為直接。他後期的文學創作,受北朝文學影響。婦熟的創作技巧與厚重的人生經歷結合起來,使他的藝術造詣達到新的高度,杜甫《戲為六絕句》稱其為“庚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