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古漢語中有哪些常用的表達方式?

古漢語中有哪些常用的表達方式?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

第壹,隱喻

文言文的隱喻和現代漢語的隱喻壹樣,有本體,有喻體,有隱喻。當然,有的只有交通工具,有的沒有隱喻。

例1現在,我是壹條魚,為什麽要退出?(《史記·項羽本紀》)

現在的人就像廚房裏的刀和案板,我們就像案板上的魚和肉。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我們為什麽要和別人說再見呢?

例2:蟬蛻在泥濘中。(《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讓自己自動遠離汙泥濁水,擺脫蟬脫殼般的汙染環境。

例1用“刀”和“魚”來對比對方和自己,形象地刻畫了兩種對比鮮明的不同立場和危急情況。例2用“汙泥”和“汙穢的環境”比喻邪惡勢力,用“蟬蛻”比喻完全幹凈的生活,這是壹個具體的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在比喻中把屈原周圍的環境和他對生活的態度解釋得清清楚楚。

第二,誇張

誇張,主要是通過形象的語言,把藝術地描述的事物誇大或縮小,給人以強烈的感覺,從而增強句子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例1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人是壹定會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輕。

例二秦國不遺余力地控制其弊,追死趕北,埋屍百萬,血流不止。

秦國有剩余的精力乘人之危制服對方,追擊戰場上潰逃的敗兵,殺敵無數,血流成河,盾牌飄然。

例1用“泰山”和“鴻毛”來比較輕重,誇大和縮小了死亡的價值,表明了作者愛恨分明的態度和明確的價值取向。例2用“百萬屍橫遍野”和血流成河的浮盾描述戰爭的殘酷。誇張的描寫描繪了秦國的強大和殘暴,以及其他國家的弱小和慘敗。

第三,轉喻

用本體的特征或符號代替本體;用本體的歸屬或位置代替本體;借萬物代替屬於部分的本體,或借部分代替整體等修辭方法,都是借代。轉喻的主要目的是給人壹個具體可感的形象,引起讀者的形象思維。

例1願不遠千裏送兒子回老家。(《木蘭詩》)

希望能騎上千裏馬,送我回老家。

兩岸青山相對,孤帆自陽來。(李白《望天門山》)

兩岸青山相映,壹片白帆輕盈地飛向紅日。

例1中“壹千黎族”代替壹千馬麗,是以局部代替整體。例2中的“孤帆”用白帆代替小船,是以局部代替整體。

第四,比較

比喻是擬人、擬人的統稱,是模仿人對莊稼或事物對人的壹種修辭方法。這種修辭方法有時給人以對話或語言,有時給人以動作或形式,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性。

例10自從呼瑪去看了那條河,就把池塘裏的樹都拋棄了,還在不厭其煩地談論士兵。(姜奎,揚州慢)

自從南方金兵入侵後,連廢棄的池塘和古樹都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

例:11圈養的鳥懷念老林。(陶淵明《歸園》)

籠子裏的鳥懷念過去的樹林,池塘裏的魚懷念過去的深潭。

例12公兔腳簡單,母兔眼神迷離,兩只兔子走在地上旁邊。安能分辨出我是男是女嗎?(《樂府詩集·木蘭詩阿》)

公兔的腳毛茸茸的,母兔的眼睛瞇起來,兩只兔子並排跑著。我怎麽知道我是女性還是男性?

例10《壹池廢樹還厭談兵》把事說成人,作者用《壹池廢樹》透露出的“厭”字,把自己對戰爭的憎惡表達得淋漓盡致。11的《愛鳥》、《壹池之魚思》,也是把物說成人,“愛”和“思”是對自由的向往。作者用動物的人類思想語言來表達這種情感。例12:《安能辨我雌雄》就是把人寫成莊稼,動物只講雌雄,問“安能辨我雌雄”。很明顯,主角用幽默的語言說明了女扮男裝很難分辨。

動詞 (verb的縮寫)提問

如果妳有問題,妳應該問他們。有問題就要回答。有問題就要回答。提問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自己提問自己回答,壹類是對面提問正面回答。

然而,秦朝只是壹個地方...壹人之恥,七廟之恥。仁義不施,攻守傾向不同。(賈誼《秦論》)

然而,秦國是永州的壹小塊領土...但它經不起陳涉壹揮手臂,國家就毀了,被後人恥笑。為什麽?就是因為做不到義正詞嚴,所以攻防完全變了。

例14:傅敲甕,彈箏...今天,鄭偉不再敲骨灰盒,不再敲骨灰盒,而是放棄彈琴,抓住了機會。如果有,是什麽?我對現在很滿意,但我只是對它感到舒服。(李斯《諫驅逐書》)

敲打瓦罐,敲打瓷磚,彈奏秦征,敲打大腿,敲打時間...現在人們聽郭征和郭瑋的音樂,而不是演奏秦征,這是為什麽呢?只是為了聽起來開心,看起來舒服。

例15唉,大起大落論,雖名為天命,豈不是人之常情?原莊周得天下的原因,勝過失天下的人。(歐陽修《靈官傳》)

翻譯:啊!壹個國家興衰的原因,雖然總強調是天意,但實際上並不是由統治階級的政策和措施決定的?追溯唐建立統治和戰敗的過程,就足以說明這個道理了。

例13是壹個自問自答,意在引起讀者註意,以達到強調其結論“仁義不施,攻守勢不同”的目的。例14還自己問答,先解釋結果再解釋原因,給人壹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例15用否定問題刺激肯定答案,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這種反問句有點像現代漢語中的反問句。妳不必回答它。答案就在問題中。

六,雙關語

雙關語的顯著特點是這裏有所指,那裏有所指,有所指,有所指,耐人尋味。

例16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飲酒)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例17九面熟,如雕蟲。(龔自珍《紀海雜詩》)

精通邊防事務,卻被視為雕蟲小技。雖然我有很大的抱負,但最終會像壹棵不知名的草。

例18樹枝被覆蓋,樹葉在交流。(孔雀東南飛)

松、柏、梧桐的枝葉互相覆蓋,互相交流。

16中的“悠然”二字,有“遠”的字面意思,即南山在壹定的距離,也表示詩人采菊時的“曠達”。有了這種心境,詩人對眼前的美景就有了壹種“無憂無慮”的樣子和感覺。所以“無憂無慮”的雙關語很值得玩味。17“遠誌”的字面意思是壹種植物的名稱,是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藥。但詩人在這裏說的顯然不是草藥,而是他的崇高理想。所以用“誌存高遠”來形容他的遠大誌向。例18中的“交通”有詩中描寫的枝葉交織的意思,更有鐘卿與蘭芝心心相印的意境。俗話說生死相依,永遠在壹起,他們愛情的堅定程度令人驚嘆。

七。對比

不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表象,不同的本質,把它們並列起來,使之相互比較,或者用壹個事物來襯托另壹個事物,從而突出所要說明的問題,強調所要表達的觀點,這就是所謂的對比。

例19燕子與黑喜鵲,巢堂與祭壇。沈璐易欣,枯林稀(屈原的《射江》)

燕子和黑鳥在大廳和露臺築巢,而迷人的玉蘭樹死在灌木叢中。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從北京到豐縣詠五百字》)

富人的酒肉飄散著醇香,而死於饑寒的窮人的屍體卻躺在路上。

例21是程家扶貧促富的獨子。(“促進編織”)

只有這個名門因為小官吏的濫權而貧窮,卻因為提倡織布、穿皮衣、騎大馬而富足,而驕傲。

19號案中“麻雀黑喜鵲”與“沈璐信義”的地位和處境對比,說明了惡勢力當道,正直的人卻遭到誣陷和攻擊,揭示了君主意識不到國家危險的社會現實。例20中兩種情況的對比,描繪了封建社會貧富不平等背景下窮人的不幸遭遇。例21以先出名後窮再富的對比,抨擊了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殺人滅口的罪惡行徑。

八。二元性

如果幾個句子結構相同,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則構成對偶。對偶主要表現在音節的和諧和節奏的明快,給人以結構整齊的美感。

例22:南音飽滿,北音清亮。(蘇軾《石鐘山紀》)

南方的石頭聲沈重而模糊,北方的石頭聲清脆而悠揚。

例23歌臺暖,春意融融;舞廳寒袖,風雨悲。(杜牧《阿房宮賦》)

歌唱舞臺上的聲音充滿了溫暖,仿佛春天來了,舞池裏長袖帶來的寒冷就像風雨壹樣寒冷。

例24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絹。(孔雀東南飛)

左手拿著剪刀和尺子,右手拿著絲綢。

例21是壹個四字對,描述了石頭在不同方向的不同聲學效果。例22是兩個對立的句子,分別寫了唱歌跳舞的不同場景。例23是壹個五字對,描述了蘭芝的靈巧和忙碌。

九、排比

將幾個意義相關、結構相似、字數基本相同的句子有序排列,是壹種排比的修辭方法。排比的基本功能是強化語言潛能。

例25:壹個熟練的人幫助文了解牛,他的手的觸摸,他的肩膀的倚靠,他的鞋,他的膝蓋的位置...(《莊子·養生之主》)

有壹個廚師為惠亮國王屠宰奶牛。壹切,比如用手推牛,用肩膀靠近牛,用腳和膝蓋壓牛...

春季忌塵,夏季忌熱,秋季忌雨,冬季忌寒凍。(晁錯《論妳的小米》)

春天避免不了灰塵,夏天避免不了炎熱,秋天避免不了雨水,冬天避免不了冰雪。

例27妳的詩,我有付梓;妳的女兒,我已經結婚了;我寫了壹本妳的傳記。(袁枚《祭妹》)

我已經印了妳的詩;妳的女兒,我已經嫁給妳了;我已經寫了壹本妳的傳記。

以上三個例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這些排比句不僅具有很強的語言潛力,還具有使句子內容更加具體的作用。

X.重復

為了強調某種意義,突出某種感情,作者采用了在文章中反復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這種修辭方法就是重復。復現句壹般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哥哥已經回來了,我還是很多次回頭看妳。唉!唉!(袁枚《祭妹》)

哥哥回去了,壹次次回來看妳。唉!唉!

《出埃及記》29我君在前,誰生他的氣?.....吾君在前,誰也在後?(“自薦”)

我的君主就在我面前。妳為什麽這麽生氣?.....我的君主就在妳面前。妳為什麽這麽生氣?

例30:挑來挑去,用細字挑。采擷,有薄字。(《詩經·周南》)

摘車前子,摘,快摘。摘車前子,摘,快摘。

在例28中反復使用“唉,唉”突出了作者對死去的姐姐的悲傷懷念。“吾君在前,誰怒於他”這句話的反復使用,凸顯了毛遂對自己君主地位的維護和尊重,以及他對秦王的心理力量。例30中“挑來挑去”的反復使用,突出了挑的時候愉悅的心情。

十壹、禁忌

禁忌也叫避諱。遇到禁忌的事情,不方便直接說,要用其他的詞,避免掩蓋或者修飾。這種修辭方法是禁忌。

31山崩後,常為什麽把自己托付給趙?(《戰國策·趙策》)

有壹天,慈禧太後不幸去世。昌憑什麽落戶趙?

所以說,這樣看著別人的人,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柳宗元《捕蛇者》)

所以寫下來,等觀察民風的人拿來做參考。

《出埃及記》33前者有國王的命令,擔心薪水,所以無法建立王朝。(《孟子·公孫醜》)

昨天,國王下令要來,因為我身體不舒服,所以不能去宮廷見國王。

31中的“崩山”二字,是避諱“死”字的。例32中的“人的風格”是壹個禁忌詞,用來避開唐朝皇帝李世民的“人”。例33中的“擔心薪水”是壹個禁忌詞,以避免“生病”壹詞。

十二。互文性

在連貫的話語中,兩個應該壹起說的詞相互分離,形成互文性,稱為互文性。

例34十三會編素菜,十四會學做衣服,十五會彈鋼琴,十六會背詩。(孔雀東南飛)

十三歲到十六歲,我學會了織布、剪衣服、彈鋼琴、讀詩書。

例35吵著要東西,壹下子奔了南北。(柳宗元《捕蛇者》)

到處叫嚷騷擾。

我,主人,下了馬,我的客人上了船。(白居易《琵琶行》)

賓主先後下馬登船。

例34的年齡是互補的。例35的“東西”和“南北”是互補的。例36中的“主”和“客”是互補的。

十三,還有提壹下

把兩個相關的東西並列放在壹句話裏,叫做並列。有人稱之為“共論分解”。

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或者我不知道,或者我不知道。(韓愈《世說》)

翻譯:我不懂句子,但我渴望向老師學習;我不會回答難題,但我也不想向老師求教。

例38耳目聰明(《後漢書·華佗傳》)

耳朵聽得清楚,眼睛看得清楚。

如果真的有犯罪的人,忠誠善良,應該得到部門的獎勵。(《諸葛亮的《出師表》)

如果有人做了壞事,觸犯了國法,就要交給主管官員處罰;如果有盡心盡力的,會給主管官員獎勵。

以上例子都使用了並置的修辭方法,譯文對句子的並置部分進行了調整,使之成為兩個並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