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分類如下:
音律形式
中國古代詩歌按音律形式可分為:詩、詞、曲。詩又可分為古體詩和近代詩。曲可分為散曲和劇曲。
古體詩
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的詩歌。包括“詩經”、“楚辭”、“樂府”等。“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近體詩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唐代出現的格律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格律嚴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聲(平仄相對),聯有定對(中間兩聯對仗)
擴展知識
絕句同律詩的區別,最明顯的是句數不同,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絕句的平仄對仗沒有律詩那麽嚴格。
唐朝以前的絕句叫做古絕句,押韻平仄對仗都較自由;唐朝以後的絕句稱為近體絕句,大部分也不講究對仗,稱作散體,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有的絕句像律詩的壹半,格律同於律詩的前四句、後四句或中間四句。
同於律詩前四句的,後兩句對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裏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同於律詩後四句的,前兩句對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同於律詩中間四句的,前後兩句都對仗,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
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壹段。詞的壹段叫壹闕或壹片,第壹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壹套數都以第壹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壹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