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辛棄疾
多少行人在漁鼓臺清江中間落淚。放眼西北長安,窮山無數。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傍晚,江面愁雲,山中鷓鴣。(魚雨·左毅:魚雨)
翻譯:
贛江魚骨臺流水中有許多受難人民的眼淚。我仰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
但是青山怎麽攔河呢?浩瀚的河流終於向東流去。在江邊的傍晚,我聽到深山裏鷓鴣悲鳴的聲音,心裏充滿了悲傷。
擴展數據:
1,創作背景:
惜春二、三年間(公元1175年至1176年),辛棄疾被任命為江西階下囚,經常巡視湘贛兩地。來到寇口,遙望日夜奔流的滔滔江水,詩人的思緒也像這條河壹樣起伏不定,壹望無際,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2、內容介紹:
《菩薩江棗口筆》是宋代著名詩人辛棄疾在江西受刑,途經江口時所作。此詞作者到漁谷臺(今江西省贛州市西北賀蘭山山頂)眺望遠方,“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之情。第壹部影片從眼前的壹幕引出歷史記憶,表達了國家淪陷的痛苦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壹部電影借風景來表達悲傷和不滿的情緒。
全詩對朝廷勾踐江南的不滿和自身的無奈都是淡淡的,既不暴烈也不熾烈,用非常明確的比喻表達了深厚的愛國情懷,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詩中瑰寶。
百度百科-菩薩俠,書,江西,築口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