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秋節賞月對聯

中秋節賞月對聯

《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separator]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選自《全唐詩》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征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詩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兩句下字奇險,立意浪漫,別具壹格。

[separator]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壹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兒欲下星鬥動,天樂壹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選自《全唐詩》 這首詩***十六句,每四句壹韻,每壹韻又是壹個自然段落。第壹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發自然;最後壹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情感,略出桃源別後,難再重遊壹意。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隨景而移,有起伏叠宕之感。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壹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選自《全唐詩》 此詩作於遠放江州之際,表現了物是人非的情感,於時間的轉換中逗出空的轉換,又於時空的轉換中,透出感情的轉換,昔之樂遊,今之苦嘆,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謫居生涯中的愁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選自《全唐詩》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於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於人間。全詩詠物以虛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壹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

《中秋見月和子由》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壹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註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 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壹夢瑤臺客。

選自《宋詩鈔》 這首長歌十四聯二十八句,可謂中秋詩中的長篇。詩中從月升寫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繪了中秋之月,又生動地記述了中秋人事。詩中"壹杯未盡銀闕湧,亂去脫壞如崩濤"氣勢堪壯,"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想象獨特,"千燈夜作魚龍變","低昂赴節隨歌板"說出民風,"歸來呼酒更重看","對月題詩有幾人"道來己情,全詩景情交錯,人我雜出,氣格抑揚,詩情頓挫,低回中轉酣暢,激越中出衰婉,實為中秋詠月詩中的上乘之作。

《中秋登樓望月》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選自《宋詩鈔》)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壹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裏***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 齊已

空碧無雲露濕衣,眾星光外湧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中秋待月 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裏,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倪莊中秋 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經典中秋賞月詞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選自《全宋詞》 這是壹首最為著名的中秋詞,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懷子由。

上片以設問句陡然領起,在追問神秘之月中,引出"乘風歸去"與在人間的心理上的矛盾鬥爭,在對矛盾雙方的取舍中,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的愛戀。

下片過片轉寫月光,在月光隨著時間變換的移動中,逗出無眠之人,又由無眠之人對中秋圓月的質問中,抖出離別情思,但筆到而意轉,遂借月之圓缺的"物理"排解人之離合的情理,最後以由衷的美好祝願收結全篇,表達了作者超逸曠達的情懷。

[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壹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選自《全宋詞》 這首詞題為"中秋寄遠",其主旨無疑是表達佳節思親之情。

上片先以"快"字點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擔心之意,再以"憐"字表愛月之心,上片壹問妙語雙關,明裏關懷嫦娥之孤冷,暗中感傷自己之幽獨。

下片先寫賞月之宴之酒之歌,後述賞月之人之嘆之想,冀月圓說團圓,情溢字裏行間。全詞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念奴嬌]中秋對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並骨寒,人在水晶宮裏。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千裏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選自《古今圖書集成》 此詞浮想殊奇,造語浪漫,對月之人似親昨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詞人貌似仙人, 而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煩惱,人間天上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雜錯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兩結拍,上結"欲跨彩雲飛起",有超俗之想,下結"莫負廣寒沈醉",又顯感傷,大起大落中,將矛盾的心態淋漓吐出。

中秋祭月賞月的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潮於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形成燒鬥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

現代詩歌:中秋散文詩

月亮升起的地方

----作者:小島

月亮升起

有雕歸巢的聲音

有魚兒躍出碧光

有琴聲演繹古老傳說

好多不知誰的眼睛

落於白樺樹上 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裏

卻拋給月亮

無限柔情

也是那晚

貼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淩花裹著

在我的夢中

溶化了

(薩爾圖:大慶市壹地名,

蒙語意為月亮升起的地方)

———————

中 秋

◇唐人◇

當中秋的月亮突襲而至

有人驚慌失措。

月光如子彈般灑落。

傷的都是人心。

中秋披著暗藍色的大氅

那是我的防彈衣麽

人們藏匿於每個歡樂的地方

壹夜征人盡望鄉

中秋使人強壯。

大家吃著月餅,

月餅長的和地雷壹樣。

我們被月亮暗算了。

唱著寒來暑往,

遍體鱗傷

中秋

1

如果那也算作壹次分離

在我年輕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諒妳

就像落葉可以原諒野風 無禮

青春可以原諒歲月 將她抹去

2

蟋蟀停止了吵鬧

石榴樹掛滿了羞紅的果

最後那壹場雨淋濕了野玫瑰

(他們說湖邊的玫瑰喜歡歌)

妳會不會坐在月下

聽我唱

聽我的歌飛進山林

飛越湖水

飛向那壹輪圓月

3

人生本來就是壹場難演的戲

在眾人圍成的舞臺上

沒有燈火 沒有音樂

只有用我嘹亮的聲音

唱那首忘了名字的歌

那又怎麽樣呢

歲月還將繼續

不知到哪壹天 又要分離

4

月已升至半空

原來湖水也會有潮聲

原來自始至終永恒不變的

只是月圓月缺

蒼白的林中

秋菊綻放

月下

妳我含淚揮別

中秋

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美國僑眷劉登翰

這壹輪月亮很古典

從陶淵明的那片天空

(東籬菊開成壹幅水墨)

向我們瞻望

悠悠南山

迪斯科的把夜撕成好幾瓣

每瓣都在腳下

旋成壹朵七彩蓮花

那年李白也是這樣舞的吆

舉杯邀月,對影成仨

淡淡河漢

月亮跳進水裏

洗壹個很現代的海水浴

怎麽也洗不去歲月歲月的牙黃

水裏嫦娥的舞袖

壹定比廣寒宮多情

關關睢鳩

陽臺很寬

好像專為承接今晚的月光

誰說露天舞會只屬於

穿牛仔褲的青年

下壹支舞曲是倫巴

嬋娟,我請妳

幸福的“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