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詳細描述渾河及其改道。

詳細描述渾河及其改道。

渾河是流經沈陽南部邊緣的最天然的河流,也是遼寧省的第二大河流。它原本是遼河的主要支流。

1958年,盤山縣六間房阻斷外遼河後,與太子河匯合,形成渾太河水系。

渾河是壹條偉大的河流,也是哺育了壹代又壹代沈陽人的母親河。

發源於清苑縣滾馬嶺海拔750米的渾河,有“渾河源頭”石碑。

自東向西流經清遠、新賓、撫順、沈陽、遼中、海城、泰安等市縣,從原遼河口營口入海。

全長415公裏,流域面積11481平方公裏。

早在漢代,《史記》中就有渾河的記載,《漢書地理》中稱之為小遼河。

“渾河”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遼史·地理》中:“渾河在董賢和凡河之間。

“東郡河是太子河。

渾河也叫“神水”。

《沈陽縣誌》載:“渾河,城南十裏,淹沒。

沈陽因位於沈水之北(陽)而得名。

神水之名最早見於《元朝統壹誌》:“原名神水,水勢湍急,混沙,故名渾河。

明代出版的《遼東誌》和《全廖智》都說:“渾河...即古神水,故名縣。

“由此可見,神水之名產生於元代或元代以前。

《沈陽百科·神水》詞條載:“今流經沈陽的渾河部分古稱。

沈是唐代渤海國沈州沈縣境內的壹條河流的名稱。

遼代天仙三年(929),沈水郡被廢,沈州及沈州沈水郡人遷至沈陽。

遷移過來的渤海人習慣放置自己的籍貫地名,把自己的籍貫山名、河名搬到新居。沈水也適用於渾河流經沈陽的部分。

遼代的沈周,元代的沈陽道,明代的沈陽衛,今天的沈陽城,都是以此水命名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渾河流經沈陽的那段,以前叫神水,應該是遼代天仙三年後開始的。

當時神水在今天的沈陽北部。

直到渾河改道到城南後,因為城北在沈水,才出現了沈陽的名字。

渾河鳥瞰圖

歷史上,沈陽的渾河至少改道過兩次。

清代苗潤龍《伴京古跡七十二泡雜記》載:“若按內池,土人(當地人)謂之幹龜。

“苗潤龍在《沈陽白永》中寫了壹句詩:“不勞而獲不必放開手,春雨同漲不必愁。

風雨無阻正是我想要的,春光級別七十二坑。

”詩人自己說:“城中有七十二池,名為泡子。

春夏之交,雨水流回澤,水不漏出來,沒有泛濫的危險。

這座城市存錢以備不時之需。

“沈陽有關於渾河改道的軼事。

《東三省史跡》載:“在省(市)以北八裏二臺子村,有壹座關帝廟,名為關泉寺。

傳道士說是唐朝時加建的,遼金考時,渾河的水曾從殿前向東流過,所以這座廟就叫觀泉寺。

《沈陽縣誌》“沈水”也在註中說:“沈水舊路原在今縣北。

“可是,這條渾河老路在哪裏?

《北陵略》說:“陵前之河,原是渾河之體……”今新開河(又名北運河),原名李詠河,清三年春(1911)沿渾河古道重新開挖。

沈陽北部新樂遺址發現後,專家對遺址前的沙河子砂礦進行了科學鑒定,證明了7200年前渾河主幹道流經沈陽北部。

是壹條古河,水域廣,流量大。

這條古河道是古代“沈陽”渾河的早期河道。

沈陽渾河第二古河道是萬泉河和五裏河,又稱小神水。

這條水道如今已不存在,其走向與1952人工開挖的南運河大致相同。

在南運河流經的土地上,有萬泉河、萬柳塘、青年公園、南湖等原生態湖泊。在開挖南運河之前,這些湖泊都是大水泡。

南運河附近有很多沙崗,俗稱沙崗。

它們是河流在廢棄河道上留下的軛狀河痕和河流堆積的沙丘,是壹條更大的河流作用的結果。

所以人們常說的小淹沒河,即萬泉河、五裏河,原是古渾河從沈陽北部改道至城南。

渾河經過兩次大改道時,其走向現在是渾河的主航道;但原來的河還是有水流的,只是變成了渾河的分流,水量也減少了。

渾河改道至沈陽以南的最晚時間是在程遠宗元稹二年(1296)之前,因為元稹二年有“沈陽”之名。

這說明在此之前,渾河已經改道到城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