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八年級上的課後那十首詩的賞析哪位好心人TELL ME?

八年級上的課後那十首詩的賞析哪位好心人TELL ME?

1.漢樂府《長歌行》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誌》)。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壹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註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壹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壹種蔬菜。 晞:曬幹。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裏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壹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雕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壹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壹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雕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壹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壹首名作。詩中用了壹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壹幅明媚的春景,園子裏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壹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壹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壹樣,壹直向東流入大海,壹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2.王績《野望》

東臯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仿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 這首詩在藝術上以質樸自然見長。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閑適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詩人仿徨無依的莫名苦悶。

[註釋](1)東臯:山西省河津縣的東臯村,詩人隱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仿徨。(3)落暉:落日的余光。(4)犢:小牛。采薇:《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借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臯村頭悵望,仿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壹棵樹都雕謝枯黃,每壹座山峰都塗上落日的余暉。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郁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仿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臯是水邊地。東臯,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壹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臯,自號“東臯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仿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壹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壹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麽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壹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壹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壹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為壹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壹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壹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壹層。這正符合律詩的壹種基本章法。

3.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 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 平海夕漫漫。

譯文壹:

草木枯黃雕零,鴻雁南飛,北風呼嘯,江上充滿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遙望楚地,仿佛在茫茫雲端。

客居生活讓思鄉的眼淚已經流盡,孤帆遠在天邊,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問問迷路渡口在哪邊?暮色蒼茫只見海水漫漫。

譯文二:

草木枯黃雕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壹江秋水壹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壹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註釋:

(1)木落:因秋天到來,樹葉零落。雁南渡:雁由北方向南方飛去。

(2)襄水曲:因陵園浩然家居襄水岸邊的彎曲處。襄水,也叫襄河,是漢水流經襄樊市以下壹段。

(3)楚雲端:襄陽古屬楚地,而且地勢高峻,翹首回望,如在天際。

(4)鄉淚:四鄉的眼淚。

(5)迷津:指迷失津渡,不知道路。津:渡口。

(6)平海:指水面平闊。古時間或也有稱江為海的。或指江面平闊如海,亦可通。漫漫:無邊無際。這裏形容“夕”,表示黑夜漫長,寧戚《飯亍歌》:“長夜漫漫何時旦?”

賞析壹:

這詩題又作《早寒江上有懷》,是作者離開長安以後,東遊吳越,滯留江上,因早寒思歸而作的。首聯,起調高致,意境遼闊,寫出了思歸的無限寂寞和悵惘。接著的第二聯以清新明麗的語言,深情地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這是何等的親切。千裏迢迢,遠隔雲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悵。所以第三聯用“鄉淚客中盡”承第二聯的思歸,而“孤帆天際看”則承首聯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對,韻致淒切。思鄉之淚,已在客中流盡,傷心慘惻;片影孤帆,飄泊天際,孤獨淒涼。最後兩句,因欲歸不得,悵望雲天,迷津有問,世路崎嶇,“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緒。"詩人用“平海夕漫”這樣的景語,表達了自己的苦悶和仿徨。蘊藉不露,悠然不盡。全詩形象結合抒情,融洽渾成,饒有韻致。這江上思歸,是和仕途失意緊密連在壹起的。而思歸,就常常是抒發仕途失意的另壹種表現。

賞析二: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著眼於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氣候特點,應該說,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情懷,於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家鄉在襄水灣曲處,遠隔著楚地雲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壹個“近”將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於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看天際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致,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麽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裏去問路呢?

最後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裏不是純粹寫實,有著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遊漫遊過壹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壹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可能作與漫遊時期。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並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賞析三: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自然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壹幅深秋景象。處身於這種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

這是壹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雲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遊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煉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只是透露壹些思鄉的消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麽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壹泄無余了。不僅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歸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

“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壹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沖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於東南各地(最後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於壹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賞析四:

這是壹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詩人在異鄉遙望故鄉,深深地眷念襄陽、襄水,但故鄉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鄉之淚、遙看天際孤帆。這壹種飄零之感只有羈旅中人才能深切地體會到。此詩的最後兩句既實寫當時情形,又隱喻詩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這首詩透露出作者長安碰壁之後的牢騷和惘然,思鄉之情和寫景之句渾然壹體,深沈含蓄。

根據詩的內容看,大約是作者漫遊長江下遊時的作品。當時正是秋季,天卻相當寒冷。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之淚。再加以當時作者奔走於長江下遊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復雜的。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本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後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這是壹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解說]秋風起,樹葉飄落,大雁南飛,詩人在長江之上遙望雲端,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想象遠處雲彩之下也許就是襄水邊的家鄉。看到孤帆從天邊駛過,勾起他乘船返鄉的念頭。但江水漫漫,到哪裏去找渡口呢?言外之意是說自己返鄉的願望壹時還難以實現。

[賞析] 此詩也是孟浩然漫遊途中所作。“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兩句緣鮑照“木落江渡寒”,樹葉飄零,北雁南飛,江上早寒,壹片落寞秋景。詩人在異鄉遙望故鄉,深深地眷念襄陽、襄水,但故鄉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鄉之淚、遙看天際孤帆。這壹種飄零之感只有羈旅中人才能深切地體會到。此詩的最後兩句既實寫當時情形,又隱喻詩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這首詩透露出作者長安碰壁之後的牢騷和惘然,思鄉之情和寫景之句渾然壹體,深沈含蓄。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簡註〕

張丞相:即張九齡,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壹年)擔任丞相職務。

雲夢:古代的兩個大沼澤,在湖北省長江南北兩側,江北為雲,江南為夢,後來大部分變成陸地。合稱“雲夢澤”。

羨魚:羨慕釣魚。《漢書·董仲舒傳》中說: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與其空口贊賞別人的成績,不如自己紮紮實實地做點事情。

〔淺析〕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壹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壹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常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於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願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壹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洞庭湖裏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壹眼看雲,只見湖山相映,水天壹色,渾然成為壹體,美麗極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在這浩翰的湖面和雲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嶽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致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願為國家效力,做壹番事業。這是寫景的妙用。

詩的後四句,轉入抒發詩人自己的感情,轉得也很自然。眼前洞庭湖的美景,觸動了詩人的心事,使他想起自己隱居獨處、默默無聞的境地,不禁感慨萬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濟是渡水,舟楫是船和槳,端居是閑居無事可做。這兩句,詩人用巧妙的比喻,向張丞相表白:我是不甘心過隱居生活的;虛度年華,辜負大好時光,我感到羞恥。可是,我要渡水卻沒有船只,我要出來做事卻無人引薦,這就是我的難處啊!

最後兩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婉轉地向執掌大權的張丞相提出請求。這兩句詩,是古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轉化來的。它的本意是說,與其站在河邊空叫“好魚!好魚!”不如回家去編織捕魚的網。在這裏,詩人聯系自己的心情,給這句古話賦予了新的意義,把張丞相比為“垂釣者”,而自己卻在“坐觀”,不能去捕魚,只有感慨而已。意思就是說:您張丞相在執掌國政,我怎麽可以袖手旁觀呢?但我這個閑居的隱士又不能夠替您效力,無奈,我只能空向您表示壹番羨慕之情罷了。這意思雖然很委婉,但卻是明白的:希求張丞相引薦,為他找壹條出路。

然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裏,有作為的人想出頭,談何容易!“當路無人”,孟浩然終於沒有尋到出路,四處碰鼻,灰心失望,五十二歲時就在故鄉南園病逝。

讀這首詩,覺得它的思想意義不大,但是它的寫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卻是值得借鑒的。而且,它象壹面鏡子,照出了當時社會的弊病,反映出知識分子尋求道路的苦悶心境。這些都是可取的。

5.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壹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壹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壹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麽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本句具有壹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註和反復品味的名句。

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實體“仙鶴”之外,它的指向應該是即“壹切”之意。“不復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白雲”變幻難測,寓托著作者世事難料的籲嗟嘆喟。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麽“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濃濃的鄉愁。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極富人情味:艷陽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佇立在眼前。和煦的陽光灑滿江面,溫暖著親人。依稀間,鸚鵡洲上的芳草叢中走來壹身正氣、擊鼓罵曹的禰衡,他面對黃祖的屠刀,視死如歸,血灑碧草,正是無數浪跡天涯的遊子浸滿血淚的無私付出,才構築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鄉。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然而天下遊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壹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壹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壹“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詩作具有的濃郁民歌風味,景到言到情到,語如聯珠,自然天成,對仗工整,音律諧美,文采飛揚。詩人將思念親人的狹義鄉愁與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有機結合,把鄉愁情懷抒發得波瀾壯闊、豪邁昂揚,使得本篇的韻味和風骨跨上了同類詩作的峰巔,成為被後人推為唐朝七律詩中的第壹佳作。

6. 送友人

李白

原文: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①。

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②。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③。

譯文:

蒼山翠嶺橫臥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環繞東城流。此地壹為別,妳將如蓬草孤獨行萬裏。遊子的行蹤似天上浮雲,落日難留,縱有深深情誼。揮手告別,妳我各奔東西。蕭蕭長嗚,馬匹也怨別離。

註釋:

①郭:外城。

②壹:助詞,加強語氣。孤蓬:蓬草遇風吹散,飛轉無定,詩人常用來比喻遊子。征:征途。

③茲:此,現在。蕭蕭:馬鳴聲。班馬:離群的馬。

寫作背景:作者於岸邊送別友人。

鑒賞:

這是壹首送別作。但這首詩通過對送別環境的描寫,表達了李白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在青山綠水間,作者與友人並肩而行,情意綿綿。這次壹分別,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飛轉,萬裏飄零,再見不知何日。“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蹤飄忽不定與自己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雲與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蕭蕭班馬鳴”更增添了別時的惆悵,全詩聲色俱佳,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雖感傷別離,卻不使人灰心、頹廢。

7.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裏晴空,壹只鶴淩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壹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壹種獨特的意象,讓壹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壹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壹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壹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壹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壹種色調,壹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壹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壹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潮”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壹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壹鶴淩雲”,這壹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裏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淩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壹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壹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壹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麽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壹起,所獲得的全然是壹種勵誌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壹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壹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小傳: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後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壹同參預那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壹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

    

(壹)學習重點:

1.了解這首詩的背景,理解詩的大意。2.背誦這首詩。

(二)語言積累與運用:

結合書下註釋,理解下面的詞語。 1. 寂寥:寂靜;空曠。 2. 春朝:春天的早晨。這裏可譯作春天.3. 排雲上:沖雲直上。排:推開;沖出。4. 便:就;於是。 5. 碧霄:藍天。

(三)內容分析:

1. 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郎州司馬時所作。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後,並沒有消沈下去。《秋詞》就是被貶郎州時寫的,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並沒有悲觀失望,而是壹反常態,贊美秋天,給人壹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壹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