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風詩》西晉:潘嶽
綰發綰發。發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
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
隱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壹日三省。
白話文釋義:把烏黑的頭發卷起來,進入成年人行列。要學習各種技能,繼承優良家風,為人要恭敬謹慎。就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家族美德要發揚光大。
鶴在北山嗚叫,鶴的孩子也附和著嗚叫,不能繼承發揚家風,感到很痛苦,無法排解。家族的家庭風既定,家規嚴謹。我必須壹日三省,隨時隨地檢點自己,豈敢荒廢。
2,《誡子弟》明代:林翰
千裏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白話文釋義:千裏之外送壹封家書回去,勸說家人別為三尺之地與人斤斤計較,就如當年秦始皇修建了不朽的萬裏長城,但是自己怎麽也難逃壹死,就是爭來三尺之地又有何意義呢?
3,《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宋代:範仲淹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
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
敬長與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
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善根。
白話文釋義:盡孝道當竭盡全力,忠誠勇敢懷有赤誠之心;兄弟姐妹互相幫助,要知慈悲是沒有度量,沒有盡頭。勤奮學習研讀聖賢書,像敬重父母壹樣尊敬師長;懂禮儀知謙讓,切勿疏忽輕狂,謙遜忍讓、態度寬厚和善,鄰裏方和睦。
尊敬長輩關懷幼小,體恤鰥寡孤獨與弱勢群體;謙恭廉明,戒驕戒躁,才能樹立威信,為人信服。要知勤儉節約過生活,常懷感恩心;能夠順應天理、慈悲為懷,才能廣種資糧,普利群蔭。處世“八德”是準則,後世應當謹遵前人教誨;以家訓為戒,才能發揚祖業,有所作為。
4,《戒子詩》西漢:東方朔
明者處世,莫尚於中。優哉遊哉,於道相從。
首陽為拙,柳下為工。飽食安步,以仕代農。
依隱玩世,詭時不逢。才盡身危,好名得華。
有群累生,孤貴失和。遺余不匱,自盡無多。
聖人之道,壹龍壹蛇。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
白話文釋義:明智人的處世態度,沒有比合乎中道更為可貴的了。從容自在自然合於中道。所以,像伯夷、叔齊這樣的君子雖然清高,卻顯得固執,拙於處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論治世亂世都不改常態,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飽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隱退耕作。
身在朝廷而恬淡謙退,過隱者般悠然的生活,雖不迎合時勢,卻也不會遭到禍害。道理何在呢?鋒芒畢露,會有危險;有好名聲,便能得到華彩。得到眾望的,忙碌壹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余地的,不會匱乏;凡事窮盡的立見衰竭。
因此聖人處世的道理,行、藏、動、靜因時制宜,有時華彩四射,神明奧妙;有時緘默蟄伏,莫測高深。他能隨著萬物、時機的變化,用最合宜的處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變,也絕不會拘泥不通。
5,《朱子家訓》明末清初朱伯廬
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白話文釋義:對於壹碗粥或壹頓飯,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於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我們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
6,《冬夜讀書示子聿》宋代: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白話文釋義: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