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故事歷來說是“七實三虛”,也就是說大部分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少部分是藝術虛構。我們以“七逃七縱”為例。這意味著諸葛亮南征時七次俘虜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又七次釋放他,最終平定了蜀漢的西南大後方。這是壹個眾所周知的三國故事。
去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會發現,以諸葛、孔明命名的地名很多,如孔明、孔明、諸葛營、鳳臺、宮東等,幾乎遍布雲貴川壹帶。關於諸葛亮的故事還有很多,直到他們的柴米油鹽,生活習慣,風俗習慣。
例如,傣族的傳說中說,諸葛亮帶領軍隊南下瀾滄江時,殺死了貪婪的漢族官員,給他們送去谷物種子,教他們打稻子,用牛耕地,離開時把帽子給了傣族人。
後來傣族人遇到可怕的瘴氣,就跟著諸葛亮在這頂帽子的緞帶上寫下“我要長命百歲,洗個澡;草蓋樓住在壹個很高的房間裏”囑咐說,按照帽子的形狀蓋了壹座竹制建築,並堅持用冷水洗澡。這座傣家竹樓叫“老人孔明帽”。再比如基諾族關於自己的起源的說法,說自己的祖先是諸葛亮南軍的壹部分。因為他們在路上睡著了,所以就離隊了。追到大軍後,諸葛亮不再收留他們,而是給他們茶籽種茶為生。基諾山是當今國內外普洱茶六大名茶山之壹。他們衣服上繡的八卦圖案叫做“孔尹銘”。連男的留了三綹頭發,中間壹綹是為了紀念諸葛武侯。還有的比如景頗族,說諸葛亮制定了他們的各種制度,彜族和苗族也相信諸葛亮教給了他們很多生產技術。
許多民族劇種也有大量的三國戲,尤其是孔明戲,如《三余》、《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此外,傣族的熱氣球燈被稱為“孔明燈”,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使用的銅鼓被稱為“孔明鼓”。祭祀神靈時,有人要立“孔明皇帝”的牌位,有人要喊“孔明先生”的名字。也有人說火把節也來源於迎接孔明大軍的儀式,潑水節自然與諸葛亮囑咐“用水洗澡”有關。正是因為諸葛孔明在那裏的威望很高,近代西方傳教士去給佤族傳教時,才不得不編造“耶穌是孔明的弟弟”之類的故事。這也是壹種“洋為中用”!
當然,關於這些習俗的起源還有其他的理論。
諸葛亮的故事早已深入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心中,以至於明代壹位詩人寫下了壹首抒發情感的詩:“孟獲被活捉,永平卻沒有,永昌南下安營。”刺男也解決了之前的事情,馬上對夕陽說:“孔明。”(李元陽《萬歷雲南通誌地理》在永昌軍民府“古跡”壹節中記載了曹禺的《關於諸葛英的詩》。)壹個統治者和征服者,兩千年後仍能被不同民族深切感受和崇敬,古今中外,很難找到第二個。
既然有這麽多遺跡,我覺得也不是空穴來風。“七逃七縱”總會有些依據吧?
陳壽的史書《三國誌》中沒有提到孟獲,但並不是說陳壽沒有寫什麽都是假的,這大概與作者當時所處的位置和工作環境有關。再看其他史書,如《漢書·金春秋》、常渠《華陽史》等書,都有孟獲“七縱七擒”的記載。應該說《三國演義》的描述是“凡事皆有因。
諸葛亮生前死後受到西南各族人民的愛戴和尊敬,《三國誌》中也有記載諸葛亮去世,說“李殊念其所思,以為其所誠”,“人祭弄堂,拜於野”,幾十年後,“梁、夷之人請教他,言猶在耳。說起來,在全國各地紀念諸葛亮的名勝古跡中,是西晉末十六國西南少數民族之壹的巴提人首領李雄修建的。這是成都南郊的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有壹副清人寫的對聯,讀來很有教育意義:上聯是“若能攻心,則自敗,自古知兵不好戰”,下聯是“不審時度勢,寬嚴相濟,以後不得不深思。”
在這裏,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高於壹切”,政治上審時度勢,法制上掌握寬嚴相濟的重要性,確實凸顯了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和政治家的兩大特質,也在很多方面啟發了後人。如前所述,少數民族戲曲的劇目中有“斬馬蘇”。說起來,諸葛亮的“攻心”策略真的和馬謖有很大關系。馬謖在街亭的表現雖然不怎麽樣,但“心理戰最好”的建議似乎符合諸葛亮的既定方針。
正是在南征中,他采納了馬謖的“政策為上,圍攻為下;“心理戰最高,軍事戰最低”的提出,會導致“七擒七縱”的局面。二戰時也有“心理戰”,但主要是指宣傳攻勢,似乎與諸葛亮的做法有些不同。尚在繈褓中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了“西與戎,南與夷與越”的命題,即在取得淅川根據地後,要用和合的基本方法來解決與居住在今天甘青地區的西南民族的關系。當然,在三國競爭的形勢下,三國處理民族問題的不同方式的優劣更能體現出來。說起來,三方真的有和、抑、合三種不同。
比如曹操對北方民族的基本政策就是征剿並用。為了防止袁紹聯合北方各民族,親自率軍北伐烏桓。當妳去著名的避暑勝地北戴河時,當地人會告訴妳西北的壹座山,俗稱“桃山”,那是曹操回李時的碣石山,寫下了“往事壹千多年,揮鞭,碣石山東有遺”的名句。當然,曹操也有呵護的壹面,否則蔡文姬不可能順利從匈奴歸來。至於孫權,完全被打壓了。為了在競爭的形勢下彌補自己兵力和人口的不足,他對東吳的山越人進行了多次戰爭,迫使他們搬出山林,定居平原,充當家兵、佃農和奴隸。
但這造成了山越人民不斷反抗,反抗又導致新的征收和鎮壓,形成惡性循環,增加了內部的不穩定。所以在三國之爭中,只能采取“保長江東,觀成敗”的被動防禦姿態。曹操依靠強大的武力暫時平定了西部和北部大後方,但沒有太多少年,這些民族就進入了中原,形成了五湖十六國的長期混戰。
諸葛亮的政策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總結他的經驗仍有啟發意義。根據歷史記載和學者研究的結論,主要有以下幾點:
壹是讓少數民族自治,盡量少留漢兵,少派漢官;
第二,尊重當地民族習俗;
三是真誠,取信於民,與少數民族保持友好關系,還指示下屬官員在當地廣交朋友,“投石為草”,拜其為兄弟。這對後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紅軍長征經過彜族區時,總參謀長劉伯承同誌與彜族領袖小葉丹結盟,成為壹段佳話。
這恐怕和彜族人習慣上對諸葛亮的崇敬有關。當然,僅憑這些還不足以說服當地的族群。最重要的是,諸葛亮為當時相對落後的民族向中原傳播科技和文化,幫助他們提高和發展生產能力。
據史料記載,他曾在華南地區耕種土地,傳授生產技術,確實促進了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
到了明代,總結為“諸外族仰慕武侯之德,漸上山,移平地,建城,植桑”(楊慎《雲南載記》),意思是這些地區的許多民族出於對諸葛亮的敬仰,逐漸搬出山林,擺脫了原始的方式,開始農耕紡織。據明代中期壹本名為《雲南略》的書記載,僅雲南就有40多個與諸葛亮有關的地名和遺跡,但當地少數民族對這些遺跡仍“敬如天地,愛如祖宗”。那是在小說《三國演義》廣泛流行之前。
可見,諸葛亮在千百年後的西南民族中確實是廣受尊敬和愛戴的。傣族民間流傳著壹首歌:“天上的星星再多,總理為我們做的好事也沒有那麽多。高大的月桂葉會永遠記得總理的恩情。”時至今日,我國西南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如壯族、仡佬族、布依族、侗族、水族、苗族、瑤族等,仍然有著獨特的銅鼓文化。每當有* * *或節日的時候,就會敲鑼打鼓,載歌載舞。銅鼓的花紋和圖案也很精致。原來這是統治權力的象征,用來召集軍隊出征,或者作為祭祀、賞賜、進貢的重型武器。
現存最早的銅鼓是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鑄造的。據說本來是用來做炊具的銅鍋,但是誰會需要這麽大的鍋來做飯呢?有人認為是諸葛亮南征時用的行軍壺,留作某種信物,故稱“諸葛鼓”。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雕像前,至今仍有三面這樣的銅鼓。真正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無論歲月如何流逝,都會被後人銘記。我們能從西南少數民族的習俗中得到這樣的啟示嗎?&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