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韓牧博華
中國西漢繪畫。1972 ~ 1974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1、3號漢墓。三號墓1、三號墓1等五幅帛畫* * *,創作於漢文帝時期,是漢代最早的單幅繪畫。
1號墓帛畫呈T字形,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全長205厘米。畫面完整,圖像清晰。從上到下描繪了天上地下的場景。上段頂部中間有壹條人頭蛇,鶴立雞群,大概是大神燭龍;畫的左上方,是太陽在裏面,下面是翼龍、芙蓉和八個更小的紅點,接近古代的十日談神話。對面的右上描繪了壹個女人飛回來,手裏拿著壹彎新月。月牙拱圍蟾玉兔,下有翼龍雲影,應為墓主人升天之景。在蛇頭的下方,有騎獸的妖怪和懸掛的祭司,並排站在壹個對稱的大門裏。兩只豹子爬在上面,它們手拉手坐著,描繪天門的景象。在中間部分的樹冠和帶翅膀的鳥下面,有壹個拄著拐杖慢慢行走的老婦人的側面像。在它的前面,有兩個人跪著迎接,後面跟著三個宮女。根據服飾和發飾特征,並與出土女屍對比,可能是墓主人的形象。下段有兩條穿墻的長龍。玉壁上有對稱的豹子和人頭鳥獸雕像,玉壁上系著艷麗的簾子和壹大片玉黃色。玉帝下有鼎、壺、折耳杯壹景,兩旁站著七個人,是祭祀墓主人的筵席;這壹場景由赤裸的力士站在兩條巨鯨上相互盤旋支撐,四周分布著長蛇、大龜、貓頭鷹和似羊的怪物(見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1號漢墓帛畫(西漢))。
三號墓出土的壹幅帛畫,大小、形制、內容相似。這兩幅帛畫有條不紊地展現了漢初人們觀念中的宇宙圖景,取材於古代神話中的大量意象和根據現實描述的天地人溝通的境界。帛畫出土前,放在兩座墓葬棺槨的木板上,是喪葬儀式中用來表示招魂和引導後埋葬的條幅,也稱“非衣”。所以主題是靈魂升天,畫中的人物在通往“天堂”的路上行進。日月在天,樂聲在響。龍、豹、飛鳥和翡翠都是好運和保護的象征。
三號墓墓室西壁發現的壹幅帛畫,長212厘米,寬94厘米,描繪了壹幅盛大的車馬禮儀場面。左上方有兩排人影,簇擁著頭戴王冠、身穿長袍、手持寶劍的文武百官,向前行進,隊列前有五個高臺;左下方是100多人的方陣,方陣中是敲鑼打鼓的樂隊;右上方有4排悍馬;右下方***100壹欄有超過14的車友。畫中的人物、車馬都面向墓主人的方向。有人認為它描繪的是誓社和農耕聖地的景象,也有人認為它根據畫中多為士兵和戰車的事實,描繪的是墓主人作為軍事將領接受檢閱的禮儀儀式。同壹個棺室的東墻上也有壹幅絹畫,大小與兩面墻相同。由於損毀嚴重,難以分辨全貌。根據殘片中的建築、戰車、婦女劃船等形象,推測其描繪了墓主人的家居生活。
三號墓出土的另壹幅帛畫長約100 cm,高50 cm,描繪了***44人四排。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衣著簡單,上身有些裸露。人物的所有動作都是當時稱為“指導”的健身動作,姿勢各異,惟妙惟肖。根據人物的動作和旁邊的題字,可以知道這是壹幅有動作範圍的畫,取名“導遊圖”。
馬王堆帛畫的發掘,填補了漢初布帛畫的空白,也說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的藝術內涵、風格和意象模式是這壹時期的特色。T字帛畫中的許多神話意象與楚辭的描寫是壹致的,這與楚藝術的造型有關,同時,壹種新的觀察現實的創作方法也在發展。三號墓西墻的帛畫對社會活動進行了事實性的描述。
將思想和想象中的景物融入理性構圖,在T型絹畫中尤為明顯。復雜的個體形象被安排成壹個整體,靈活有序。畫出兩只翼龍向內的動態,緊緊牽著這五彩繽紛的部分;中段兩條長龍呈H型。龍的頭部分為墓主人和隨從,這幅圖的中央有壹個寬敞的空間,使得墓主人的形象在密集的畫面中顯得格外突出。龍尾部分封閉了下段的很多意象,促進了境界的自然過渡。以四條龍為構圖,整幅畫呈現出上下“開合”的節奏,左右均衡變化,意象相映成趣,達到了二維平面繪畫風格的高度。三號墓墓室西墻的帛畫分區域,使基本靜止的人物和騎手因為隊列的方向變化而有了運動的趨勢,右下騎手的內造型是壹種新的表現手法。
帛畫中相當數量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繪畫人物的特征,頭部在人體中占很大比例。刻畫墓主人的整個側面,有助於表現其形象特征,具有肖像畫的性質。線條是所有繪畫的基本造型方法,與粗細的變化流暢押韻。著色方式主要是十字劃線後的平塗,部分渲染,少數直接用顏色畫出圖像。畫面以朱紅、土紅、暖棕為基調,運用了石青、藤黃、白粉等豐富的色彩服從統壹的色調,產生了奇特、華麗、溫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