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晉編》中記載:“天下傳說龍拜塔畏彭。大理以前是龍澤,所以是鎮。”
相傳古代有三座塔,是鋪壹層土修壹層塔。城樓修好後,壹層壹層地挖開泥土,使城樓顯現出來,於是有了“堆砌土木城樓”、“現在挖開城樓”的說法。
當這座塔建成時,這座橋像小山壹樣高,長達10裏。
修塔時運能不足,用山羊運磚。現在大理的銀橋村,古稱“塔橋村”。
古書記載,三塔建成,“雇工匠七百七十萬,耗資四萬余元,歷時八年建成”。
三塔建成後,又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崇聖寺。
擴展數據:
崇聖寺和三塔建成後,寺廟保存完好。
元武宗“頒令”時,授予方丈和尚稱號,保護寺院財產,免交糧食稅。
又於元代修繕,使“寺內家具煥發新生,三塔挺立,金碧輝煌,山樓(大致相當)”的景象。
明代重修李元陽,也有“三亭七樓九廳百府”。
當時寺內有五件寶物:三塔、巨鐘、玉通觀音、鄭碑和佛都匾。
徐霞客到了大理,依然看到崇聖寺前的“三塔”,各塔高聳入雲。
西邊,三塔對面有壹座鐘樓,極為雄偉。樓後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後是“玉柱觀音殿,青銅鑄,立如雕像,高三尺”(《徐霞客雲南八遊遊記》)。
據說廟裏的鐘是始建於建安十二年(公元871)。它“直徑壹尺多,但厚達壹尺”,“其譽可達八十裏”。
“千古雲上三塔影,終日風雨壹樓鐘”歷來膾炙人口。
雨銅觀音,莊嚴肅穆,腰細形細,是南詔遺物。
然而,滄桑巨變,巨鐘已毀於清朝,雨銅觀音毀於十年動亂,道觀牌匾和佛牌連同寺廟,如今已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