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什麽是用典

什麽是用典

問題壹:典故是什麽意思 典故。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literary quotation]。如:語出何典;典實(典故,史實);典證(出典和依據)

allusion; ceremony; law; standard;

diǎn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本義:重要的文獻、典籍)

(2)

同本義 [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

典,五帝之書也…莊都說,典,大冊也。DD《說文》。按,謂從冊,從大,古文從古文冊。

典,經也。DD《爾雅?釋言》

不可為典要。DD《易?系辭》

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DD《左傳?昭公十二年》

司晉之典籍。DD《左傳?昭公十五年》

不遠而復,先典攸高(重貴)。DD丘遲《與陳伯之書》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DD《後漢書?張衡傳》

(3)

又如:藥典;字典;釋典(佛經);法典;佛典;引經據典;典誌(記載政典的文籍);典墳(《三墳》和《五典》的省稱。都是上古的典籍)

(4)

常道,準則 [norm]。如:典型(常刑;常規);常典(常法);典要(不變的標準);典式(典範,法式)

(5)

法律;法規 [canon;law]

掌建邦之三典,輕典、中典、重典也。DD《周禮?大司寇》

(6)

又如:典例(可依為準則的成例);典常(常法,常規);典誥(古代文體名。典指常法;誥指詔令)

(7)

典禮,儀節 [ceremony]。如:盛典;開國大典;慶典(慶祝典禮);典重塗山(比喻典禮重要,規模宏大。相傳塗山是夏禹娶塗山氏及會見諸侯的地方)

問題二:詩詞中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詩 別有意趣――古詩詞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願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涵與深度,即稱“用典。”用典也是詩歌的壹種修辭手法,可避免壹覽無余的直白,還可給讀者在詩行間留下聯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確,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達到古詩人常說的:力透紙背,擲地有聲!下面,我主要講四點,壹是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註意的三個問題。首先具體說壹下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

壹、品評歷史,借古論今。如:

泊秦準 (杜牧)

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 *** 花》。

詩中的《 *** 花》歌曲名,是引用的壹個典故,南朝陳後主所作的《玉樹 *** 花》,被後人稱為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於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詩人這裏是借陳後主因荒淫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

二、抒情言誌,表明心跡。如:

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壹個典故。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采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這裏詩人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誌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壹天,朝廷也能派遣象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誌豪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首詞用了四個典故,典中套典,我們就說壹下最後用的廉頗的典故。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後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廉頗壹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壹鬥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壹飯三遺屎”,趙王以為廉老,終於不用。詞中概括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借以表達自己想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由此我們也看出,詩人往往對統治者的批評,因為不能正面直說,用典就是最好的辦法。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如:

破陣子(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詩中“八百裏”“的盧”涉及兩個典故:壹是據《世說新語》記載,晉王愷以牛“八百裏駁”與王濟作賭註,王濟獲勝後殺牛作炙,後人即以八百裏指牛。二是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壹躍三丈,脫離險境。運用這兩個典故,創造壹個雄奇的意境,不由讓讀者仿佛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四、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如:

......>>

問題三:楚漢爭鋒是什麽典故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3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為爭奪天下而進行的壹場大規模戰爭。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問題四:什麽叫典故 典故是詩文中經常引用的、有來歷出處又為人們所公認的故事或詞語。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文字產生前,它源於社會生活實踐,早於文字就在民間口頭流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