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贊賞的評論
詠月抒懷,早已是古今中外詩人筆下永恒的主題。字中有許多纏綿的情愫,長長的回憶,落寞的情懷;思維與環境相融,景物與情感相融,很少有人是“靈韻飄飄”(王闿運《香杞樓詩選》評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壹詞)。但像辛棄疾這樣激情四射,多姿多彩,隱含愛國誌向的人,卻是特別少的。陳廷焯稱它們為“詞中之龍”(白玉齋《詞話》卷壹)是恰當的。
據碑文記載,寫於惜春元年(1174)中秋之夜,石家軒任江東綏靖部參議,建康即今江蘇南靖。呂對的話有些尷尬,並沒有什麽可試探的。他似乎是作者聲音的朋友。中秋節的滿月是明亮的,像金色的波浪,像壹面飛行的鏡子。“轉”與“磨”,不僅體現在它的上升勢頭上,更體現在它的璀璨光芒與活力上。“金波”形容月色浮動,因為也指月光。《漢書》(卷二十二)記載禮樂:“明月金波”。顏師古註:“月色若無聲,金波流。”。蘇軾《洞仙之歌》詩說:“金波輕,玉繩轉低”。“飛天鏡”,飛天之鏡,指的是月亮。甘子布《輕賦》:“銀河波,金碧輝煌,孤圓上魂,飛鏡流明。”李白《飲酒問月》詩雲:“皎如丹闕旁飛鏡,青煙滅。”因明月而思姮娥,問:“我白發蒼蒼又能做什麽?”“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亮仙女。《淮南明訓》:“伊邀仙藥西王母,盜之以去月”。高說她後來“得了仙,跑到月中做了月精。”白發欺人,壯誌難酬,這是賈萱此時心情的寫照。自從他來到南方已經十二年了。壹開始,壹直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被轉移到他的侄子趙佗(孝宗)手下。南宋朝野壹度彌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然而,經過“打敗麗芙”和“促進和平”之後,事實證明趙朔也是壹個畏首畏尾的投降派。大道元年(1165),趙佗《美琴十論》在稼軒出版。乾道六年(1170),宰相余公布了這九條建議。七年之內,他連同另外兩篇文章,發表了四次演說,慷慨激昂地談論復辟,但始終無人理睬,未被采納。寫於同年的《水龍隱登見康尚心亭》詩雲:“徜徉江南。我看到了吳鉤,拍遍了欄桿,也沒人會來,我就上了飛機。”因此,這首《問姮娥》包含了無限的悲傷。雖然用的是薛華能的《春令滿屋抱》“青春背我,白發人欺我活”,但絕不是我自己的悲哀。
下壹塊急轉彎,像高山上落下的石頭。不知從何而來,卻突然化為熱情的聲音:“乘風而上萬裏在天,俯視山川。”豪情壓倒總意,豪情有李白“終有壹日登長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之勢(《難行》之三)。這是對朋友的鼓勵,也是對自己的鼓勵。而心結更是異想天開,將這種“英雄語”(周濟語)和“英雄氣”(陳廷焯語)推向了頂峰:“若去廣西,則更人道明。”杜甫為明月而思家,說“月雖中甜,更應清光”(《對月壹百五十天》)。所以“妳可以看到妳的家人。”後來,他漂泊到了離家千裏的奎府壹座孤城。這時,他對月亮的想象有所不同:“慮姮娥寡,天冷九秋”(月)。因為我的孤獨,我想象姮娥會很孤獨。嘉烜心胸寬廣,卻搖曳桂芝,為的是讓潔白純凈的月光更加照耀大地和人間!《酉陽雜記》說:桂高五百尺,有壹人常蹲,樹造並合。姓吳,明崗人,西河人,學過神仙,下令砍樹。詞源來自傳奇故事和前人詩詞,但內涵豐富得多。周濟《宋四家詩選》批評說,這個詞“指的是很多東西,不只是秦檜。”在中秋宴上,詩人表達了自己的“驕陽似火秋霜,忠肝義膽”,但也只是壹個點。他準確地把握了“詩也是同題而作”(瞿佑《歸話》)的道理。自始至終,他都沒有離開過中秋詠月,而只是有意在月外,出於他的想象,這才使得《序》上了壹層樓就起了作用。
辛棄疾兩首慢玉蘭詩賞析
木蘭花慢辛棄疾
中秋節喝酒會很成功。據說前人的詩被賦予了等待月亮,而不是送月亮,因為他們用了田文的風格。
今晚的月亮多可愛,長長的西方,它要去哪裏?有沒有另壹個人剛剛看到妳在東方崛起?還是在茫茫宇宙之外,空無所有,只有浩浩去把這美麗的月亮帶走?它就像壹面飛上天的鏡子,卻不會掉下來,是誰用壹根看不見的長繩把它拴住的?月宮裏的嫦娥到現在還沒結婚,誰把她留住了?
聽說月亮遊過海底,但是沒辦法看原因。這是壹件不可預測的事情,也是壹件令人擔憂的可怕事情。我怕海中長鯨撞上月宮玉殿瓊樓。月從海底,水不會擔心水,但兔子曾經學會遊泳嗎?如果這壹切都安然無恙,那為什麽會逐漸變成掛鉤呢?
欣賞1
根據題目前的序,有送月亮的沒有送月亮的,這個詞是獨壹無二的。從“送月”這壹新的角度,探討詩人朦朧猜測月亮繞地球轉的宇宙觀,這是壹個富有想象力的、新穎的送月詞。
如何送月亮?這個詞不同於其他通常描述喜怒哀樂的詞。它既不想家,也不懷念今天。而是抓住黎明前壹瞬間的月亮景象,模仿屈原《田文》的寫作風格,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與隱喻交織在壹起,提出了壹系列有關月亮的問題。“今夕明月窮”,第壹句先誇明月,“窮”,可愛。下面的問題相繼被提出,“何去何從,何去何從?難道還有另壹個世界,只為在那裏看到妳,光影東方?”他先問,可愛的月亮落在哪裏了?然後我問,是不是還有壹個人,在那裏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詩人大膽的想象,類似於今天月亮繞地球轉的道理,顯示了他的聰明和悟性,也說明他對客觀自然細致的觀察,使他具有了這種可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是天空,空汗漫,但長風郝好送中秋?它就像壹面飛上天的鏡子,卻不會掉下來,是誰用壹根看不見的長繩把它拴住的?如果姮娥不結婚,誰會留下來?”《外太空》古人把自己視力範圍之外的天體視為“外太空”;“汗流浹背”,無邊無際;“郝好”,廣闊的外表;《姮娥》,嫦娥。在推測月亮的出現後,詩人提出了壹系列關於月亮的自然現象和神話傳說的問題:難道只是壹場大風把月亮送走了嗎?月亮無根掛在天上。誰綁的?是誰阻止了月宮裏的嫦娥結婚?雖然這些問題對今天的人來說都不是問題,但在辛棄疾生活的那個時代,只有像他這樣想象力豐富的人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前兩個問題問的是由於當時的科學水平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後壹個問題說明詩人對月中嫦娥的童話產生了懷疑,類似於李白《飲鴆止渴》中“誰是嫦娥壹人的鄰居”的意境,兩位大師的想法不謀而合。
第二部電影沿襲了第壹部,繼續陳述自己的想法,大膽質疑所有關於月亮的傳說。“都說穿越海底沒理由問,尷尬。”這兩句話針對的是月球的運行路線。他說,有人認為月亮穿過海底,但無從打聽。這種說法令人困惑和擔憂。以下是我自己對這種說法的思考和疑問。“恐萬裏長鯨,縱橫斷,玉宮瓊樓。”“恐懼”這個詞是作者所關註的。如果月亮真的從海底穿過,他真的很擔心海水裏沖來沖去的鯨魚會損壞月宮裏華麗的宮殿和亭臺樓閣。“青蛙能在水裏洗澡,所以求雲何玉兔解沈浮?”“所以”,本來;可以,可以;“雲鶴”,為什麽?傳說月亮上有癩蛤蟆和玉兔。他不禁要問,月亮穿過海底的時候,蛤蟆會遊泳沒事,但是玉兔不會遊泳怎麽辦?“道若無礙,雲何漸如鉤?”最後兩句更進壹步,對月球貫穿海底的說法提出質疑。“沒有什麽不對”是對以上問題的總結。意思是說,如果月宮裏的房子沒有受損,玉兔也像癩蛤蟆壹樣順利過海,沒有任何問題,那為什麽圓圓的月亮會漸漸變成壹彎如鉤的月牙呢?這就和“如果妳能像鏡子壹樣亮,為什麽要用宋立科a鉤?”(羅:《打月初》)更具體深刻。
整個字壹氣呵成,緊湊連貫,讀起來像壹根斷竹。詞視野開闊,構思新穎,想象豐富。既有浪漫主義,又有生活邏輯,更有可貴的科學思想。完全打破了前人詠月的刻板印象,說出了前人沒有說過的話,做到了前無古人。它的意義比那些悲月的作品更深遠,它的境界比那些單純描寫自然風光的詩詞更勝壹籌。(王)據
欣賞II
辛棄疾的《玉蘭慢》是宋代壹首獨特的詩。對於這個詞獨特而馳騁的想象力,可以說是“前輩們準備的”。然而,對這首詩主題的探索,歷代批評家很少涉及。在這裏,作者打算用自己的理解來解釋這個詞的主要意思,由方嘉來講授。案例:作者認為,要理解這首《白玉蘭慢》詩,首先要把握其主題,否則,很容易讓人誤解此詞只是臨時之作,從而曲解詩人的苦心。不生澀,試著描述如下。
關於這首詩的創作緣起,詩前有壹個小序:“中秋飲酒為要,說是前人詩有賦明月而不寄明月,因用“田文”之體。“基於此,我們很容易得出以下結論:第壹,詩人被前人冠以‘等月’而非‘送月’的稱號;第二,詩人有意選擇了“田文風格”。那麽,詩人為什麽選擇“寄明月”為題,而刻意選擇“田文”體賦呢?筆者認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是把握《木蘭花慢》主題的關鍵。
問月自古有之,如張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獨飲明月》、蘇東坡的《水調歌頭》等。,都是詠月佳作。但正如詩人所說,前人的這些詩都偏重於“等月”。所以《玉蘭慢》這首歌的求月,不應該以《送月》為題,而是旨在讓自己有別於前人;換句話說,我想彌補前人的“不足”,展現自己的獨特性和高卓。而刻意選擇風格的傅,則是為了進壹步突出的這種獨特性。——眾所周知,《田文》是屈賦中的壹部名著。全文對田提問,170多個問題巧妙地做成文章,顯示了屈子的堅定、真誠和悲憫。是* * *自古以來推的壹篇獨特的“奇篇”。能夠用“田文”二字寫詩的人,壹定是有著無與倫比的才華;而想到屈子,又能追求他的情懷,符合他的文筆的人,壹定是忠厚真誠的。由此可以推斷,辛棄疾之所以選擇“送月”作為另壹個題目,並使用“田文題賦”壹詞,是為了顯示他的高卓和才華。換句話說,辛棄疾借助如此奇特的文體和內容寫出這首《玉蘭慢》,是為了區別於前人先賢和今人,讓人們領略他無與倫比的才華和品格,並在巧妙地借用“田文”的過程中,使自己的內心與屈子不謀而合,比喻自己“忠臣謗,信而見疑”(《史記·屈原賈生烈》)——“言隱於內,語詞迷離。”(沈清項龍《詞論》)辛棄疾的《玉蘭慢》是巧合。
關於這首《木蘭花慢》,很難確認其作詞的年份。但賈萱寫的歌詞有600多首,大部分是作他用的,很少是隨性隨性的。筆者認為,應該用這首《玉蘭慢》來表現它的氣質和胸懷。高辛棄疾把這首詩看作是他才華和抱負的又壹體現,應該是有道理的。否則如果是消遣的話,壹個詩人怎麽會花那麽多的才華和心血,為什麽不取呢?至於有些人的“圓月”壹詞指的是大宋,體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我覺得這種認識看似可取,其實有失偏頗。也就是說,屈子的《田文》通過對天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憂慮,對家國命運的憂慮只是其中之壹。如果“天”指的是楚,那就是出偏差了。同理,辛棄疾的“寄月”與“求月”,都是出於對自身命運的沈思與嗟嘆,其中必然有與家國命運不謀而合與時政沈浮的地方。但如果僅以“月”指趙宋,以圓月漸少指國勢衰落,則未免牽強附會。所以,筆者認為這首《木蘭花慢》的主題還是應該概括的,稱之為才華與誌氣的作品更為恰當和公允。
另壹方面,關於這首詩中的“姮娥不娶就留下”這句話,所有的書都假設詩人在這裏和姮娥壹起笑,作者不能同意。在我看來,這句話是用“姮娥”指明月,用“姮娥不嫁誰留”求“明月何以掛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這句話更貼切它的前壹句話“飛鏡無根”:先問月亮什麽時候掛在天上,再問它為什麽掛在天上,這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也就是張的《春江花月夜》問“誰見江邊月?江月年初照人後,必然會想起“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江月年年只相似”。綜上所述,將“姮娥”解釋為明月可以使語境更連貫,語境更恰當。——我不知道這個理論是否正確,我要把它教給方嘉。